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凌
【期刊名称】《《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13)003
【总页数】4页(P65-68)
【作 者】汪凌
【作者单位】中国妇女杂志社 北京 10001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56.4
喜欢植物,家里种了好些花花草草,大多是一般性观叶植物。有的已经养了十年以上,一株三枝龙爪兰在阳光下恣意生长,从半人高一直顶到天花板,扩张太剧,只好请出家门。虽多属观叶类,时间长了才发现凡植物必有花开,一盆巴西木养了快二十年,摆在半荫处,也就安安静静,几年前开始每个夏季开花,顶端伸出一根花轴,花轴上开出几朵花,碗大白绣球一样细细密密,满屋芬芳,植株也已到天花板,只好不断掐尖。还有虎尾兰,也能从根部伸出一根长长的花轴,今年一盆虎尾兰一气发出七八根花轴,花开得夭夭灼灼,开到荼蘼,夜间尤其香浓。因为爱植物,以前逛书店常到园艺类寻寻觅觅,买过几本技术指导的养花大全。后来,国内博物学兴起,一些博物学科普书籍引进,《寂静的春天》《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种子的故事》《听客溪的朝圣》即在彼时相遇。再后来,穿街区走巷道,行走郊区山野,对北京的林林总总兴趣日增,那些景观植物或野生植物让我着迷也令我困惑,好在本土博物学书籍渐多,借助植物图谱书,我认识了若干常见的街道景观植物,比如碧桃、榆叶梅、鸢尾、迎春、连翘、玉兰、栾树之类,也在山区见识过经济林木类的苹果花、杏花、栗子花等,但大山里绝大多数草木于我还是陌生,偶然看到《北京自然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心中起了共鸣,便收入囊中。
这是一本信息量大、装帧雅致的小册子,说它“小”是因为书页不算厚,和书中提及的植物种
类数量完全不匹配;每个标题下内容叙述十分简洁,图片目测占全书一半以上;个别标题集中介绍一种植物,多数标题下则一口气列举十来种甚至数十种植物名称及形态。当然,多数植物能和配图比对,可仔细赏玩,只少数仅名称及一两句话的形态描述,能大致想象一下。但这本书的特点是,类似于北京观花指南,将北京和周边按区域划分成若干条行走线路,介绍各条线路上的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提供你自己去探寻、观察的方位、路线和大致目标地点,有点像图书馆卡片索引,循着这个线索,如果你是稍有训练和知识储备的植物爱好者,也许就能得你所愿;如果你仅仅是个自然爱好者,也尽可沿途观览大自然山川壮美和草木精灵之美。而且,此书虽属植物科普,却情怀满满,文字轻松俏皮,图片清晰精美,对时下因公路网发达而在城市兴起的郊区短途游,是实用价值大的读物。
翻开书页,目录以观察线路展开,自西北线、西线、北线、东北线、西南线而旁及周边,大致与北京地形相吻合。北京是个三面环山的簸箕型地势,太行山余脉和燕山山脉环绕了北京西、北、东北三面,山地多,一般海拔1000-15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东南面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华北大平原,境内流经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河流多发源于西北山地,穿过崇山峻岭,经东南平原地区蜿蜒汇入渤海。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据称,北京山区占了六
成多面积,因此形成多种局部生态环境小气候,植物种类和植被生态类型极为复杂丰富。[1]这一特点充分反映在《笔记》中,根据书末植物名称对照表,书中大概记载了400多种植物,数量着实不小。以一本书的容量,逐一介绍不现实,因此,作者排篇布局行笔时便疏密有致、繁简各异,其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若干具“话题性”的植物种类,细说端详。比如款冬,是北京野外破冰开放的第一种植物(我一直以为迎春开花最先),配合图片,就能了解款冬的大致样貌:3月冬春交替时,生长在溪水中,形似蒲公英,花黄,明亮耀眼,在春寒料峭草木枯黄的山野颇显目。款冬喜水质清冽,对生境挑剔,曾经在昌平某水域有分布,如今污染聚集,因此踪迹杳然,所幸在延庆又被发现。昌平近城区,延庆尚处远郊,款冬遭际可见日下人们改善自我生存境遇时对大自然的态度。