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兆晴 刘强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06期
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共识。而成语和成语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结晶,是传承至今的汉语言的精炼概括。如果能够巧妙地将成语和成语故事运用于语文写作中,往往能够起到引题、点睛、动人或深思的作用。本文从如何巧用成语和成语故事的视角提出具体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教学激发更多高质量、有内涵的小学作文。
故事,是少年儿童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故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故事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生动故事情节里的“寓教于乐”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教育阶段得到普遍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往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众人皆说,成之于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积淀形式,代表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结晶,中国成语的特点十分明显:言简意赅、内涵深刻。中国成语及背后的成语故事,既是古代文学流传至今的经典,又是中国少年儿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是奠定文学修养、写作习惯、文化思维的基础功课。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成语和成语故事,也为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内容,为小学生作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巧用、善用成语和成语故事呢?本文将结合故事教学法和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种具有普遍性的写作方法。
一、借题发挥法
自命题、半命题、命题作文,是小学语文写作的常见形式。其中,自命题作文往往不设条件,自由发挥;而半命题和命题作文,需要有明确的主题,需要紧扣题目展开写作,当然,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半命题和命题写作中,通过“借题发挥”,准题目方向是否有相匹配或较为贴近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在某个或几个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能够很快构思出整个作文写作的行文脉络,不容易跑题,也能够充分阐述题目背后的内涵,叙述自己的深刻理解。如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就可以匹配到以“勤奋”“坚持”等为半命题、命题的作文中。
对于半命题和命题作文写作而言,审题是关键,需要紧密围绕主题,思考如何将成语和成语故事融入写作。“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描述的是一位擅长画竹的宋代画家,为了能够画好竹子,他特意在自家房前、屋后、庭院种植多种类型竹子,每天仔细观察,熟知竹
子的四季变化和生长形态,久而久之,对竹子的印象和理解更加深刻,每次画竹子的时候,胸中早已有了栩栩如生的竹子形象。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准备、提前筹划,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神。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学习、成长、积累等特定选题。
二、开篇明义法
直接以讲述一则成语故事作为开篇内容,能够直接形成写作亮点。作文开篇讲述成语故事的优势也比较突出,通过清晰简洁叙述成语故事语境,进一步点题并引申阐述成语含义,最后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理解延展写作深度,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当然,成语故事需要简要描述,否则占用篇幅过多就会头重脚轻。而成语故事简述后要进一步阐述内涵和启示,并延展开来写作。此外,成语正解、反解、新解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也能够引导小学生对同一个成语有不同视角的解读。
古代宋国有个农夫,看到兔子撞到田间的树桩上折颈而死,于是就一直守在树桩旁,等着再有兔子撞过来,然而兔子没有再来,他自己卻成为宋国人的笑料。这是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正解是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不知变通,墨守经验,那么反过来解释或者重新
解读会不会有更多启发呢?假如真的有第二只兔子撞过来,农夫是见好就收,还是贪得无厌继续等待呢?假如兔子的伙伴发现同伴撞树,吸取经验,以后都绕道而走,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了;假如农夫听人劝,拿着白捡的兔子回家了,就是见好就收。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对成语的含义理解,在作文开篇即亮出观点,提出启迪,再结合成语故事的文字描述,便能够实现开篇点题的目的。
三、锦上添花法
