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范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数学王子高斯
在距德国柏林约20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Brunswick)。1777年4月30日,卡尔·弗列德里奇·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父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得一手好农活,不到20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匠和喷泉技师等。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职业是屠夫。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10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世了。1776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斯的母亲罗捷娜。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她结婚时已经34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母亲对他备加疼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高斯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在高斯3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算帐。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
惊愕地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本茨是位技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他是高斯家的常客。他十分喜爱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木头轻呗。”高斯回答道。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木头重。”高斯说。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本茨用这种方法启发诱导高斯。
为了使高斯更好地成长,舅舅还为他买来不少儿童读物。高斯十分喜欢书里的故事,如饥似渴地读着。父亲对儿子的读书嗜好不以为然。每天,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就催促儿子上顶楼睡觉,以便节约燃料。顶楼又矮又小,而且还没有灯。高斯急中生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来一根芜菁,把里面挖空,塞进油脂,再用粗棉搓一根棉条做灯芯。借着微弱的光亮,贪婪地咀嚼着书里的每一个字。知识的泉水汩汩地滋润着高斯幼小的心田。
1784年,高斯7岁,父亲把他送入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教师是布伦瑞克小有名气的“
数学家”比纳特。当时,这所小学条件相当简陋,低矮潮湿的平房,地面凹凸不平。就在这所学校里,高斯开始了正规学习,并在数学领域里一显他的天才。
1787年,高斯三年级。一次,比纳特给学生出了道计算题:
1+2+3+?+98+99+100=?
不料,老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很快就将答案写在了小石板上:5050。当高斯将小石板送到老师面前时,比纳特不禁大吃一惊。结果,全班只有高斯一人的答案是对的。
发明家的故事高斯在计算这道题时用了教师未曾教过的等差级数的办法。即在1至100中,取前后每一对数相加,1+100,2+99,??,其和都是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10150=5050,
结果就这样很快算出来了。
通过这次计算,比纳特老师发现了高斯非凡的数学才能,并开始喜爱这个农家子弟。比纳特给高斯来了许多数学书籍供他阅读,还特意从汉堡买来数学书送给高斯。高斯在教师的帮助下,读了很多书籍,开拓了视野。
“他已经超过我了,”比纳特不得不承认,“我没有更多东西可以教他了。”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名叫约翰·马丁·巴蒂尔(1769—1836)的青年。巴蒂尔是比纳特的助手,他的工作是教小学生写字和削鹅翎笔。巴蒂尔后来成了德国数学家。由于对数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巴蒂尔买来代数分析书籍成了他们共同的课本。高斯不但看书,而且开始对数学大师们的某些“证明”不客气地提出挑战。
1788年,高斯小学毕业了,经过比纳特和巴蒂尔的再三劝说,高斯的父亲才同意儿子继续升学,学费由比纳特和巴蒂尔负担。这一年,高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布伦瑞克高级文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他很快地掌握了古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主要课程。由于他在古典文学上的良好基础和独到之处,他一开始就上了二年级。过了两年,他又升到了高中哲学第一班学习。这时,高斯仍未放弃对数学的爱好。1788年,高斯11岁时,巴蒂尔买到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大数学家欧拉著的《代数的完整介绍》一书。这是公认的代数学的权威著作。高斯对二项式(1+x)n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岁时,高斯对统治了2000多年的欧几里得几何是否是唯一的几何真理产生了怀疑,到16岁时,他已清楚地看到非欧几何的曙光。
由于高斯聪明好学,他很快成为布伦瑞克远近闻名的人物。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高斯边走边看书,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斐迪南公爵(?—1806)的门口。在花园里散步的公爵夫人看见一个小孩捧着一本大书竟如此着迷。于是叫住高斯,问他在看什么书。当她发现高斯读的竟是欧拉的《微分学原理》时,十分震惊,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公爵。
1791年,经卡罗琳学院讲师冯·齐美尔曼介绍,斐迪南公爵召见了高斯。通过简单的交谈,公爵喜欢上了这个略带羞涩的孩子,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赏。公爵同意作为高斯的资助人,让他接受高等教育。
