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考为⼤家收集整理了《关于中秋节的诗:王建《⼗五夜望⽉寄杜郎中》》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庭地⽩树栖鸦,冷露⽆声湿桂花。
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写中秋节的诗赏析
  题中的“⼗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五夜望⽉》,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的⼀⾸。
  “中庭地⽩树栖鸦”,⽉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的刺眼惊扰,先后进⼊了睡乡。诗⼈写中庭⽉⾊,只⽤“地⽩”⼆字,却给⼈以积⽔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不由会联想起李⽩的名句“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五夜望⽉是听出来的,⽽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之夜,⼈们也不⼤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鸦鹊在⽉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烘托了⽉夜的寂静。
  “冷露⽆声湿桂花”,这句诗让⼈联想到冷⽓袭⼈,桂花怡⼈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望⽉,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凝想⼊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寒宫中,清冷的露珠⼀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寻思。他选取“⽆声”⼆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迹,⼜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有多少⼈在望⽉思亲。在家乡的⼈思念远离的亲⼈;离乡之⼈遥望家乡亲⼈。于是,⽔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不再正⾯写⾃⼰的思亲之愁,⽽是⽤⼀种疑问式的委婉语⽓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个“⽉”字;第三句才点明望⽉,⽽且推⼰及⼈,扩⼤了望⽉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那感秋之意,怀⼈之情,却是⼈各不同的。诗⼈怅然于家⼈离散,因⽽由⽉宫的凄清,引出了⼊⾻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在表现的时候,诗⼈却并不采⽤正⾯抒情的⽅式,直接倾诉⾃⼰的思念之切;⽽是⽤了⼀种委婉的疑问语⽓: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实义)。明明是⾃⼰在怀⼈,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对⽉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独有,别⼈尽管也在望⽉,却并⽆秋思可⾔。这真是⽆理之极,然⽽愈显出诗⼈痴情,⼿法确实
⾼妙。后两句不直抒⾃⼰⼊⾻的相思之情,⽽是⽤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外之意,即“在望⽉的许多⼈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
的“在”作“落”字。徐⽵⼼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以⽣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的清辉,⼀齐洒落⼈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诗意境很美,诗⼈运⽤形象的语⾔,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的特定的环境⽓氛,把读者带进⼀个⽉明⼈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常委婉动⼈。它⾸先予⼈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评语也可移之于评⼀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长空明⽉。画⾯中⼼是⼀处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太湖⽯,⼀株⾼⼤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只栖鸦,树旁⽣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两⼈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