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当下幼儿园课程正处于不断深入改革中;让儿童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是众多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到的关键词,因此基于儿童视角下的课程,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根据儿童实际生活出发,倾听幼儿声音,善于观察记录与分析,挖掘周边课程资源,打造具有生活化气息的教育环境,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从而促进园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 生活化课程 实施策略
一、引言
2022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A3教育过程中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连续性,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让“教育回归生活”也是现代教育理念改革的典型表现,虞永平教授谈到幼儿园课程如果背离了幼儿生长发展规律,幼儿就无法走向生活世界;幼儿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要让幼儿真正
处在一个自己需要、兴趣、潜能都能得到发挥的世界里,这样才能让幼儿生命更具活力成长,因此基于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当下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
二、当下幼儿园实施生活化课程现状:
(一)课程实施存在教师主导,轻对儿童需求的观察
目前幼儿园中大部分教师呈年轻化状态,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在幼儿园实施生活化课程中,教师缺乏正确的课程理念,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班本化实施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在生活中的观察与指导,忽视生活对幼儿的重要,在课程实施中主要以集体教学为重,或按照他编课程照本宣科,从而课程与幼儿实际生活脱节,儿童便不能真正从中获得发展。
(二)课程实施路径单一,疏于对生活的发现
在实施生活化课程时,对“生活化”理解片面,认为仅组织进餐、如厕便是课程走向生活化的唯一途径,多以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偶见教师搜索图片、视频等让幼儿观看,实际缺少幼儿实践、亲身体验等体验实践活动,从而儿童失去学习兴趣,丢失对活动的主动积极性。
(三)课程实施与环境剥离,缺乏生活气息的环境
环境应是课程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实施生活化课程时,忽略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往往在创设班级环境时,仅以学习性区域活动为主,例如益智区、美工区、图书区,又或者直接将幼儿的作品全部张贴于环境中,环境缺乏“生活化”“课程化”的打造,导致环境仅仅只是摆设,缺乏其深厚的教育意义。
(四)课程资源单薄,忽略课程实施中对家长资源的挖掘。
教师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家长资源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在班本课程实施中,多按照老师的设计与思路,以教师和幼儿为主体实施班本课程活动,有时仅要求家长一学期参加1-2次班级活动,对班级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运用明显不足,缺乏对家长资源的挖掘。
三、设计“3+2+2”模式,探索生活化课程的实施
(一)“3”个关注,丰富生活化课程内容
1.关注四季变化
自然是构成教育的元素,也是儿童获得学习的途径之一,更是赋予儿童灵性的力量,设计儿童活动时,应关注生活的四季变化。例如在秋季树叶落、变黄是儿童常常关注到的一个自然现象,冬天有的树会掉光叶子,而有的树却一直常青;针对动物在四季中也有着非常大的变化,冬天哪些动物会藏起来,春天哪些动物会生长等等话题吸引着儿童,也值得带领儿童共同探究。
2.关注节日节气
在幼儿园实施生活化课程,通过围绕节日节气,从五大领域入手,挖掘儿童在这一节气过程中的兴趣点以及重要特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气息和情境,激发儿童的探知欲。例如以“饮食、气候特征、耕种规律、节庆节日、民间习俗、传统美德”等主题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不同时期的自然变化规律,体验劳动人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喜悦。
3.关注生活劳动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让儿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做力所
能及的事情,并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一次在幼儿园,应关注让孩子习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的艰辛,通过一日生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高效实施。
(二)“2”个中心,丰富生活化课程资源
1.打造“社会化”的游戏中心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生活和游戏为主,打造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能有效发挥幼儿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在游戏中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环境资源来支持儿童身心发展。我园周边一条街串联起周边医院、菜场、学校、邮局、银行、公园、居委会等各种场所,这些社区资源呈现出丰富、多元、便利的优势,能全方位拓展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成为幼儿探索、体验、实践的得天独厚的生活实习场。
2.多维度建立家长资源中心
在生活化课程实施中,家长能真实觉察到孩子独特的生命价值,家长需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来,与孩子互动。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建立班级家长资
源中心,可以让课程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例如采用家长、教师双向选择制,通过调查分析,多维度建立家长资源中心。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沙龙、家委会、家长半日活动、家长学校等形式,从观念上、行为上达到认同生活教育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入理念,观点达成一致,助力班级课程
(三)“2”个路径,丰富生活化课程实施途径
1.记录倾听谈话,发现儿童真实需求
兴趣、需求是儿童走向学习,只有孩子感兴趣又能自主参与的活动,幼儿才能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儿童世界,倾听儿童声音,了解儿童,走向儿童;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倾听观察,特别是在生活各个环节中、幼儿游戏、同伴交流时,能主动机会与儿童谈话,使用谈话记录表、音频及时记录儿童的语言、行为。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分倾听幼儿心声,追随幼儿的最近发展,才能有机会实施有意义的具有有儿童的课程,使得活动变得有趣又充满儿童视角。
2.识别关键信息,探索“生活化”话题
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为什么”,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具有探究的话题,在儿童感兴趣、具有年龄特征的引领下,抓取生活中的中心问题,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话题研讨,“诱导”儿童围绕中心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儿童在生活中的探究。例如在大班年龄段的孩子,面临掉牙现象出现,儿童开始围绕此话题进行讨论,“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会掉牙”“为什么有的牙齿还没松,就又长新牙齿在里面了呢”等,教师便由此生成“牙牙乐”主题活动。因此当儿童出现具有探究性的话题时,教师应抓取关键信息,引导儿童通过谈话、采访、调查、科学实验、学习等活动,解决具有生活化的问题。
四、结语
引入生活教育理念开展幼儿教学活动,对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与教育密切相关,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为幼儿步入小学学习和终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幼儿园课程图景》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3]虞永平 《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姚健 《班本化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生活的发现
[5]教育部 印发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2022.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