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执政。那你知道齐桓公的故事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齐桓公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齐桓公的故事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执政。齐襄公的弟弟,由于齐襄公荒淫无道,小白恐有不测,就逃到别国。襄公死后,小白抢先于公子纠回国即位,开始他的霸主生涯。他任用管仲为上卿,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首倡“尊王攘夷”,遂使地濒东海的齐成为当时大国。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乱以存邢、卫,解王室之祸而定周襄王之位。从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与会者有鲁、宋、郑、卫、许、曹等诸候,周天子也派人前往)始,总计其在位四十三年中,共纠合诸侯凡二十六次。特别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军队,征伐南方之“楚蛮”,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迫楚订盟,阻其北进,奠定了霸主的地位。
退避三舍的故事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霸业,在于其本身过人的智慧和雄才大略。但最突出的一点还在于用人不疑的气度。综其一生,由于他的用人不疑,有两个人对他霸业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宁戚。管仲曾扶佐公子纠与其争位,并一箭射中了他的衣钩,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宁戚未遇之时只是一个喂牛的老百姓,并且傲慢无礼。桓公对此二人敬如上宾,军国大事无不言听计从。管仲对齐桓公的霸业贡献至伟,孔子尤其对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称赞不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桓公说,这三人侍奉我很长时间了,怎么平时没听到你一声劝阻呢?管仲说,我不说,是为了让您高兴。这三人好比是水,而我是堤防,我不让他们泛滥。现在堤防没了,必将有横流之患,所以您必须远离他们。桓公默然而退。
果不其然,管仲死后不久,桓公复召三人入宫,委以重任。桓公病重之际,三人密谋在桓公寝宫周围,筑起高墙,尽逐侍卫之人。只留一小洞,每天让小内侍钻入打听死了没有。桓公想喝粥、想喝热水,全然不得。桓公叹道:仲父真是圣人啊!圣人的见识,能不远吗?是我自己昏聩,才有今日啊。
桓公废立的初衷,不是立贤,而是因为庞爱美人,爱屋及乌——这是师出无名,一大错也。既立太子昭,就应该从小加以培养,锻练他的各方面能力,授以重兵、重权,以立功、立威,却偏偏托付给宋襄公了事——又一错也。年岁渐高,应该渐渐国大事之决断权力移给太子,同时限制其他公子的权限,顺利过渡,却偏偏什么都不做。
至于以后太子昭仓皇出奔,几乎不免——再一错也。
废长立幼,导致四个儿子为争君位大打出手,父死暴尸也全然不顾。此等伤天害理的禽兽行径,其根还在桓公身上,桓公尸虫钻体,也是报应。
由此可见,齐桓公也是一平常人,与当时的其他诸候君主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唯有曾一度识人用贤,
用了管仲,就让他成就了霸业。管仲一死,桓公就连自己的事也不能处置。用贤,则天下归心,遂成霸业。用奸,则祸不旋踵,自身不保。观齐桓公下场,后世之人能警醒、叹息!
齐桓公退避三舍的故事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
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