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小说的美学特征
讲师:徐小红
    谈到小小说美学特征,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是小小说的问题。
一、什么是小小说
(一)小小说的由来或发展轨迹:
    普遍的观点是,小小说古来有之。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话本小说、笔记体小说延续至今,与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并行共生,源远流长。
还有一种观点是,中国当代小小说肇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1958年《天津文学》的前身《新港》2-3月号发表老舍的文章《多写小小说》,首次在中国文坛掀起浪花为标志。此一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大家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祖国建设的洪流当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自然也涌现出许多以咏歌时代新风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东北锡伯族作家高凤阁根据表扬好党员刘凤山的快板写成的短篇小说《垫道》就是其中之一,它被时任文化部部长
的茅盾称为“一鸣惊人的小小说”。“小小说”的名称自此在中国扎下了根。后因政治风云变幻、文学艺术领域遭受强烈冲击,小小说也不能避免休止的命运,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再次焕发生机。发展到今天,以2018年冯骥才足本小小说集《俗世奇人》获鲁迅文学奖,标志着小小说的繁荣兴盛,小小说文体进入成熟期。
如果仅仅从名称上来说,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从文体的萌生发展脉络梳理来说,远古以降的神话传说、古代寓言、志人志怪传奇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陈太丘与友期》《曾子杀猪》《囊萤映雪》等,都是小小说的古代形态(远古有许多“百字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学生中风行一时的《文言文百篇译注》即收入其大量精华部分)。明清时期可谓达到了古代小小说发展的高峰,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为其集大成者。但古代小小说一者没有明确定义为小小说,只是笼统划归短篇小说之内;其二,古代小说的形态总体来说没有脱出神话传说、诸子寓言、志怪传奇、笑话段子等,其表现主题也不外乎因果报应、劝善惩恶、讥愚笑痴、讽狂喻蠢之类,诸多方面有着与中华文化源流相一致的时代局限性。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有志于笔记体小小说创作的学员可以多读一些古代精短小说。笔记体
小小说一定要叙事精炼,当代笔记体小小说的杰作有去年获鲁奖的冯骥才《俗世奇人》,去年小小说文化传媒策划、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小说精品系列》即是笔记体小小说集,包含有:冯骥才《俗世奇人》、孙方友《老店铺传奇》、聂鑫森《湘潭故事》、相裕亭《盐河旧事》、杨小凡《药都人物》、张晓林《夷门书家》。有兴趣的可以来读读。
所以目前业内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小小说是一种从古代发展而来,在现当代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有志之士、具有文体意识的小小说理论家、倡导者的引领下,得到全新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当代文体。
附:早期作品欣赏:
 
高凤阁
俗话说:“春分地皮干。”的确,正翻浆的道,叫春风一吹,很快就干出道眼来了。人们说:这才叫“勒马等道干!”
吃过晚饭,一听说上五屯去拉转盖发电所,青年男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院中一台胶皮车围上啦。他们抢着自己拉着合适的绳套,开腿就走。刘队长说:“看你们青年人,总是忙三叠四像掏火似的,倒回去穿件棉衣裳啊,晚上不冷吗?”小伙子们吵吵嚷嚷:“一拉上道还不得冒汗呀!”军属老雷头说:“还是听刘队长的吧,你没听人家说,六月不忘腊月衣吗?”说着,大家伙真的都跑去穿上件棉袄,拉起车飞一样,恨不得一步就到五屯。九里路只用眨眼功夫。
装砖的时候,不管怎么说吧,人多是好干活,不大工夫就装了压压一车。窑上点砖的说:“整整1500块砖,紧够你们11个人拉的啦!老雷头说:“回去呀,得我和刘队长驾辕啦,青年人不靠硕啊,整不好扭了腰就不好了。”大家都说他想得周到,劲叫齐啦,很顺当地拉起就走。
胶皮车走起来,推的人们带小跑,老雷头冷不丁地嚷起来:“洼子到啦!加小心,加小心!”大家伙也乱嚷嚷:“不要紧,猛一点闯就过去啦!”说着11个人都咬着牙,屏着气,伏下身子把绳子抻得咯吱咯吱地响。看样子别说是台胶皮车,就是一座大山也得拉得欠屁股。
车到洼子中间,人们更是叫劲,有的人粗声粗气,就好像火车头上的二烧又加上三铲煤一样,呼吃呼吃往外喷气。正在这个时候,就觉得车外脚往下一沉,只听人们七吵八嚷地喊:“叫劲呀!闷劲呀!”一阵紧张过去啦,胶皮车简直就像和泥洼子长在一起又生根一样,纹丝没动。
有人还使劲拉呢,刘队长说:“别使蛮劲啦,歇一会再想法吧!”大家伙把绳套往车上一扔,走出泥洼子,个高岗干地方坐下擦把汗。小伙子掏出烟卷点着,老头把烟袋放到烟口袋里直拧。有个叫小胡的青年,仰脸看天,见天上的星星直门挤咕眼。他长出一口气说:“今天晚上就得在这打小宿啦!”大家都在歇着,只有刘队长一个人在泥洼子里转游。他守着胶皮轱辘一会站起来一会蹲下来用手抠。大家也不言语了,都瞅着队长想知道他要干什么。
