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歌三首读后感
中秋节,一年一度的团圆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可以通过读一些有关中秋节的诗歌,体会唐诗宋词中关于人间美好、天上圆月的博大精深之美。下面我就来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以及对这些作品的创新思考和观点。
中秋节诗歌第一首诗歌是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词刻画了诗人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后,产生的思绪和感慨。在这首词中,李白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夜静寂、光明皎、床前明、轻风吹、天上人、长空皓这些字眼,都很好地描绘出了那时的夜景,而“美人难再得”这句话,也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思绪和感慨。我读过这首词多次,每一次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当我们独自面对冷清的夜晚,仰望着天空中那轮明月,便能够在内心深处体味到一种情感的敬仰和神圣,这种感悟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体悟。在我看来,《静夜思》通过其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深意,为我们示范了一种由外及内的思维方式,引导我们了解、感悟和把握宇宙中最不可捉摸的哲学概念之一——“道”。
第二首诗歌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开家乡南京后,于黄州府婺
源县乌石岭上庆祝中秋节而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以及对中秋节的浓浓热爱之情。这首诗中的每一个词语,都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荒山野岭中所产生的孤独和无助。而“玉人何处教吹箫,晓看天暮看潮”这句诗,则透出了诗人对家乡乡情的深深眷恋。读完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中秋节的庆祝和赞美,而且感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的情感和精神,这些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首诗歌是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草地上赠送别人的情景。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画面的描摹和心情的倾诉,鲜明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和深深的思念。这首诗中的每一行文字都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将诗人对友人的久别之情所折射出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渗入了读者的心底。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不尽画屏幽”的这句诗,是对有情人离去不舍的写照,而“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思念。
这些诗歌或词曲,以优美动人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对中秋节的喜悦和感慨展
现在我们面前。在中秋节这样一个富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重要节日里,读一些中秋节的诗歌,不仅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且更可以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底蕴和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次阅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多年来积淀的人文情怀。中秋节既是一个文化节日,同时也是民族情感的载体。伴随着时代的演进,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传承这些先贤留下的诗歌作品,让那些精神与情感传承至今,并以更为生动、新颖的方式,向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