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不类的诗词
    上次说到背诗容易解诗难,的确。比如唐朝诗人朱庆余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诗《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先不看诗的题目,先看诗的内容。看到“洞房红烛”等字眼,显然是写结婚的情景的,准确说来是写结婚典礼前新娘的细节的。昨夜洞房花烛彻夜通明。“待晓堂前拜舅姑”,“舅姑”一次要注意,他不是指的我们今天的舅舅和姑姑,根据语境,等着天明要拜堂成亲,显然要拜见的应该是公公婆婆,舅姑即公婆。“妆罢低声问夫婿”,新娘精心化妆完毕,内心忐忑不安,悄悄地问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我化的眉毛是否合时宜?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新娘拜堂成亲前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
        这是诗的内容。然而诗的题目《近试上张籍水部》,张籍也是同时代的诗人,水部是官职名。近试即快考试了。快考试了给主考官写一首诗,按说写的应该是关于考试的,但是为
什么却写了一位风马牛不相及的新娘呢?好像是身份错乱,显得不伦不类。其实不然。
朱庆余这首诗后面有个典故。朱庆余是在科举考试前给主考官张籍写了此诗。诗题是灵魂,从诗的内容来看,则是诗人做了一个类比,把师生关系比作夫妻关系。新娘在拜堂成亲前问丈夫画眉深浅是否入时,即是在写考生在问考官自己写的文章是否合时宜,将来仕途如何,二者心理活动如出一辙。在朱庆余写了这首诗后,张籍也写了一首诗《酬朱庆馀》明确回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余用比喻的方式来写成这首诗,因此张籍在回答时也采用了比喻的方式。答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采菱姑娘,首句写姑娘的容貌美丽出众,越州本来就多美女。第二句姑娘自知其美,然而又沉吟起来。第三句又荡开一笔说虽然有很多姑娘穿的很好(齐纨指贵重漂亮的衣服),但是并不值得人们看重。而这位采菱姑娘一展歌喉,直抵一万金!
        原诗当中,朱庆余用了“入时无”表达自己的疑惑,而张籍答诗中相应使用了“时人”,等
于明确答复了朱庆余不要有此顾虑。原诗写得好,答诗写的亦妙。一唱一和,传为佳话。
        古代除了把师(主考官)生关系比作夫妻关系,还会把君臣关系或者领属关系比作夫妻关系。我们今天似乎比较难以理解这个问题,但是这个传统实际上自屈原就开始了。屈原在《离骚》中就曾经用“美人”来比喻理想的君主(有时候也自喻)。东汉张衡《四愁诗》曾经用男女关系来表达思念君主的情感。所以到了唐朝,不少诗人就比较正式地用夫妻关系来类比君臣、师生以及领属关系。典型的还有一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先从诗的内容看,诗写的比较简明易懂,平白如话。诗的主人公仍是一位女子,但是
表达思念的诗不是普通的女子。首句即点名主人公的身份,即有夫之妇。但是这位女子虽然有丈夫,但是却被人追求,送来了礼物双明珠。女子不好直接回绝,把礼物摆在显眼的位置,这份情意领了。三四句笔锋一转写到自己的家庭条件,更准确地说是自己丈夫的优越条件——高楼连苑起、执戟明光里,身居要职炙手可热。这种情况下,话仍然说的比较委婉——知君用心如日月,我知道你的一片真心,然而我仍然要斩钉截铁地拒绝你——我要和丈夫同甘共苦没有二心!如此仍没有结束,还给你吧送我的礼物,只可惜我们没有早点相逢!女主人公的态度既不是绝情无意,又斩钉截铁不容含糊,可谓一唱三叹哀婉动人!
        然而这仅仅是从诗的内容上来看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再注意一下诗的题目: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节妇吟仍然是从诗的内容来看的,女子守住了自己的节操。然而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实质内容所在,是作者张籍写给东平司空李师道的一首诗。据历史记载,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青淄节度使李师道拉拢要张籍等文人归附,张籍即写了这首诗来回答李师道表明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忠于朝廷不为地方势力左右。
        这也是非常典型的以夫妻关系来类比领属关系的诗。类似的还有一首晚唐诗人秦韬玉写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此诗和《近试上张籍水部》相近,以贫女喻贫士,表达怀才不遇之感,同样是经典之作。所以我们读诗时不仅要从诗歌的内容来理解,更要高度注意诗歌的题目。因为诗歌的题目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把题目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