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语文七上第一单元第4课。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跟前面三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文很好的融合、衔接。
【学情分析】
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故而要对古代诗歌体裁进行适当的讲析。同时,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受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诗歌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朗读、背诵作品,理解作品大意,初步赏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心友人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赏析艺术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学习《观沧海》
(一)解题导入:
(1)标题中有一个关键字,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请出来。
明确:“观”。
破题:看大海。
理解了诗歌的题目,这只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下面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把注释上的字音“誊”到诗中,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二)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0、整体感悟
(1)字词积累
释疑:以——来;
何——多么(不能写作“河”);
若——好像(成语:安若泰山)
(2)常识简介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首诗在形式上与我们小学学过的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②《观沧海》属不属于这两种呢?这又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明确:拟乐府诗。绝句和律诗又叫近体诗,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它的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篇目可长可短,不必押韵。乐府是要配乐演唱的,很可惜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它的曲调,但我们可以来读一读它的节奏。这样,我们一边打节拍一边来读这首诗。先试着看看我们读几几拍合适呢?二二拍。
女生读:读出节奏。
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会听到海哭的声音;当一个人愁绪满怀时,他会让大海带走所以的哀愁;当一个人雄心勃勃时,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到什么呢?
1、合作探究
1、请说一说如果让你给这首诗谱曲,或唱一唱这首诗,你觉得它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激昂、高亢、雄壮……
慷慨激昂,雄浑苍凉是曹操诗歌的风格。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是在写海里的景吗?描写角度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远及近。
3、诗人由山岛、树木,写到洪波,描写的手法有没有发生变化?
明确:由静态描写到动态描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和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伤感诗词4、曹操是怎样表现他内心的豪情壮志的呢?
明确:通过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含蓄地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描写的手法又称:虚写。在曹操的心中,他早已成为那吞吐日月、容纳星河的沧海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这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5、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明确: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6、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情景交融。你能说出古代既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明确: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五)课堂小结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学了这首诗,同学们眼中的曹操不再停留在那张白脸、那个奸雄、那个心胸狭窄、那个狡诈多疑的形象上了。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我们可以从这些动人的诗作开始。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走近作者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汲取营养,使其诗歌具有独特的瑰丽绚烂的彩。代表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二)合作探究
1、文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用原文中的一个字回答。
明确:愁
2、愁是无形无味的,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选取“杨花”“子规”来写奠定了什么样基调?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明确:运用了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4、“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 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三、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学习《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
六、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走近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合作探究
1、诗歌的题目“次”表明诗人此时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明确:羁旅漂泊
2、诗中哪些字词还可以告诉我们这个信息呢?
明确:客、行、乡书、归雁
3、《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明确: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课堂小结
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二、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走近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二)体裁简介
“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整体感悟
1、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读出节奏,体会这首词在形式上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最后一句是散句,曲折跌宕,整首小令
整散相间,长短结合,颇具形式美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