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的观后感
2023我的观后感1
昨晚与朋友一起看了电影《我的》。
边看着电影,我内心边感叹,现在的多数独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没有任何亲情的地步!——这部电影到底是宣扬什么呢?这种表现对观众有什么影响?导演意识到了吗?拍这种电影,人们还花钱前来“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见中,勉强自己继续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时受到的伤害,来自父亲的“笋片炒肉”,就是为了再要一个儿子,做父母的他们竟然对外声称“女儿有小儿麻痹症”。
在父母,特别是父亲格外“照顾”的童年阴影下,安然长大了,考上大学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
在她不断自立自强的步伐里,情感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以至于生死都难以弥合她曾经受伤的心。
她当年考上了自己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父母却私自为她改了志愿,导致她更加恨父母。
毕业后在家乡的一家医院做护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挤和轻视,她活得半点也不开心。所以,她觉得考研继续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学习。这样,在父母离世的情况下,弟弟需要人照顾,她边想合适的人家领养,在这个过程中,兄妹俩的情感在渐渐加深……
当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为了能够心无挂碍地到去北京学习,主动说出自己要跟别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给了领养他的人家。
在即将去外地学习之前,她买了弟弟喜欢的足球去看望他,当弟弟的养父母要求安然答应从此以后不再见小弟弟的协议上面签字时,安然拿起笔准备签名时,突然丢掉了。
她泪流满面地跑出去,拉着弟弟离开了他养父母的家……
兄妹俩在草坪上流着泪踢起了足球,整部电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脸,哪怕以前她与爱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没有看见她笑过。
电影结尾,给了观众一个满意的句号,活在这个世界上,亲情最重要,真如老人们说的“亲人之间是砸断骨头也连着筋”的。
人间有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是是非非存在,都会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亲情是最最坚固的!我的观后感
比如,当年的宋美龄和宋庆龄之间,当年蒋介石一直想杀害宋庆龄,倘若没有宋美龄的保护,也许宋庆龄早已经离开人世;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边的故事,亲情间不管曾经如何纷争、吵闹,大多数最终还是胜过其他关系的。这或许就是《我的》上映的意义吧!
2023我的观后感2
在家休息时,正好孩子也放假了,于是我带着他去看了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我的》。从放映厅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点压抑,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太深了。
影片是围绕一个失去父母的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的父母为了要一个男孩,不惜谎报她身有残疾,甚至给
改报高考专业。在父母突然离世后,又一次要选择,一边是攻读研究生一边是六岁的弟弟,还有来自亲戚的各种指责压力,最终她选择了弟弟。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这个女孩作为的纠结。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恰到好处,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个,我该怎么做呢?是顺应宿命的轮回接替照顾弟弟的责任,还是坚持去为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而努力呢?我不知道答案。我看了很多网上的影评,大家尖锐的说着的选择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观念。
而我想说我们为何不能理解,抚养弟弟是亲情的表现呢?我也是有和弟弟的,最大,母亲身体不太好,承担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早上会早早的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上学的学习用品,不住校的我们每次放学后回到家中总是能闻见香味,那是每次在放学后早早赶回家为我们准备的午饭。慢慢我们对越来越依赖,每次她的喜怒哀乐,我和弟弟总会紧张着。条件不太好的那时,是我们三个中学习最好的,因为年代的传统思想,父母想让放弃学习。我和弟弟依然和父母对着干,说自己要放弃上学的机会,让继续读书,抵抗的最终结果是父母让我们三个同时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加体会到这种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喜欢黏着。已过不惑之年
的我和弟弟,每年的春节时会争相赶往家,想着能在有生之年多陪她一些,就尽可能的去陪陪她,报答她当时为我们的付出。每每聚到一起提起那时的情景,总是淡淡的笑着说,我们是最亲的人,是留着一样的血,我付出再多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永远是最亲的一家人。此时的我和弟弟总会在眼含泪水中去抱一抱,所以骨肉之情是永远无法割舍的,更是永远要珍惜的一种特殊的情。
愿未来的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因为我们还有无数个未来要一起度过。
2023我的观后感3
清明小长假,电影市场闯出一匹黑马——《我的》。由于身边刚好有两个,奉献型的“姑妈辈”——我的,新生代的——我的大女儿,所以就直接买票去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非常强的代入感,结果是第二天顶着一双又红又肿的熊猫眼去上课。同意身边或关心或好奇眼光的审视。泪点低的人真的不合适去看亲情类的电影啊!
伴随这部电影的大火,网上出现了不少__:鼓吹杀死“中国式”,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骂爸爸妈妈的自私,揭露重男轻女的劣根性。俨然掀起一场为“中国”维权的互联网
革命。
非常幸运,我没成长在重男轻女明显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时确实得到过的呵护。在一次情绪崩溃时,曾歇斯底里的哭着说:“我顾这个,顾那个,哪个来顾我呢?”记忆中确实为弟弟,妹妹牺牲了不少。看电影时我就在心里想:呵护年少的我,我也要尽我所能照顾将来的她。
目前90后,00后,有不少的高档常识分子,他们是教育的成功商品,但在他们的身上还有多少家国情怀呢?还记得那个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美国的空气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学美国的中国女生吗?他们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任何事的思维模式是:如此做,我将会得到什么?永远不会想:如此做,我将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我觉得:在传统文化中,亲情,责任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们在竭力摆脱原生家庭时,内心深处也是对家庭充满期待与渴望的。毕竟,家,是大家生命的起点,也是大家安顿灵魂的地方。在成长的路上,大家的思维层次提升了,胸怀广阔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了,这个过程也是健全自我的过程。你不可以什么都不为家庭成员做,却期望其余成员都为你服务。在所有关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间也是这样的。
更何况,无论如何努力,终极一生,大家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如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下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些人缺点比较大,正是由于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既然没完美的个体,哪来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说,假如每一个人都犹如模型化的商品,那生活岂不是太无趣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