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开的时间读后感
篇一:一朵花开的时间
也许你的出现并没有带来多深厚的启迪,但你告诉我――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请用心聆听。
――题记
长恨歌读后感打开《李清照的词与情》,第一章第一首词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接下来的第一句话是:与这首词相遇在语文课本上――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你的回忆,我的回忆――一名衣着襦裙的女子泛舟湖上,与一好友结伴成,“误入藕花深处”后,一年方二八的少女不知所措。“荷叶摆、荷花摇、水波荡、鱼儿逃”,只有易安静静地坐着,傍晚的日光包裹着她,清风习习,她伸手绾起耳边的碎发,用手感受湖水的清凉,一双眸子,亮若星辰。
那画面,如梦。
我似乎一下子就走进了易安的内心,我似乎触碰到了她内心的柔软,我似乎一闭上眼就能看见晚霞、湖亭、藕花和记录下这一切美好的李清照。
我开始了解这个被誉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通过这本书,我看见了如泉般柔润的李清照,如竹般高洁的李清照,如菊般淡泊的李清照。
就像书背面上写的――皎皎兮如繁花,飘飘兮似浮萍,瑟瑟兮如秋风。与李清照偶遇,在初春烂漫中,在深秋落叶中……
我记得最深的,是那首《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她用了十分清新自然的语言,却表达了令人无法忘怀的愁绪。好像李清照低着头,眼帘是温良的,好像一个美好的早晨,好像一种幸福的可能;清晨是洁净的,她似乎就从这样的清晨中辗转落下来,像一朵花的盛开。
她一下子激发了我对古词的热情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从那以后,我读什么都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段文字描述的画面。比如“绿肥红瘦”,那雨打过后的海棠是如此娇艳,又是如此旁若无人的清新,书上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就像一朵从白纸上盛开的红莲花一样,肆无忌惮。而海棠在经历挫折之后却开得更灿烂,不正如大雨洗涤后如镜的天空吗?挫折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困难……又比如“花影压重门”,层密繁华的花掩盖着曲折的庭院,那更是一
派生机。细细品读,仿佛既看到了重重的花影,又看到了曲折的院落。仅一个“压”字,既突出了花,又暗衬了门。细细思索,竟无第二个字可以代它了。易安看到了这一切,而她不仅在赞赏,还用准确无误的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与朋友和千年后的我们一起分享。面对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我们能做的不仅只有观赏,更应该用心采摘它的美好,用心品味它的美好,用心记录它的美好。
我就这样与易安携手并进,走过历史的波涛,看穿历史厚厚的雾霭。就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从她豆蔻年华时的“常记溪亭日暮”到待字闺中时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从她南渡时期“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到靖康之变后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用心感悟着易安的一生,用心感悟着易安的感悟。在悲伤中悲伤不算悲伤,在寂寞中寂寞不算寂寞。而易安的一生却像是从温暖的天堂跌到了无尽的地狱。回首间,似乎看到易安在沧海水天一线中,仰望即将到来的黎明,而那鱼肚白的天空,也泛起点点微笑。但愿他年相逢,花开如昔。
只愿他年相遇,往事依旧。
篇二:用一朵花开的时间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观生望死
那场惊天动地的“黄昏恋”开始于骊山,在这里唐玄宗遇上了杨玉环断送了开元盛世,但是却为后人留下了那段旖旎千年的绝恋。
他是大唐的九五至尊,即位以后,一扫武周后期的积弊,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这样的天纵英才合当有个绝代佳人来配他。所以李白说:“名花倾城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她就如一株大唐开的最浓艳的牡丹,蘸尽了风霜露华,最后盛放出绝世的华美。她美,美得天生丽质难自弃,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单纯,她朗直,但她不缺蕙质兰心。她甚至会跟他闹脾气跑回娘家,只因为自己的孩子生了病,而他吃醋的紧,跟她发了大大的一通脾气。因为??让她单独面对前夫和孩子,万一??动旧情,怎么办。
在她面前他不再是九五至尊,更像是个情意绵绵的少年郎,多喜多愁的有情人。而她亦是个小女人,喜欢被娇惯,被宠溺。她娇呼他为三郎,我的三郎。最终变了风云,全在意料之外身在福中不知祸,更不知自己干系王朝国祚。否则,三郎,怎忍你千里奔波劳碌出潼关,虽宛转蛾眉马前死,只求三军齐发,护你早日回长安。玉环,我从未后悔,只是救不得你,我抱撼终天,这是以长恨。
玉环盛放的时候享尽世间荣华,拥有李隆基独一无二的爱。即使是花谢也拥有掩不尽的风流。她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观望生死。而到了后来也亏得有白居易,杨玉环的芳华,李隆基的至恋才徐徐晕开缱绻的颜。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思倾国”,看来很寻常,事实上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重、求,终于得到了的杨贵妃。接着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终日沉湎于歌舞酒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下面,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
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
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不到,到梦中去,梦中不到,又到仙境中去。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现在想想玉环与唐玄宗这对绝世无双的恋人,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女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