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以景结情”
以景作结,是诗歌结句的⼀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式之⼀,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来表达丰富⽽难以⾔传的思想感情内涵,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诗歌“此时⽆情胜有情”,从⽽使读者感到余韵⽆穷、意犹未尽,并进⽽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有尽⽽意⽆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作结的作⽤并不是单⼀的,往往以⼀种作⽤为主⽽兼有其他作⽤,题材不同,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致有四种情况。
⼀、就情取景,渲染⽓氛。
⽤来渲染⽓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类感情作品的结尾,⽤让⼈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来渲染⽓氛(如暮⽇、寒鸦、风⾬、夜⽉等),以烘托此类情绪。
王昌龄的《从军⾏七⾸(其⼆)》:“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秋⽉照长城。”问:“⾼⾼秋⽉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此诗是“以景作结”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了“听不尽”三字,
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这时轻轻宕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个⽉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照,景象壮阔⽽悲凉,更加深了诗⼈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深沉的爱呢?不得⽽知,给读者留下了⽆限的想象空间。
2006年上海春考卷要求阅读宋词《喜迁莺·端午泛湖》:“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包⾦,⾹蒲切⽟,是处玳筵罗列。⽃巧尽输年少,⽟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两两,波⼼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彻。望中⽔天⽇暮,犹见朱帘⾼揭。归棹晚,载荷花⼗⾥,⼀钩新⽉。”回答:画线句的描写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画线句从全词的位置上看,在结尾处,且是描写,属于典型的“以景作结”的写法;从题⼲的提⽰语“与前⾯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得知是“寂静”的场⾯,⾃然是“动静对⽐”。如果不知道“以景作结”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很好作答。
另外,描写⾳乐的诗歌结尾的景,除渲染⽓氛的作⽤外,⼜是⽤视觉的形象来总结听觉的感受,它们是诗⼈经过美妙⾳乐的感染后,得到净化的⼼灵的投影。诗⼈出神⼊化,说明了⾳乐的巨⼤感染⼒。如⽩居易的《琵琶⾏》中有⼀处:“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唯见江⼼秋⽉⽩。”这是在⼀段精彩的⾳乐演奏之后,诗⼈及在场的其他⼈都与⾳乐产⽣了共鸣,可以说,琵琶演奏之时,诗⼈的⼼弦也在颤动演奏。当琵琶声戛然⽽⽌,诗⼈没有多说⾃⼰内⼼多么激荡起伏,却只
说“唯见江⼼秋⽉⽩”,这么静谧空灵的景⾊,过于宁静,我们从中听到了诗⼈的⼼弦继续在演奏,它未能同琵琶⼀起停⽌颤动。这⾥的景物描写为诗⼈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个突出的舞台,在“唯见江⼼秋⽉⽩”的舞台上,诗⼈的情感仿佛在聚焦灯下跳着独舞。
⽽在怀古的作品中,结尾的景既⽤于渲染⽓氛,⼜暗含对⽐以抒发古今兴亡之感。⼀般有两种情况:⼀是⽤古今长存的景物来对⽐⼈⽣的短暂或过去的盛况难久,如王勃的《滕王阁诗》
中“阁中帝⼦今何在,槛外长江空⾃流”;⼀是⽤今⽇的颓败和昔⽇的兴盛对⽐,如“宫⼥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越中览古》)。
⼆、因⼈写景,篇末传神
⼀是以壮美的景物烘托⼈物的英雄⽓概。如王维的“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观猎》)。——辽阔、远⼤的境界作为将军回⾸望远造型的背景,使整个画⾯⽓势雄伟,使将军的形象显得威武矫健,给⼈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是⽤⼈物居住的环境来表现⼈物的情趣和精神风貌。如韦应物《休⽇访⼈不遇》:“九⽇驰驱⼀⽇闲,寻君不遇⼜空还。怪来诗思清⼈⾻,门对寒流雪满⼭。”描写风景的古诗
诗⼈在奔忙了九天以后,好容易盼到了假期,于是就去寻访他的诗友。虽然没有见到⼈,但朋友居住
的环境却启发了他:怪不得你诗的构思,使⼈看了连⾻头都觉得清爽,原来你的门前是澄清的流⽔,⽽⼜⾯对⽩莹莹的满⼭积雪啊!虽然他的诗友并没有在诗中出现,但结句对友⼈居住环境的描绘,就把友⼈那清爽淡雅、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暗⽰给了我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