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故事
从小学起我们就被教育,成语的使用会使得一个人的文字看上去深邃、有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庞大的成语体系顺便也有着历史教育的功能。
成语背后的故事1
结局反转
有些成语故事只让世人记住了自己的一半,让人对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和可能的结局产生了错误的预期。一旦去细究其渊源,那可真是比看侦探剧还要逆转。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退避三舍。
我小时候好像也看过这种小人书(暴露年龄
这个词语现在被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在使用中往往带有贬义,常被用来说认怂的表现。这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了。话说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夺嫡之战出逃
外国,经过楚国时收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
楚王也是心直口快,问重耳今后如何报答自己。重耳回答:“如果我当上晋王,与贵国交战时退避三舍。”所谓的舍,也就是军队的补给站,一般相隔三十里。后来两国交战,当上晋王的重耳果然下令后撤九十里,遵守了自己的承诺。
看到这里,这似乎是一个大人物信守承诺的故事,和成语今天的意思确实有了差别。不过,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公子重耳可不是好人
楚军的领军大将子玉是一个性格激进的人,其实晋军一开始就看准了他的这个性格缺陷,主动退却示弱。子玉的自信心被晋军搞得十分膨胀,便指挥部队长驱直入,追着敌人的屁股跑。孤军深入本来就是兵家所要避免的必败局势,
双方的军人结构更加剧了这种差异。春秋时期,诸侯对战主要以战车兵冲击,辅以步兵跟上。而楚国由于山林茂密、地势崎岖,战车使用不便,步兵的比例比其他诸侯国高。
春秋战车,似乎少了一个射手
可想而知,步兵踩着十一路电车,背着皮甲、铜剑和跑九十里地,真可谓是精疲力竭。晋军退到了三舍之后,用以逸待劳的军队迅速击败楚军,这才是他们退却的真正目的。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既不是有雅量的信义君子,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软蛋脓包,退避三舍可是实打实的高级战术。
人物反转
成语故事有很多来自于诸子百家的著作当中。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为人所认同,他们往往会将一些故事戏剧化使之更易被接受。诸子百家们在文章中断章取义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这使得一些历史人物的面目被扭曲了。在故事里看来的明主和能臣,也许反而是昏君和奸臣哦。
南橘北枳
这个故事为人所熟悉,是在《晏子使楚》这个小学语文课本当中。聪明机智的晏子通过骂楚国是狗国、说楚王品行差和批评楚国风气不佳的三个神吐槽,使得楚王自取其辱,保住了齐国的面子。橘子种在楚国是橘子,过了长江变成枳的这个比喻,
后来《喻世名言》中变成了”南橘北枳“的成语。晏子留给我们一个高大伟岸、机变智慧的历史背影——可是他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还记得吗?
这个晏子使楚的故事记载在《晏子春秋》上,这应是一本由墨家弟子编纂的书籍,目的是为了宣传墨家尚俭的思想。既然晏子是墨家的偶像人物,美化他自然不在话下。其实晏子这个人,把持朝政四十年,齐国从姜太公时期开始的商贸传统被他打压,
经济实力一路下滑,执政能力是不行的。另一个知名的成语”二桃杀三士“,也是晏子干的。他让三名勇士分桃不均而自杀,而这三位勇士,都是已经引起了齐王兴趣的社会名人。晏子此举,显然就是出于嫉贤妒能。另外,晏子身为齐国重臣,
在齐庄公被臣下篡杀时,既没有殉死、也没有复仇,而是继续心安理得地做着国相,哪里有点忠君爱国的样子。
二桃杀三士的浮雕,据说艺术价值极高
其实这个故事本身也有逻辑缺陷。晏子此次出使楚国是为了寻求楚国的.帮助一起对抗日渐强大的晋国,结果把楚国人搞得这么下不来台。也就是楚灵王心胸豁达开朗,否则联盟不成,齐国搞不好就灭国了。
比干剜心
比干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死谏”的名臣,他进言让商纣王不要荒淫无度,反而被纣王给挖了一颗“七窍玲珑心”。商纣王的糜烂残暴和比干的尽忠职守,由《史记》正式固定下来,成为了中国人印象中的这两个人物。
也是不理解为什么会尊奉比干为文财神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商纣王的残暴形象非常可疑。首先来看商纣王,一般给他的符号就是“酒池肉林、终日荒淫”。可是酒池肉林这个奢华的发明,其实前一个朝代的末代君主夏桀也用过,他对待宠妃妹喜的态度跟商纣王对待妲己十分相似。
这极为类似的堕落场景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周朝人在往他们身上泼粪,来体现自己的合法性?
