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一篇融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作者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文章构思新颖独特,多种手法并用,文笔细腻,语言虽朴实,却意蕴深厚。教学课文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更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独具美学风范的语言,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承载的精神内涵及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教法与写法:
教法:1.要点(提问)归纳法:文章思路明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中圈画出要点(问题),以此明确作者的主旨。
2.讨论法:文章对“三间小屋”承载的内涵表述生动,颇耐人寻味,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讨论三间小屋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作者的论述关注自己的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法:1.自主朗读法:文章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语言朴实而又典雅,表达新颖,宜多读多品味。
2.对比阅读法:把作者所说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与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对比起来阅读,思考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了解作者概况,为明确课文主旨作铺垫。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设计意图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5分钟)导入一: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为三维空间。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物质世界,还拥有心灵世界,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发挥
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心灵活动以空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导入二:
如果说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心灵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心灵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5分钟)(一)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1.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预约
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行文十分精彩。
2.生字、新词。(多媒体出示)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
麾(huī)下广袤(mào)窗棂(líng)
坍塌(tān)要诀(jué)困厄(è)
襟怀(jīn)自惭形秽(huì)憎恶(zēngwù)
俯拾即是(jí)驰骋(chěng)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广袤:开阔,广阔。
驰骋:①骑马奔跑,奔驰。②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坍塌:崩塌。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二)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正音明义。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明确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1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毕淑敏散文 第3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通过这一环节,多角度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纠正字
音,梳理字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打下基础。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约15分钟)(一)理解内容
1.第1〜6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