第9卷第3期Vol.9,No.3长安学刊
Changan Xue Kan
2018年5月
May. , 2018
张健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茨威格的短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向我们展示了一对情人身上的两种不同的爱情模 式:一种是陌生女人的浪漫主义的爱情模式,这种浪漫主义之爱以极其强烈的真诚的感情炽热地燃烧,最终 导致了 一个人的对自己的残酷自虐与自身的精神空洞;一种是作家R的后现代式的爱情模式,在追求性快 感与虚荣的基础上的狂欢,最终也导致了自身情感的虚幻与乏味。这两种不同的爱情模式之间的差异造成 了陌生女人的几近自虐性的单恋与作家R的冷漠虚伪,这鲜明的对比促成了这一悲剧的形成。
关键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欲
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0(2018)03 - 091 -0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自问世以来,以其细腻深 人的心理分析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陌生女人对小 说家R的近乎疯狂的爱让我们为这首凄婉的爱情悲歌 潸然泪下。”而这样的悲剧效果是由陌生女人与作家R 的不同的爱情模式之差异所导致的,本文试图从爱欲的 角度解析这两种不同的爱情模式,来考察这个悲剧形成 的原因。
一、浪漫主义爱情的延续
茨威格成长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启蒙主义 和科学主义正为辉煌,在此之前,欧洲被浓烈真诚的浪 漫主义思潮笼罩着,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欧洲 陷人了一种对“理性”和对“自我”的信任危机之中,科 学固然可以改变世界,但也能摧毁世界,人类能创造美 好的生活,却也能自己毁灭自己。启蒙所宣扬的普世价 值和以人为中心的浪漫主义遭到了茨威格的怀疑。《一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即是他这种精神困顿的传达,他既 歌颂了浪漫主义之爱,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批判。
(一)自我身份的缺失
陌生女人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她的生命是从遇到 R之后开始的。“你对于我来说,我应该怎么跟你说好 呢?任何的比喻都太微不足道了,你就是我的一切,我 的整个生命。”Q'”在这里陌生女人开始展露
她奔放的浪漫主义爱情。她的生命意义竟然要建立在另外一个人 身上。这体现出德国浪漫主义之父费希特的观点:他认 为人有“自我”与非我”之分,“自我”并不是在认知过程 中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当你完全沉浸在某个客体时,你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聚精会神的状态,只有当 你的聚精会神受到某些阻挡不能继续下去时,你才会意 识到“自我”的存在,感到“自我”与“非我”的区别,没有 “非我”,也就无所谓“自我”#。也就是说,陌生女人在 对作家R聚精会神地爱恋与这种爱恋不能得到反馈而 受阻中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种浪漫主义式地对 自我的认知方式是非常荒诞但又可以理解的。
陌生女人的来信从陌生女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她幼年丧父,寡母深 居简出,对她的关怀不够,这导致了她自我意识与自我 身份认同的缺失,她需要从其他人那里寻自我生命的 意义。因此年轻作家R的出现便弥补了她父亲的缺失 地位,13岁的她对作家的爱恋更多的应该是其恋父情结 作祟,她将这种恋父情结带人成熟期,形成为爱奉献一 生的悲壮式的史诗。
(二)炽热下的冷酷
这样奔放热烈的浪漫主义之爱从另一个角度看所 导致的后果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残酷折磨,尤其是对自 己的情感几乎自虐式的压抑。当怀了和R的孩子时,她
作者简介:张健(1993 —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 91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