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课时 任务二 助学案 | |||||||||||||||||
学习任务( 二 ):跨越时空激起思维火花 | |||||||||||||||||
课时目标: 1.能说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2.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任务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议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 | |||||||||||||||||
重点难点: 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任务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 |||||||||||||||||
活动一:古文世界“矛盾”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百年的口口相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亡羊补牢》、《守株待兔》。) 2.教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可以从形状、演变过程、材料等方面介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吧! 二、结合注释,读通故事。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范读: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 3.小结:如何读好文言文?说说你的方法。 (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上网查阅、借助字典或词典查阅等方法)。 4.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概括主要内容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候?谁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指导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 ( 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为什么楚人弗能应也?路人为什么只问了一句,楚人就哑口无言了呢?你能试着分析路人的想法吗? 点拨:如果他的盾_________,那么他的矛_________;如果他的矛_________,那么他的盾_________ 。这就是相互矛盾。 因为楚人自己把“矛”和“盾”的作用夸大到了绝对化的程度,世界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和什么都不能被刺穿的盾的。也就是文中的一句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5.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呢?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 四.角扮演,理解寓意。 1.出示演出提示,引导学生演故事。 2.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了?楚国人回到家是百思不得其解,假如你是他的好友,怎样劝他改正错误呢? 师小结:这则寓言就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自相矛盾。 3.实际生活中,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类似的错误吗? 4.你还搜集了哪些成语故事?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出示《郑人买履》。 2.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小组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明确: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却因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而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知道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了吗? 4.你觉得作者韩非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 |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1.回想读过的成语故事。 2.了解兵器“矛、盾”。 3.齐读课题。 二、结合注释 , 读通故事。 1.结合注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展示读文,组内评价。 3.听完范读后,再试着读。注意停顿,注意断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4.总结读好文言文的方法。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回答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读句子,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试着分析路人的想法。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 四、角扮演,理解寓意。 1.小组内分角朗读课文,并且演一演。小组谈论如何演绎这个故事?(教师出示演出提示。)小组内演一演。 2.作为好友,劝楚国人改正错误。 3.联系生活有没有人犯过类似的错误吗? (小组展示) 预设: A.人们生活行为的“自相矛盾”——边高喊保护环境的口号,一边乱砍乱伐破坏环境...... B.广告词中的“自相矛盾”——“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 C.句子中的“自相矛盾”——“我肯定小明大概是生病了。”...... 4.分享收集到的其他成语故事。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说说郑人买不到鞋的原因。 3.总结故事的道理。 | ||||||||||||||||
活动意图: 由学生熟知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理解古文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拓展阅读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解古文的方法内化,通过优秀的古文作品学以致用。 | |||||||||||||||||
活动二:赛马场上比计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涌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看,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完璧归赵》、《毛遂自荐》、《老马识途》、《退避三舍》。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无不被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和心胸折服。今天,我们再次走进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观看一场扣人心弦的比赛。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出示朗读课文的问题 想一想:谁和谁赛马?怎样赛马的?结果怎么样?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圈画出来。 2.巡视指导。 3.检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具体记叙了比赛的过程。在结尾处画龙点睛地说明了比赛胜利的原因。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了解“三场赛马”。 1.谈话过渡:田忌得了高人相助,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让我们感受他们赛马现场的输与赢吧。
根据表格试着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赛马的经过。 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 对齐威王的 ,接着用 对齐威王的 ,最后用 对齐威王的 。由于 ,所以田忌 。 2.指名学生汇报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过程。 3.田忌为什么胜了?(田忌是因为做到了知己知彼,了解了齐王的具体情况,集中优势,做出战略取舍,以避其锋芒,以弱对强,以强压弱。) 4.谈话过渡: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么好的办法,是谁帮助田忌想出来的?(孙膑) (二)学习“孙膑献计”。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2.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一有关句子,用笔画出来,想一想。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田忌对他非常赏识。 (1)交代了故事的人物。 (2)田忌赏识孙膑,所以田忌能听取孙膑的计策。 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看了几场比赛之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3)田忌同齐威王和贵族们经常赛马。 (4)田忌发现马的脚力都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3.指名多个学生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善于观察) (2)“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善于思考) (3)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知己知彼) 4.你能根据刚才的分析说一说孙膑的思维过程吗? 5.你觉得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退避三舍的故事6.指导朗读。 过渡:让我们带着对孙膑的敬佩,再次走进那场比赛。 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一点儿都不着急。 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场,田忌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四、整合阅读,拓展提升。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让我们走进《围魏救赵》这篇文章,看看孙膑在此又展现出怎么样的智慧,把你们想跟大家交流的地方作好标记。 1.从《围魏救赵》的阅读中,再次体会善于动脑思考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巩固提升。 五、回归全文,加深理解。 1.从故事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比如说从孙膑身上,从田忌身上或者从齐威王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知己知彼……) 2.总结: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 一、谈话导入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故事。 2.