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挥戈,到底意难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班级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部分的其中一首。该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在本诗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其最动人的部分。学习陆游诗中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现今的中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言大有益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将受到陆游高尚品格的震憾,并从中学习古代爱国志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得到精神与心灵的陶冶。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小学有了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陆游诗擅长记梦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并通过陆游同类诗歌创作的对比赏析,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了解陆游诗中擅于记梦的特点,认识陆游的生平经历,感受陆游诗中爱国主义的人格魅力;
3、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自我崇高的爱国主义热忱,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养成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反复朗诵诗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 了解陆游诗中擅于记梦的特点,认识陆游的生平经历,感受陆游诗中爱国主义的人格魅力。
难点
    1、深入理解名句,提高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自我崇高的爱国主义热忱,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拓展延伸法
五、 活动准备
1、学生提前诵读本诗,并查阅陆游相关生平经历。
2、搜集自己喜欢的陆游诗歌,进行熟练诵读,小组内交流,初步感受陆游本人及诗歌的魅力。
六、 教学过程
(一)询梦·寻梦导入
同学们,你们晚上睡觉做梦吗?我们常常有这样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往往在梦境中,是人们心之所向。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内心意愿,借梦境,往往可以小小窃喜一番。
我国的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欢记梦言志抒情。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是李煜哀叹奢华的帝王生活不再的追忆之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唯有泪千行”,这是苏轼思念亡妻而无限哀怨的感伤之梦。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记忆,是否能够也像老师这样举出一例?
(二)感记梦,明陆诗
用“梦”诗来明爱国之志,状壮士之情,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报国之举化解在这一浪漫、荒诞的“梦”形式之中,并借诗作进行表达。这类诗作留传数量最多者,你们猜猜是谁?(陆游)
是的,记梦言情抒怀诗,陆游恐怕堪称第一人。据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统计,陆游的写“梦”诗有99首。陆游到底在诗歌中记了怎样的梦?通过记梦要抒何情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来一探究竟。
(三)诵陆诗,识梦境
1、通过阅读这个诗题,我们知道了陆游是在哪天写下这首诗的呢?
2、听课文录音,全班诵读
3、问:哪句话是陆游在记梦呢?——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梦见了什么呢?——铁马、冰河。“铁马”说的是什么马?披着铠甲的战马。说明陆游他他梦想着自己回到战场报国杀敌。
4、有的同学这时候疑惑了:想要上战场杀敌岂不是容易,既然陆游夜有所思,那直接付诸行动即可。你们觉得可行吗?
(1)小组讨论1
(2)请同学回答
(3)教师点评赏析:
a结合时代背景:
b诗人自身情况:“僵卧孤村不自哀”。
C陆游如此处境大家是不是觉得可悲可叹呢?然而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了吗?为什么?
(4)朗读指导:本诗的第一句要怎样读呢?(前两个词要读得老气横秋,不自哀要读得轻松镇定)请同学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5、处境如此悲凉,为何诗人“不自哀”?下一句紧接着告诉了我们答案“尚思为国戍轮台”。
A轮台在哪儿呢?新疆。说明诗人此时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关。从这里,我们就看到诗人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他觉得在山河破碎,国家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失又算什么,因而一扫低落的情绪,报国之情便跃然纸上。
b因而这一句话的朗读我们要如何读呢?要读出报效祖国的气势,雄心壮志之感。
c全班齐读
写雨的古诗
总结:可以说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一生,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的雄心壮志,成长为一名“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的坚强斗士。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诵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想着北伐,不想着祖国统一。虽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始终矢志不渝。
6、诗歌的后两句直接将陆游的爱国主义热情升华,写得形象感人。
A小组讨论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赏析这两句。
B 老师解析: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接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能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欲摇,由国家的风雨欲摇自然会联想到场上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这里虚实结合,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悲可叹。在他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C 这两句话我们该如何朗读呢?(“夜阑卧听风吹雨”应读得悲叹,最后一句话应读出前所未有的壮志豪情。)
D 全班齐读。
7、学到这里,你们是否觉得这首诗感人入深,写得真好。让我们带着对陆游拳拳报国之心的敬意,重新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品梦境,感陆诗
  1、岁月渐渐流逝,在失望与希望之中,陆游也渐渐老了。七十岁的老翁,还能做些什么呢?是在茅舍青林中度过余生呢?还是继续坚持自己那无望的理想呢?我们来分别看看陆游在70岁、81岁、84岁高龄写下的记梦诗。
2、小组讨论:你从以下三首陆游记梦诗可以看出这是陆游在想着什么呢?
