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品味人生
其实,读书就是一种阅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自己;读书就是一种体验,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心灵……
初中生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引领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充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
一、困惑,忧虑
无容置疑,眼下,农村初中生读书现状确实有些许困惑与忧虑。多元化环境的强烈诱惑,初中生读书漫无目的,心浮气躁,甚至迷失方向。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而去选择看电视、上网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1.性情偏差,兴趣缺失。在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文本阅读没有多大意义,享受不到读书的乐趣;特别是,因“心理距离”、“时空距离”制约,他们难以真切地感受到“古老的中外名著”中的喜怒哀乐。于是,他们寄情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寄情于电视媒体的视觉体验,寄情于手机音乐的声觉宣泄……他们在网络中、在电视中、在手机中体验了一种莫名的惬意。
2.应试偏差,收获缺失。有人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实,真正“抓的”是
应试,真正“硬的”也是应试。现在的初中生“被学习”的压力大,课业负担偏
重,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整天埋头于课本、题海而无暇他顾,根本无心也无力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课外阅读效果的“渐变性”和“持久性”,其效果很难在“中考试题”得到体现,他们在阅读中收获不到成功。
3.家长偏差,后盾缺失。现在的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比较重视,看重的往往是分数,但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很难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家长认识偏差,影响了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
4.教师偏差,方法缺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遵循“升学考试”的导向和命题思路,对“文本”进行知识点的解析和答题方式的传授,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严重不足。教师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与分析也大多是按照“升学考试”所划定的“文学名著阅读”、“课外实用文阅读”等类型,进行“应试”的解析;很少触及文学名著阅读的方法引领。
品味人生二、对策,探索
面对困惑与忧虑,我们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应该不断地反思,积极寻求解决的方式方法。我校是中山市关工委最早开展“朝阳读书活动”的农村初中,在实践中,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形成一些认识。
(一)图书“三进”――让学生有书读
创新整合学校的图书资源,放大图书的作用,我们实施图书
“三进”行动:图书进教室、图书进课堂和图书进家庭。
1.图书进教室。学校的图书一般都藏在“图书馆”里,学生往往只有通过“借阅”和“阅览室读书”等方式阅读,阅读的时限制约了“学生的自由阅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为每个班级教室配备统一的书柜,教导处统一安排每个班级从学校图书馆借出300本图书(每月更换一次)放入书柜,学生自由选读,每班设立一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借阅、归还和整理工作。为了方便学生自由选读,书柜一律不上锁;起初,有的班级也出现图书丢失现象,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养成了好的习惯,现在几乎没有出现图书丢失现象。
2.图书进课堂。教导处统一安排每班每周一节阅读课(专课专用),由语文老师担任。以往,阅读课都是在阅览室进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不但时间仓促(借阅、归还需要时间),而且因为阅览室的图书种类比较多,学生阅读盲目;于是,我们改革阅读课,将其安排在教室进行。基本做法是:首先为每个语文备课小组配备足够的图书,从图书馆选出100本,学校出资购买往年的《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100本,统一由各个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管理;其次,阅读课上,前五分钟,教师就“阅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作讲析和要求,之后,学生从这200本图书选择阅读,教师负责课堂管理;课后,
教师将其图书整理归还到备课组长。
3.图书进家庭。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家长会、
教师家访、引发有关读书资料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促进家长认识到阅读的价值,为家长推荐书目,并鼓励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二是允许学生把图书“带”回家,每个学生可以最多从图书馆借阅两本图书(借期一个月),每个班级组建4至6人的读书小组,小组成员互相交换自己的图书。
图书“三进”,至少有三个好处:学生有书读,学生有时间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读他喜欢读的书”。
(二)“四读”――让学生会读书
图书有了,读书时间有了,还需要方法的引领。除了语文教师在每一节阅读课前五分钟进行“阅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之外,我们注重抓好“四读”:课中读、说中读、悟中读和写中读。
1.课中读。课中读,一是开放课堂,延伸课外。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注重知识的迁移,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或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或让学生阐述自己在课外阅读接触到的相关知识,借此推动学生投入课外阅读;二是开设读书课,读书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应以学生自由阅读为最主要形式,辅之以欣赏、交流、展示、演讲等多种形式。
2.说中读。主要是指语文课前五分钟读书演讲活动。在这一时段,轮流让一位学生上讲台围绕自己的读书经历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朗读一首诗、一篇美文,讲一个故事,谈一些读书感受,等等。内容自选,方式自定;学生演讲之后,教师作“一句话”点评。这一活动,是我校教导处对每一节语文课
的“刚性”要求。
3.悟中读。主要是指读书要联系生活,联系自我,学会感悟,学会欣赏。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解读,固然应该了解作者的本意,但是更重要的是读者的阅读感受。每个学生的人生经历、情感特征、智能构成以及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感受就不同。所以,要提倡让学生“悟中读”,悟出自己的感想,说出自己的见解。其实,这是一种阅读方法。虽然说起来比较空泛,但必须时时加以提醒。
4.写中读。就是写读书笔记。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动笔墨不看书”。采取读书结合的方式,以写促思,以思促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读文作旁批、尾批、作圈点标注,写读后感,或顺着文章思考续写,在文章的空白处补写,模仿别人的文章写,总之,就是将阅读的思维过程呈现、固化为文字。
“四读”至少也有三个好处:学生学习读书、学生读出味道、学生读出兴趣。
(三)“五创办”――让学生读有所用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也需要形式,特别是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尝试开展了“五创办”活动:创办班级读书专栏、创办“佳作月报”、创办“风帆”杂志、创办“读书网页”、创办“读书专题活动”。前四项是常态化的活动,第五项是临时性活动。
其实,“五创办”活动,仅仅是形式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