作者又叹息又庆幸,更揣着小心翼翼,不敢多写这个小生灵的药用价值,生怕又被人采挖成为杯中物。细说端由的植物还有丁香叶忍冬、紫花杯冠藤、独角莲、北桑寄生、侧金盏花、槭叶铁线莲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涵盖了资源利用、保护土壤、调节气候、稳定水土以及青山绿水、生活宜居等多个面向,植物学者对物种的珍爱固然源于专业之心,更在于他们了解自然、物种与人类相生相伴的重要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大家热爱自然,保护物种,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品味自然的美”[2],冀希望大众爱护环境,用心用眼而非动手据为己有。
四月雪在书中,入侵植物也是一个话题性植物种类。有时在新闻中看到海关查获外来物种,有效防范有害物种的入侵等等。此前有报道称美国某州引自中国的亚洲鲤鱼泛滥成灾,对当地河道其他鱼类形成威胁,诸如此类。我对物种入侵的概念并不陌生,然而从未留心或在意身边植物的来历,不懂是其一,也的确不在关心之列。看到一处野放之地野草野花蓬勃生长,我的感受与植物学者是不同的,我享受植物带来的感官愉悦,也许进一步,我想了解它什么名什么科什么属,但是否入侵,却不在日常经验中。《笔记》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书中列举了几种北京地区发现的入侵植物,有印加孔雀草、巴西凤眼蓝、豚草、刺果瓜等。比如印加孔雀草,繁殖能力强,花型美丽,但对周围物种影响太大,在怀柔昌平交界处疯狂生长,已呈局部生态危害,从生物安全考虑不容小觑。再如巴西凤眼蓝,适应性和繁殖力强,肆意生长阻塞水道,也是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物种本身无所谓“有害”“无害”,仅当因其超强的繁殖能力威胁到周围物种生存,才成为需要防范和清除的“有害”物种。世界已成地球村,外来物种侵入的机会越来越多,从保护本地物种的丰富性而言,入侵植物同样值得普通人如你我的关注和警惕。《笔记》清晰地描述了这个现象,提醒大众了解特定地域生态环境之所忌,是负责任、有意义的知识点。
我们看植物往往只关注地面上的植株、花朵和果实,植物学者的眼光还深入地下,观察植
株的根系、种子,《笔记》有一组植物图片专门介绍植物根系,令人大开眼界。这些植物根系有的朝一个方向长,有的像胡须一样密,有的稀疏,甚至只有一二主根……不由联想起身边一二件久已注意的事。附近有个大社区,一条双向直道是主路,两旁行道树是一水的银杏,春夏蓊蓊郁郁,秋天一片金黄,银杏果也铺了一地,人行道上间隔有长椅,树荫下老人弄孙,邻里相问,发展出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但人行道车行道都坑洼不平,尤其人行道,不小心就会一个趔趄。社区外公路上有一段行道树也是银杏,渐渐人行道同样不成样子。那些银杏树看起来种植有年,粗一些直径30厘米左右,细的也20厘米左右,重新换树大概也不易。我搬过来后印象里马路边换过两次行道砖,社区里也换过一次,如今社区又坑洼得厉害。可是我观察,这个社区单向横道种着榆树之类,地面颇平整。后来看到自媒体一文,再一查网,才明白所为何来。这就和《笔记》里所说的植物根系生长性状有关了。一些树种根系密,横向生长,时间长了,树冠越大树根也越庞杂,若性喜水,遇旱季浇灌不力,根系更往上长,原本平整光滑的地面就被挤压拱起来,造成坑洼,也成了安全隐患。此外,在北京住过几年的人都经历过四五月杨柳絮漫天飞的情形,近年来也是各媒体一到时节便纷纷发图做文的标配节目。原因即在上世纪80年代园林部门搞城市绿化,白毛杨生长速度快,树冠大,价格廉,且适合北方地区气候,因此大面积种植,技术所限
难辩雌株雄株,多年后雌株长大种子量增加,导致飞絮漫天,成了所谓“京城四月雪”,众人怨声载道,古诗词中“无数杨花过无影”“日长飞絮轻”的诗情画意早已消失殆尽。除了白毛杨,柳树易成活,易管护,杨柳依依、水岸烟柳是人们熟悉的城市景观,但每年春季同样有飘絮现象,对敏感人影响日剧,据说也在渐渐退出。可见,园林绿化不是种几棵树栽几丛花那么简单。城市人集中,建筑物密集,地上地下管道管线密布,选择树种,以我外行人所能了解的,除了美观,对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环境因素,对植物根系性状、城市路面硬化程度、人工灌溉可行性、对人的影响程度等,大概都要综合考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