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角的教案参考5篇
    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符合认识规律,做为一名教师,相信你一定掌握了写教案的能力,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书角的教案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书角的教案篇1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三则内容,懂得了在学习时要勤奋好学、谦虚诚实、持之以恒。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我国另一位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有三到”,去看一看他对读书有怎样独特的见解。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注意重点词语。
    (1)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其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成
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著述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等。
    (2)理解重点词语。
    [余]我。 [尝]曾经。 [谓]说。
    [漫浪]随意。 [急]要紧、重要。 [岂]难道、怎么。
    3.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节奏,疏通文义。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课文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
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4.品读感知。
    (1)对照译文想一想:读书要做到哪“三到”?
    明确:心到、眼到、口到。
    (2)文章是怎样论述“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的?
    明确:①运用了假设和因果推断;②从反面得出结论: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漫浪诵读→不能记→记亦不能久;③运用反问句说明心到则眼、口到,从而强调“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5.学生结合实践,谈对课文的理解。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眼睛
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6.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背诵指导:背诵文言文,应先记住译文,再根据译文背诵课文。还可以结合句式特点或者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背诵。
    7.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的前两则,在继续加强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学习和读书的方法,如勤学好学、诚实谦虚,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而最重要的是心到。只要我们认真领悟、运用,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收获很多。
    五、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论语》中有关读书、学习的篇章。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一篇,背诵课文。
    2.深入理解古人对读书的认识,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来说感受。
    要点把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体会古人对读书的认识和论述,结合实际改进自己的读书方法。
    3.进行比较阅读,积累更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上学习的前两篇内容。
    (1)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掌握情况,点名背诵课文。
    (2)检查学生对文中提到的有关学习和读书方法的积累和理解。
    2.再次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聆听了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大学问家朱熹的教诲,从中学习到一些学习和读书的方法。这节课上我们来听听清代名臣曾国藩对我们的告诫,思考读书还有哪些要领。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 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湘军的创立者和首领。他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受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他还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谈读书教案    [盖]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断]一定,绝对。 [甘]自愿,乐意。 [下流]下等,劣等。
    [尽]尽头,止境。 [足]满。 [窥]窥探,观看。
    [皆]全,都。 [缺]缺少。
    3.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节奏,疏通文义。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学习前两篇内容时掌握的阅读古文的方法来自主阅读本篇内容。
    课文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不甘心居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因为有一点儿心得就自满自足,就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心的人就绝没有办不成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对照译文,说一说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要具备哪些条件。
    明确:有志、有识、有恒。
    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些条件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简洁的语句提出士人要具备的条件——有志,有识,有恒。接着分层论述了它们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有志——不甘心居下游,有识——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最后总结,强者“三者”缺一不可。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两则寓言的作用。
    预设:要想理解作者在文中引用两则寓言的作用,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其中,“河伯观海”的寓意是: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盲目自大;“井蛙观天”的寓意是:人的眼界要宽广,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见识短浅的人。
    明确:以两则寓言故事作比,形象生动,有说服力,深刻地阐述了读书人要有见识的道理。
    4.学生结合实践谈对课文的理解。
    5.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对比阅读,整体感悟
    1.分析比较,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学了《古人谈读书》中的三篇古文后,你们是不是对怎样学习文言文和如何读书更有心得了呢?现在我们再把三篇文言短文放在一起,比较着读一读,背一背,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三篇文言文。
    (2)填写表格,回顾内容,明晰重点。(课件出示表格。)
    ①先小组合作填表格,然后教师点拨。
    ②对比一下三篇文言文,整体感悟。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师小结:本文所选的三篇古文都是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效率。
    五、积累运用,作业设计
    1.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其他的读书方法。
    示例: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指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就是善于动脑筋,勤思考,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