将辞藻华美的形容词成语、寓意深刻的哲理成语、情节生动的典故成语融入到作文片段中,也能够穿针引线,锦上添花,成为加分项。例如:描写自然的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争奇斗艳、骄阳似火、美轮美奂、生机勃勃等,描写人物的风华正茂、亭亭玉立、文质彬彬、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等,描写品格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饮水思源、一往无前、全力以赴等。
小学生们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善分类,形成一定的成语词汇量,记住主要的成语故事梗概,才能在作文写作时文思泉涌。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成语和成语故事越多越好,因为过犹不及。在一定字数限制的情况下,需要避免多余词汇堆叠,影响整个文章的语境、
语义。我们在运用哲理成语时,需要清楚理解成语背后的准确含义和适用语境,一旦用错,反而会弄巧成拙。例如:含辛茹苦,出自《中和胜相院记》(宋代,苏轼):“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生而后成。”本意是形容经受艰难困苦,常常用于表现父母养育儿女不易,如果用于第一人称,反而不妥。例如:我一个学期含辛茹苦地学习,终于在期末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经受艰苦,但语境明显不合适,使用勤勤恳恳或积极进取比较恰当。
四、故事重塑法
从成语故事中成语的全新解读,以及对成语故事的单独情节及人物塑造进行换位思考等,从而演绎出新故事,并以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成语故事为底,描绘出与众不同的新语境。这体现出学生作文创作能力的提升,也往往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高分作文。
故事重塑的价值在于巧妙借用原有故事原理、结构、情节,由写作者思考、编织、创造出一个新故事。例如: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语背后是春秋时期的故事,用以比喻平时不凸显,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这个故事可以形成不同版本的新故事,如一个爱玩的学生刚开始成绩一般,但
后来努力学习,最后的期末考试时“一鸣惊人”;一位竞技体育运动员经过多年不懈训练,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一飞冲天”等等。
五、一字之变法
成语需要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将成语中的字改为含义相反或相近的字,进而表达出新的含义,能够表现出对某一事物、事件的深刻思考,增加习作深度,也是学生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约定俗成的成语要避免随意、恶意更改,以免让人产生歧义。但是,如果因为写作需要,特意更改成语的个别字,并添加引号,准确表达文章理念,也是值得大胆尝试的。以半命题作文“一件xxxx的事”为例,通常学生们会选择写快乐的、难忘的事,也有选择写不快乐的、令人生气的、鸡毛蒜皮的事,如果能够避开大家经常写的内容,另辟蹊径,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在运用成语时,也可以大胆改字,前后对比,形成辩证看问题的新视角,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多尝试,让自己的文字具备辩证思维。例如:笨鸟先飞,将“笨”改成“勤”,以“笨鸟先飞,‘勤’鸟也要先飞”为题目,描写勤奋,会比“论勤奋”等常规题目更具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以学习和完全理解成语含义为主,不建议尝试“改”成语,以免形成误导。
六、续写故事法
刻舟求剑故事 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续写后面发生的故事,创造不一样的文字语境。成语故事也可以看作是古人写作出来的“作文”,本身带有故事情节、人物特征,趣味性和寓意性较强。那么,编写续集,在原有故事脉络基础上进一步延展,相对于完全原创而言要容易一些。但要寫好续集也要下一番功夫,在成语故事原型基础上,延展故事细节,构思后来发生的事情,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是出自《吕氏春秋》的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常常用来比喻拘泥教条、不知变通,需要以不断变化的视角看问题。那么,如何续写刻舟求剑的故事呢?可以通过续写情故事情节,如楚人随船折返打捞,最后终于重获宝剑;楚人并没有打捞,顿悟而去,认为丢了一把剑,悟到人生大智慧,是值得的;也可以站在同行路人的角度,给楚人支招,提出更多方法,形成了“寻宝剑攻略”。当然,续写故事重在发挥想象,不拘泥于固定套路,否则写出的成语故事续集反而没有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授成语、解读成语故事后,积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讲
述续集,并形成文字。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提高语文写作的创新能力。
成语和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结晶,是传承至今的汉语言的精炼概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小学生如果能够巧妙地将成语和成语故事运用于语文写作中,往往能够起到引题、点睛、动人或深思的作用。这也对小学生学习更多成语和成语故事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学会,还要活学活用,甚至涉猎教材范围以外更多的成语。本文从如何巧用成语和成语故事的视角,提出了借题发挥法、开篇明义法、锦上添花法、故事重塑法、一字之变法、续写故事法等六种具体方法,概括而言,需要引导学生写作时主动、巧妙运用成语和成语故事,让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教学激发更多高质量、有内涵的小学作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