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毛的一生似乎都在流浪,却也遇见了真正的爱情,也活出了她所想要成为的样子。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是她的生命体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采。《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名字所涵盖的,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因为一本地理杂志对三毛的吸引,她背上行囊走进了荒凉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生命,感受生活的真诚与真善美,书中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是一种浪漫,一种浓烈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风貌与风土人情。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关键词:三毛 生命 流浪 爱情
On Sanmao's love life experience—— "Taking the story of Sahara" as an example
Abstract: Sanmao's life seems to be wandering, but also met the real love, also live out what she wanted to be. If we can say that when she was reading, Sanmao was the paving stone for her literary career. Her travel provided her with inexhaustible life materials, while her writing was the most moving style of her life. The story of the Sahara, as the name implies, is a series of stories set in the desert. Because of the attraction of a geographical magazine to Sanmao, she carried her bags and walked into the desolate Sahara desert. She searched for life in the desert and felt the sincerity, goodness and beauty of life. Every word in the book contains her own story, which is a kind of romance and a strong exotic sentiment. The lines reflect the unique terrain and customs of the great desert.Sanmao uses her heart to adapt to and care for the desert. In her works,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Sahara Desert become colorful. Sanmao, in the tone of a vagrant, tells the details and experiences of her scattered life in the Sahara Desert: the novelty of the desert, the joy of life, the big tent full of holes, the hut made of iron sheet, the single humped camel and the flocks of goats. In the book, whether it's hosy who eats fans as rain, or their simple wedding, fishing at the seaside, and building their most beautiful house in the desert from scratch, they all have a deep and warm love for each other.
Keywords:Sanmao; life; stray; love
引 言
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
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对生命的感悟
(一)《爱的寻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关于爱情与人生,她留下了太多经典话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读三毛,感受她笔下流淌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见解。生命,对于三毛而言,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体验。三毛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最为明显之处是对个体尊重价值的肯定,是人道主义的原则之一人生活的高贵和自由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广施仁心。在撒哈拉生活期间,三毛作为异乡人,并没有以自己接受到的思想观念去评价撒哈沙威人,即使在读者看来,他们真的有些“食古不化”。相反的,三毛理解并尊重他们,甚至她爱周围一切“陌生人”、“三毛在以极大的同情心关注沙漠里一切人的命运”、“沙漠中落生”,尽可能帮助她们减轻病痛,而不是鄙视她们浅薄僵化;《爱的寻求》中,在明白沙仑被骗后,她没有言辞激烈的揭穿和谩骂沙伊达,而是帮助沙仑写信。三毛尊重他们的宗教习惯和生活习俗,在接受过现代文明教化的她看来,有些事无法理解,但依然选择了尊重、理解与支持。这是她对撒哈沙威人的博爱之心,是她人道主义观念的思想内涵,肯定人生活的尊严。
三毛说:“假如我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这对于我,将是一种幸福。”这种思想一般人可能理解不了,但是我明白。有人可能会说,三毛对自己的生命很不负责任,但是我却觉得,这句话恰恰反映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这种洒脱是一般人所未能拥有的。行为乖张叛逆的三毛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影响,她乐
命,任自由,这些都是属于她的关键字。
一个女生去信问三毛“我今年廿九岁,未婚,是一家报关行最低层的办事员,常常在我下班以后,回到租来的斗室里,面对物质和精神都相当贫乏的人生,觉得活着的价值,十分……。对不起,我黯淡的心情,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我很自卑,请你告诉我,生命最终的目的何在?三毛是这样回复她的。不快乐的女孩:从你短短的自我介绍中,看来十分惊心,二十九岁正当年轻,居然一连串的用了——最低层、贫乏、黯淡、自卑、平凡、卑微、能力有限这许多不正确的定义来形容自己。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也反复思索过许多次,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那便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不快乐的女孩,你的心灵并不自由,对不对?当然,我也没有做到绝对的超越,可是如你信中所写的那些字句,我已不再用在自己身上了,虽然我们比较起来是差不多的。如果我是你,第一步要做的事是加重对自我的期许与看重,将信中那一串又一串自卑的字句从生命中一把扫除,再也不轻看自己。你有一个正当的职业,租得起一间房间,容貌不差,懂得在上下班之余更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这都是很优美的事情,为何觉得自己卑微呢?你觉得卑微是因为没有用自己的主观眼在观看自己,而用了社会一般的功利主义的眼光,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
以快乐的。当然,由你的来信中,很容易想见你部分的心情,你表达的能力并不弱,由你的文字中,明明白白可以看见一个都市单身女子对于生命的无可奈何与悲哀,这种无可奈何,并不浮浅,是值得看重的。很实际的来说,不谈空幻的方法,如果我住在你所谓的“斗室”里,如果是我,第一件会做的事情,就是布置我的房间。我会将房间粉刷成明朗的白,给自己在窗上做上一幅美丽的窗帘,我在床头放一个普通的小收音机,在墙角做一个书架,给灯泡换一个温暖而温馨的灯罩,然后,我要去花市,仔细的挑几盆看了悦目的盆景,放在我的窗口。如果仍有余钱,我会去买几张名画的复制品——海报似的那种,将它挂在墙上……。这么弄一下,以我的估价,是不会超过四千台币的,当然除了那架收音机之外,一切自己动手做,就省去了工匠费用,而且生活会有趣得多。房间布置得美丽,是享受生命改变心情的第一步,在我来说,它不再是斗室了。然后,当我发薪水的时候——如果我是你,我要给自己用极少的钱,去买一件美丽又实用的衣服。如果我觉得心情不够开朗,我很可能去一家美发店,花一百台币修剪一下终年不变的发型,换一个样子,给自己耳目一新的快乐。我会在又发薪水的下一个月,为自己挑几样淡的化妆品,或者再买一双新鞋。当然,薪水仍然是每个月会领的,下班后也有四五小时的空闲,那时候,我可能去青年会报名学学语文、插花或者其他感兴趣的课程,不要有压力的每周夜间上两次课,是改换环境又充实自己的另一个方式。生命的故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