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把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圈画出来。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了解“三场赛马”。 1.根据表格试着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赛马的经过。 2.汇报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过程。 3.思考田忌为什么胜了? (二)学习“孙膑献计”。 1.思考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一有关句子,用笔画出来,想一想。 2.说一说孙膑的思维过程。 预设:从之前的比赛过程中可以发现所有马的脚力都相差不大,而且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也就是说上等马一定可以战胜中等马,中等马一定可以战胜下等马;所以如果用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下等马对上等马就可以确保两场比赛的胜利,从而以3:2战胜对方。 3.总结孙膑是一个怎样人? 四、整合阅读,拓展提升。 1.阅读《围魏救赵》思考: (1)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孙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孙膑能大败庞涓,解救赵国于水火之中呢,他是怎样来思考问题的?出具体的句子。 2.交流总结,巩固提升。 (1)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 (2)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大梁,那么取胜的概率就很大;如果……很大。(分析思考,以智取胜。) 为了进一步迷惑庞涓,孙膑又专门……的襄陵。(制象,让魏军轻敌。) 五、回归全文,加深理解。 概括启发,集体交流。 | ||||||||||||||||
活动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潜力。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 |||||||||||||||||
活动三:海面上的惊险一跳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跳水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跳水”。文章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关于列夫·托尔斯泰你搜集了他的哪些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列宁称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4.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其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教师小结。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感受情况危急。 1.过渡:题目是跳水,标出和孩子跳水有关的句子。 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 2.思考:为什么要跳水? 3.再读课文,标出情况危急的句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指导交流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万分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2)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读出水手们的紧张。 (二)了解思维过程 1.思考: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 2.了解船长思维。 过渡:船长是怎么做的?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了!一!二!” 3.指导朗读:再读船长的话,指导读出船长坚定沉着的语气,体会船长的心情。 4.了解思维过程: 过渡:船长是孩子的父亲,可为什么船长说不跳就开呢?你能猜测船长的思维过程吗? (1)指导朗读 过渡:一个多么冷静而又有智慧的船长啊!短短的时间,竟想出了这么多,做出了这么理智的决定。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敬佩,再次走进他的内心…… (三)感受水手对推动情节作用 1.过渡:船长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为什么只用几句话写他救孩子的情节,却用很多篇幅写水手?标出描写水手的句子。 一只大猴子在人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2.思考:这件事明明是孩子、猴子和船长的故事,却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写水手的笑,去掉可不可以? 师总结: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整合阅读,拓展提升。 过渡:“爸爸”的称呼代表了勇敢、力量和机智。在《跳水》中,正是由于船长的沉着冷静,才能让儿子化险为夷。同样的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当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时候,鲨鱼却悄悄的游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在这危急时刻,老炮手爸爸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走进《鲨鱼》这篇文章,看看这位老炮手爸爸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把你们想跟大家交流的地方作好标记。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思考:孩子终于化险为夷了,从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从船长、水手、孩子的角度谈) 2.总结 师总结:这篇文章的题材是小说。小说侧重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及侧面描写突出孩子处境的危险,让我们感受到故事的惊险,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语言魅力。值得我们潜心学习。写作的时候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可以让你的文章、人物更生动,故事更精彩。 |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跳水”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 2.了解作者。 3.质疑题目。 预设:跳水的人是谁?为什么跳水?在哪里跳水?怎么跳水? 二、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把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圈画出来。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感受情况危急。 1.标出和孩子跳水有关的句子。 2.思考:为什么要跳水? 预设1:因为当时的情况很危急。 预设2:在当时的情况看来,跳水是唯一能够救孩子命的方法。 3.再读课文,标出情况危急的句子。 (1)交流感受 预设1: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预设2: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预设3: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2)朗读。 (二)了解思维过程 1.思考: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 预设1:我会让他紧紧的抱住桅杆不要松手。 预设2: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被褥。 2.了解船长思维 (1)读文,标句子。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1:船长的心里很着急,却又很镇定的指挥儿子要怎么做。 预设2:船长在用逼孩子跳水。 3.朗读。 4.了解思维过程: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 预设: 孩子爬得太高,得赶快让他下来,但爬下来是不切实际的,他肯定会害怕,很有可能踩空,摔在坚硬的甲板上,那只有死路一条。 相对来,海水比较柔软,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所以只能让孩子往海里跳。 在这个时候,与儿子商量着让他跳下海,他也不可能做到,因为跳海对他来说同样害怕。因此,只有用对准他,再用语言恐吓他,让他在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跳下海,才能获救。 (三)感受水手对推动情节作用 (1)读文,标句子。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1:不可以。因为从水手身上能感受到孩子的气愤情绪。 预设2:不能去掉。因为从水手的表现可以感受到故事的发展越来越紧张。 四、整合阅读,拓展提升。 1.从与《跳水》的比较阅读中,体会父亲在每个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1)思考:老炮手是孩子的父亲,却向海里开了炮,你能推测老炮手的思维过程吗? (2)交流:再读文章一,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总结,巩固提升。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概括启发,集体交流 预设1:生活中有许多突发事件,希望同学们谨记,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一时冲动,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预设2:安全第一,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预设3: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沉着冷静的性格,不能逞强好胜。 | ||||||||||||||||
活动意图: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联系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到船长的沉着、冷静、果断,进一步做到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 |||||||||||||||||
板书设计: 盾——物莫能陷 自相矛盾 实 事 求 是 矛——物无不陷 田忌赛马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冷静智慧) ←------ ←------ ←------ 放肆 追 救 ↖ 水手(推动情节发展) | |||||||||||||||||
教学反思: |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任务二助学案
本文发布于:2024-12-23 11:2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民间故事的成语
- 下一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实时天气 2024-12-23 11:15:04发布
北京
-
温度:-6℃~6℃
北风
-
明天晴
5 西南风
-
后天晴
5 西北风
3-4级转 -
大后天多云
1 西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