作梦
作梦今逾七十年,平生怀抱尚依然。
结茅杜曲桑麻地,觅句灞桥风雪天。
骠骑向来求作佛,淮南末路望登仙。
世间妄想何穷尽,输与山翁一醉眠。
记梦·少日飞扬翰墨场
少日飞扬翰墨场,忆曾上疏动高皇。
宁知老作功名梦,十万全装入晋阳?
异梦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 
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 
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 
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
陆游虽已84岁高龄,作者却梦到自己身穿铠甲,手握雕戈驰骋在战场之上;②作战的地点:大西北和北方燕赵,这些地方都被金人占领;③梦中的心态:内心虽有些凄凉,但是为了统一大业,作者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尾联写的是梦醒以后作者的感慨,诗人一方面感慨自己的年迈,另一方面坚信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大业总有一天会完成。
2、总结:这是一颗不平凡的心,也是一颗不断追求的心,洋溢着滚烫的爱国之情,如喷薄而出的熔岩,灼烧着人的灵魂。睡梦中的人是最真实的,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白日所遮掩的面纱都被掀开,因此梦境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期所望。可以看到,在这一部分梦诗里,作者直接倾吐了他火一般的热情,把一位期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诗人的情怀毫无遮掩地袒露到了我们面前。字句之间,深藏着他那深沉而又执着的爱国之情,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将爱国情怀消融在整个画面之中。
陆游的“梦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块熠熠生辉的瑰宝。读了陆游的梦诗同学们无不深受感动,难怪梁启超先生曾赞誉“亘古男儿一放翁”。
(五)千年之音,对话陆游
学到这里,老师相信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陆游,对自己都激荡着无限的感慨。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整理思路,开启你们与陆游的对话,实现千年之后的心灵共鸣。以“陆游,我想对你说”为句式开头,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这样一场爱国的品诗盛宴中我们收获颇丰,然而最使我们动容的是陆游拳拳爱国之心。在陆游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老师希望你们努力奋斗,用你们最美丽的青春,唱出最完美的爱国赞歌。
七、作业布置
1、 课外搜集并阅读陆游其余的记梦言志抒情诗。
2、 小组间将收集的陆游记梦言志诗分享,并交流归纳陆游除了在诗中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外还在梦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3、 搜集与陆游同时代的爱国诗人如辛弃疾的词作对比感受该时代诗人的爱国豪情
八、板书设计
      僵卧孤村      不自哀
    (年老体衰,处境悲凉)   
      (没办法征战沙场)
记梦      为国戍轮台(报国杀敌)                     抒情
                                              铮铮的爱国之心,至死不渝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渴望回到战场报国杀敌
九、教学反思
陆游生活在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如何引领诗人身临其境的理解诗中的情感,我主要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背景知识的渗透:
古诗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布置学生去欣赏自己喜爱或熟悉的陆游的诗歌,从而拉近了学生与陆游的距离,降低了理解感悟的难度。除此之外,课堂上,老师结合诗句的背景渗透,使学生对陆游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从而能够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精心创设情境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利用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学生的思维导图、自我评价感悟等形式,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陆游,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
三、吟诵悟诗情
    每一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而简单机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而应该要让学生感悟后用不断朗读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
    另外运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让每一遍的诵读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
四、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循序渐进
诗歌的感悟和品味,需要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进行,本课采用四次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不断综合感悟本诗,最终达到与诗人的情感沟通。
此外,本课的教学在进程上还应该更加紧凑,在诗歌的讲解上可以更加简洁一些,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当时陆游及南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自主理解本诗,达到较好的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