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
题。该课题于    2003 9 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
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
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    2001 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    要求学
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    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 “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
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    [1998]2    号文件印发
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    “应用型” 人才培养的特点,    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
殊性,使研究富于特。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2003 9 月—— 2004 3
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2004 4 月—— 2005 3 月实施计划, 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    开展调研, 搜集
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 2005 4 月—— 2005 9 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
部进行了项目分工。 其中, 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 负责项目的组织、 协调及对外
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项目研究过程回顾
2003 5 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    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
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

精选文库
又有职称上的要求,    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    寇桂君、
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 9 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年度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
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 4 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
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
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2004 4 月—— 2005 3 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
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
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
2004 级和  2005
级的教学计划中,
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532 学时( 21 学分,其中军
2 学分,专业实践
5 学分,毕业实践  8 学分,“两课”社会实践
2 学分,毕业论文
4 学分),
课题研究报告占总学时的  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
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
2 周的军训,第
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
3 周的“两课”社会实践(调查)
,第四或五学期为期
3 周的模拟法庭,
第三、五学期为期
2 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
1 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
12 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除了继续
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
课堂讨论之外, 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较广泛、
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
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
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
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
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
教育目的、 教育模式、
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
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
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
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
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
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
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  教务管理、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篇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