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
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其基本含义: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以克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性,规划和组织的主体应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二是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是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范围——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四是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五是将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必然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基础,其“应用”过程本身并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
2.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四是促进教育现代化。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3.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
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4. 教育信息化的优势
教学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至少有四大优势:
信息传递优势。现代经济学认为,获取信息是克服人类“无知”的唯一途径。信息搜寻要花费代价(即交易费用),其中,信息传递成本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传统教学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完全面接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浪费。网络教学高速度的信息传递功能,无疑地大大节约了全社会的信息传导成本。
信息质量优势。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共享优秀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信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知识传导者的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接受者获得的信息质量也就大有差异。远程教学由最优秀的教师制作课件,可以有效保证所传输的信息质量。
信息成本优势。包括接受教育在内的权力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值之一。但是,由于人们现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差异,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和个人如何努力,仍有相当多的青少年和成人难圆“大学梦”或“继续教育梦”。远程教育学生可在学点或家中利用在线网上教学平台,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安排,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工作、生活环境,进行“到课不到堂”的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的低成本运行费用,带来了新的教育市场变化,大大增加了满足更多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以及因谋生而不得闲暇的成人们圆梦的机会。
信息交流优势。教学方式现代化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
体,老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利用网上交互功能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双向视频等系统共享优秀教师的远程讲授及辅导,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进而成长为具有探索求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三通两平台”建设
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1. 宽带网络校校通
“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实质内容有两个,一是基本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宽带接入条件,二是基
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从建设角度讲是要完成两项任务,为学校提供宽带接入条件和在学校内部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什么是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一是为学校建设能上网的多媒体教室,二是为教师提供一套基本的软件工具和教学资源,三是一定比例的教师配有计算机并且经过培训能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授课。
2. 优质资源班班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和教研活动中的普遍应用。不能把它理解成为每个班级安装多媒体设备,而是要使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学校的大部分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不同的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中的应用变成一种常规行为。“优质资源班班通”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要使每一个基本具备网络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要使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
3.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不能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单理解成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的个人空间。“网络学习空间”首先应该是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网络化的社交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其次应该是一个具有汇聚优质资源能力“资源超市”,为各类资源提供者提供高效的资源交易服务,使教师和学生有更丰富的优质资源可用。再次还应该是一个使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服务平台,平台主动推送资源的功能帮助教师依托空间快捷地获取合适的资源,平台容易使用的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最后还应该是一个管理的平台,平台的机构空间帮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内生的、自己创造的课件资源的数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网上教学活动提供技术条件支撑。
4.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
衔接。利用云计算模式最大限度实现软、硬件资源的集约共享,降低学校信息化成本和建设难度;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提高应用水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是一个运用云计算技术构成的覆盖全国的、多级分布的、互联互通的、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技术支撑和网络服务的云服务体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网络学习空间”既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组成“细胞”,又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全国师生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参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
5.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首期目标,是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思是“两级建设,五级应用”,通过应用系统收集和汇总数据,完整地建立国家数据库。通过动态、准确的数据,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服务,为地方应用提供服务。
第二部分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促进三个转变:一是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三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从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观摩型转向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全球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软环境。信息化教学软环境是教学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融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主要是对信息化教学软环境的设计,也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进行学习的充分条件,通过精心设计和打造信息技术软环境,营造学习者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是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对于学校而言,网络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最后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3. 强调“合作学习”与团队合作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者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 强调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很多,如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
信息化教学
1. 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2. 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