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演变,既是相对价格和偏好改变的结果,又是制度选择的集合。初期的路径变迁呈现出强烈的正效应,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利益集团的形成,路径的变迁又呈现出固化的状态,钳制了土地储备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优化与突破应积极利用外部压力显化内部危机,通过中央政府的强力干预促进路径的修正与发展。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路径依赖;正效应;负效应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已成为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土地储备制度被誉为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第二次创新”,对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却也存在诸多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剖析路径依赖进程中的正负效应,以期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拓展与完善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演变历程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城市政府或政府委托机构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依照法定程序,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征收、收购、置换、到期回收等方式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和储存,再根据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客观需要,将储备的土地有计划地投入市场的制度。土地储备制度的实质就是土地由政府统一回收、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和统一供应,以确保城市政府能有效控制土地的一级市场。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香港地区开始试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我国内地于1996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1997年8月,杭州成立了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1999年,“杭州经验”在当年的全国集约用地市长研讨班上得到推广。随后,江苏南通、山东青岛、湖北武汉等城市纷纷成立土地储备机构,开展土地储备工作。目前,全国有土地储备机构2000多家,土地储备制度已经在城市一级土地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2007年11月19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发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以部委规章制度的形式统一规定了土地储备制度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储备制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