见队长解开扣脱下棉袄,用手叠成长条。有人还想刘队长这是热啦,把衣服都脱啦,只有老雷头明白了刘队长的意思,把大腿一拍说:“对呀!使棉袄垫上准能行啊!”正说着,刘队长“噗”的一声就把棉袄扔到车脚底下啦,老雷头穿的带大襟的棉袄,扣子多,没等解完,小胡看出门道来啦。他穿的对襟带拉锁的小棉袄,“哗”的一拉就开,马上脱下来垫在中间。
老雷头点点画画说:“他妈的,你这家伙垫车还节骨眼来啦!”——要问为啥说小胡节骨
眼,那还不明白:垫在中间不是下面埋汰不着,上面还压不破吗!老雷头边说边把棉袄垫在上边。这时,别人也都垫上了。于是一条新道——棉袄道铺成了。
这时候,大家也歇好了,刘队长说:“来吧!看这回的吧!”其实人们也都急眼啦,都摸起绳套,把眼睛瞪得溜溜圆,一起叫劲。说也奇怪,车就像一只绵羊似的,跟在人们身后,服服帖帖出了泥洼子,走上干道了。回头一看,棉袄上连泥带水压出很宽的两道车印。车过去,人们把棉袄拾起来扔到车上。
砖车刚一进社,军属老雷头就吵吵八火嚷起来:“他妈的,这车误的真较劲!”立刻招来一帮人,他见听的人多,更来劲啦,添枝加叶活灵活现地把刚才垫道的事说了一遍。
支书亲热地说:“多亏了你们啊!快看看棉袄破没破,好叫你弟妹给补补。”平常本来谁也不注意的棉袄,这时大家全围上来看了。刘队长、老雷头都嘿嘿着说不用,叫大家这么一关心反有点磨不开了。只是小胡很不安,他偷偷把自己的棉袄往大家的下面藏,像见不得人似的。这时候,他恨不得自己棉袄上多几块泥巴才好呢!他觉得那已不是点点的泥巴,而是颗颗的奖章了。(原载《北方文学》1958年,后收入《黑龙江短篇小说选》北方文艺出版社1963年,并被多次译介到国外)
生活的发现一件很小的事:拉砖的路上遇到了坑洼地,以刘队长为首的十几个人用棉袄垫了一节道,从而顺利地走出洼坑。反映了他们大公无私的工作作风和冲天干劲。
从此文可以看出小小说与生活有着这样的关系:来源于生活,又经过艺术创造,高于生活。有形象、有细节、有提练,最重要的,有闪光点。所以,初学小小说的一定要大胆地写,就写你身边的生活,从生活入手,慢慢成长。
(二)小小说的名称:
     运用较多的有两种:小小说、微型小说。如前述,当代中国最早出现的是1958年老舍首次提出的“小小说”的名称。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单列有“小小说”词条而没有“微型小说”词条,只在解释“小小说”词条里有“也叫微型小说”的表达,其倡导性已经非常鲜明。
此外,还有微篇小说、掌小说、百字小说、手机小说、口袋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e拇指小说等名称。
     2008年又产生了一种更短小的文体“闪小说”,也有叫“蚂蚁小说”的,其字数规定是600字以内。但它仍然属于小小说范畴。如果仅从字数去规定小小说的话,古代那么多的“百字小
说”又属于什么?
(三)小小说的字数规定:
尽管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在“小小说”词条解释时说“多在千字以下”,但在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定是1500字以内,最长不超过2500字。
(四)小小说的文体意义:
    托尔斯泰说: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作家蔡楠在开学典礼上发来的贺信中说:作家可以培养,小小说人人可为。
    小小说不排斥新人,相反,小小说因为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而很容易使新人在某一题材上有所突破,脱颖而出,成为新星。
    小小说属于大众文化。既有通俗文学的亲民性,又有高雅艺术的高标准。既可以以小文娱乐自己,又可以以优质的小小说作品享誉小小说界。王蒙、冯骥才等文坛大家也都有不少小小说佳作,冯骥才老甚至因此获得鲁奖”的首个小小说奖。
    现代人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看长小说,小小说以短小精悍的优势滋润大众的心灵。
    小小说反映生活迅速及时,具有“新闻性”“特写性”,小小说写作者以文学的方式感悟当代生活,以短平快、反映生活迅速而能够更多地影响读者。
    小小说的大众文化特质要求它拒绝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以立意为先,拒绝无病呻吟,排斥负能量作品。很难说哪一个中国公民在其一生中没有受到过小小说的滋润,小小说对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小小说的美学特征:
(此段是重点内容,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
    小小说是一种对生活的发现,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虚构类文体。它因为是虚构文体,因而必须是小说家族里的成员;又因为追求高度的简练、精粹,并且尤其注重余味悠长,而与诗有诸多美学共性。
    优秀的小小说作品不但在人民大众中广泛流传,而且也深得文学“正统”的青睐,优秀小
小说作品被选入大、中学教材和考试阅读试题以及被翻译成其他国家文字、收入外文书籍即是明证。
    小小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美学特征——
(一)短小精悍
    小小说必须短小,但又必须出彩。要想出彩,语言是很重要的因素;要想出彩,表达有力也是基本的要求。如何表达有力?构思精巧、小中见大、注重思想的提炼、注重结尾的突破等是其实现的途径。
(二)构思精巧
    叙事性文学体裁无非是靠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会抄”,就是故事编得巧妙。综观几千年来的文学表达,其主题无外乎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之两端,我们现如今所有的文学表达都可以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狼来了》《龟兔赛跑》《田螺姑娘》《东郭先生和狼》《滥竽充数》《狐狸与乌鸦》《小马过河》《小时了了》等等民族文学瑰宝里到素材的源头。这是一种“抄袭”,但
为什么文学依然这么有魅力?就是因为表达之巧妙,构思之巧妙。可以这样理解,古典文学是根,当代文学的创新性表达是枝叶、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