1792年,高斯在公爵的资助下进入了布伦瑞克的卡罗琳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除了阅读学校规定必修的古代语言、哲学、历史、自然科学外,还攻读了牛顿、欧拉和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高斯十分推崇这三位前辈,至今还留有他读牛顿的《普遍的算术》和欧拉的《积分学原理》后的体会笔记。在对这些前辈数学家原著的研究中,高斯了解到当时数学中的一些前沿学科的发展情况。由于受欧拉的影响,高斯对数论特别爱好,在他还不到15岁时,就
第二篇范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一代宗师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子民,号鹤庼,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蔡元培6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老师们开始所选用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蔡元培觉得这些书很有意思,不但内容概括性很强,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同学们很喜欢读。其中包括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直到晚年,蔡元培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内容。
但后来,老师们就开始让大家学习“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伦理思想和教育原理,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照理说,这些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其中还不乏精髓之作,值得学习继承。但那些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授其中的道理。尽管蔡元培很聪慧,也要常常背到半夜才能记住那些满篇“之乎者也” 的词句,还常常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后来就常在老师布置之外借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一天,他到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尽管书已经很破旧,但他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从此,他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甚至在课间休息时看。有一次被老
师发现,翻了翻就沉下脸说:“看不得,看不得。” 就把书没收了。后来,老师又发现他在看《战国策》,就告诉他说:“写文章的词句都要出自经书,不能用杂书里的句子,否则考官不会录取。”
从那时候起,蔡元培就感觉到中国旧式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像没生命的木头人一样被对待,谈不上发展才能和爱好。他暗想:“我要是将来自己做了老师,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再不用为学习而苦恼。”
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蔡元培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 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立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
深学问。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 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
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
第三篇范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博物学家达尔文
在距离伦敦二百二十公里、距离西海岸约一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英国的古城施鲁斯伯里。
弯弯曲曲的塞文河在这里转了个急弯,把一个由小山形成的半岛围了起来,河弯的直径有几公里。这个城市很早就在这个河弯里发展起来,城市的街道逐渐往小山的顶端扩展。塞文河大桥把施鲁斯伯里与城的四郊联结起来。从市里往西北方向走去,通过威尔士大桥,沿着塞文河岸再走半公里,在弗兰科尔区就可以看见施鲁斯伯里的近郊以及座落在塞文河岸的悬岩峭壁之上的一座三层红砖楼房。这座楼房是罗伯特·瓦尔宁·达尔文医生在一八○○年建成的。医生的第五个孩子,即后来的伟大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于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就诞生在这座楼房里。
楼房的所在地叫“山丘”(芒特)。楼房的旁边有一个花园,花园里种有供观赏的植物果树。有一条小路穿过峭壁,在这条叫作“医生路”的旁边长着一棵栗树,树枝相互平行地弯曲着。这是查理小时候喜爱的一棵树,他和他的妹妹凯瑟琳在树上都有自己的特殊“座位”。靠近楼房有一个非常好看的暖花房。
罗伯特·瓦尔宁·达尔文医生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身高一米八八,很胖,体重约有一百六十公斤。罗伯特·达尔文作为一个医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对人的关心,他那博得人们信任的本领和他那高度敏锐的观察力(这使他总是能够预先准确地说出病的发展经过)——这一
切对他的成功都起了促进作用。他在二十一岁(这时他在莱丁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以前就开始行医了,在施鲁斯伯里刚行医半年就诊治了四五十个病人。这样,他一开始行医就能够完全靠自己收入为生,而不需要父亲的资助。他很能博得人们的信任,所以许多病人往往不只是向他诉说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且还把自己的忧虑和不幸讲给他听。查理·达尔文说他父亲是“人们当中最聪明的人”,他对父亲无限信赖。达尔文在回忆父亲时,常常列举几件描述这位医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的趣事。例如,查理听父亲说,有一些到他这里来就医的妇女总是哭哭啼啼,使他感到难受。这位医生很快就发现,愈是请她们不要哭,她们哭得愈厉害。因此,后来他就鼓励她们哭,说这能使她们感到痛快,这样一来他就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啼哭停止了,于是他就可以听她们述病,然后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