好想去这个欢乐谷啊
中国的王朝更替,一般都发生在世家大族合并地产、人民流离失所、天灾人祸横行、皇室的征税能力骤减的时代。末代帝王根本没有荒淫无度的能力。不信我们来考察一下历代的穷困潦倒的末代帝王:
东周的周隐王发明了“债台高筑”这个词,明显是穷的不行了;
新朝的王莽因为国内大量的币制改革搞得百业凋敝,也是最后穷得叮当响;
退避三舍的故事 东汉的汉献帝,税收全部被地方军阀瓜分,自己都是饥一顿饱一顿;
隋炀帝挖运河、攻朝鲜,留给儿子恭帝的家底谁看了都心酸;
唐哀帝的钱都在节度使手里,连自己的老娘都护不住;
南宋的末代小皇帝还没有发育就死了,哪来的时间荒淫;
明思宗崇祯皇帝临了连自己国丈的捐款都拿不到;
溥仪更不提了,就从来没有享过福。
补鞋洗地的溥仪
面对世家大族把持下的收税难题,商纣王如果不做点什么,恐怕连给妲己买一个包包都做不到。那么他应该做些什么呢?一个合理的推断,就是变法改革,把被地主兼并的土地还给人民、把被豪族把持的税源颗粒归公。一旦假设商纣王是勇敢变法的皇帝,
那比干就只能是阻挠变法的权贵。为了积极推行新法,纣王干掉一个保守派,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这个场景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当中反复重演,只不过没有那么血腥。最可怜的变法者大概就是王安石的老板宋神宗。他的变法也是六亲不认,把保守派统统请回家,最后落得了一个“神宗”的庙号。谥号系统中,“神宗”的意思是无法评价、没什么话好说;
而和宋神宗共享这一个称号的下一位皇帝,是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宋神宗心里一万头
含义反转
除了深究其背后事实令人直冒冷汗的故事以外,更多的成语面对的窘境是意义被反转了。像是“空穴来风”原指事出有因、“炙手可热”原指烫手的山芋没人敢拿、“差强人意”是指令人能够满意以外,还有一些隐藏的成语的意义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秦晋之好
两个家庭结成儿女亲家之后,双方父亲也许会说:“很高兴我们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在现代语境中,秦晋之好泛指两亲家之间的关系,属于中性到褒义的词汇。不过两位亲家公真的知道“秦晋之好”是好还是不好吗?
我要回老家结婚了
秦晋之好的初始,源于秦穆公向晋国求婚。老晋王就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秦穆公,两家结成姻亲。老晋王在世时,国内发生夺嫡之战,太子被杀。老二和老三觉得性命不保,出逃外国。秦穆公觉得自己作为夫,帮助内弟夺回王位责无旁贷,
就出兵帮跑到自己这的老三夺回宝座。老三继位以后没有给秦国许诺的土地,秦穆公也不生气,反而在晋国闹饥荒时输送粮食救急。后来秦国闹饥荒,老三非但没有投桃报李,反而趁机发兵攻打秦国。此战晋国战败,秦穆公却只要求晋国太子来当人质,还想把女儿嫁给他培养感情。
结果这位太子可能是嫌秦公主不好看,逃跑了。心情复杂的秦穆公便接来老二,发兵助他打败侄子登上王位,便是后来的晋文公。与此同时,原本许配给那位跑路太子的公主转嫁给了晋文公。
秦穆公是个厚道人
按理说应该两国关系亲密无间啊。这两位公子在位期间,拒绝给饥荒的秦国输送粮草、截取秦国军事情报、抢在秦国前面勤王、挑拨秦齐楚三国关系,做了不知道多少对不起秦穆公的事情。后来晋文公去世,秦穆公的军队又被后来的晋王一顿胖揍。要知道那时候他的女儿可还是晋国的太后呢。
这秦晋之好到底有多好,真的是谁用谁知道。
莫须有
秦桧残害忠良,至今还跪在岳王庙里,据说最近他老婆王氏的胸都被人摸掉漆了,可见中国人民有多恨这对夫妇。在风波亭英雄受难之前,这对男女还贡献了一个少见的三字成语“莫须有”。这个词在今天的汉语语境里被用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简称。如果当年秦桧想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意思,那也许他就不会被称为大奸臣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