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人民体质健 康水平为引领,以构建全市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全民 健身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推动高水 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 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 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43% ,城乡居民体质测定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 水平。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更加完
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 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 开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3.6个以上。
三、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
L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综合利 用”的原则,编制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持续完善市、县、 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 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亲民便民 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各县区分别新建或改扩建至少1个体育公园,全市新建或 改扩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0个;到2025年,基本补齐既有城市居住社区体育设 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体育设施,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更加完 善。按照有关标准,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 育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以结合、联合、融合等方式, 努力建设更多全民健身设施。
2.强化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加强公共 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监管,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管理机制,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 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提升场馆使用 效益。建立开放预约与信息登记制度,推广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快 推进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提高现有场馆综合利用率。鼓励社 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全 民健身工作数据统计分析利用。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L打造品牌健身赛事。积极举办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发挥好示范引领 作用。继续组织办好马拉松赛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扩大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 动会、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及各类人综合性赛事规模和覆盖人。精心打造"全 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农民丰收节、
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等主题活动。按照"一县区一特,一协会一品牌”要求, 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探索发展线上体育健身,打造全民健身新 模式。
2.开展社区健身活动。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便利"的原则,以 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为单位,组织举办"社区运动会”,引领推动社 区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发挥体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进 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3.推广特健身项目。加大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武术、指弹 球、健子等本地传统项目的推广力度,鼓励帆船、皮划艇、击剑、马术、滑板、 儿童平衡车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发展,大力推进冰雪和水上运动项目开展。鼓励 广大农村利用农民丰收节、传统节日等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 结合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创新农民体育健身项目,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和农民运动 会。依托"好客•乡村好时节"品牌,开展内涵丰富、参与性强的乡村体育健身 活动。推动县域足球推广普及。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健融合体 育健身活动。
4.探索实施全民健身区域发展。贯彻落实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推动建设两岸健身步道、健身长廊、自行车绿道、运动休闲特小镇等生态旅游 运动长廊与节点,举办主题赛事,打造沿运动休闲特风貌带。发挥我市沿黄、 沿海地理优势,推进沿黄体育、海洋体育发展,努力打造品牌赛事活动和海洋体 育健身新高地。
全民健身计划
(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体育总会组织,推 进基层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
农村社区发展各类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众性体育俱乐部、健 身团队。鼓励各县区、市属开发区、黄三角农高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 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扶持体育 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 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 主要评价指标。
(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L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创新,利用 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 培训和继续培训,扩大队伍规模,提升其技能和水平。在等级制基础上,推动建 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星级制度,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 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建设、发挥作用。
2.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建立市、县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落 实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定期开展体质测试, 提高城乡体质抽样监测比例。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推广运 动项目业余等级制度。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依托传统、新兴媒体向 公众推介健身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设线上科学健 身大讲堂。鼓励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科普活动。征集推广体育科普作品, 促进科学健身知识、方法研究和普及。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 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