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1《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
  《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贝德里希·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晚年创作的交响诗套曲。斯美塔那生活的年代,捷克正处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奥地利和德意志的封建统治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对捷克民族进行控制和日耳曼同化。随着法国大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欧洲许多经济落后或政治上长期遭受其他国家统治的国家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运动应此发展。在音乐领域,民族主义音乐家们更注重音乐的民族性。他们以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元素、题材等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同时与浪漫主义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创作出焕然一新的音乐作品。斯美塔那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正是在“觉醒运动”、“民族复兴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1861 年,创作已达到成熟时期的斯美塔那回到了家乡布拉格,积极从事有利于民族音乐发展的各种艺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创建了捷克国家歌剧院,开办音乐学院,先后创作出多首反映捷克民族音乐作品,最大的计划是创作一部交响诗套曲,但是丧失听力使斯美塔那承受
着极大的精神负担。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极其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创作出《我的祖国》、《我的生活》等多首旷世佳作。“想到我的家庭,想到还必须为我的人民和祖国工作,我就要活下去,做新的工作。把自己心里拥有的一切都献给我们的民族。”
  2《我的祖国》的题材特点
  交响诗由李斯特首创,盛行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是受非音乐的概念、故事或“标题”的启发而创作的具有描述性、抒情性、戏剧性的单乐章标题管弦乐曲。斯美塔那是响应李斯特交响诗体裁最早的捷克作曲家,但在题材方面没有延续李斯特交响诗那种单一的文学题材形式,而是开创出属于捷克民族的全新的交响诗题材。《我的祖国》由六首交响诗组成,分别是《维舍拉德》、《沃尔塔瓦河》、《沙尔卡》、《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塔博尔》、《布兰尼克》,它们不仅描绘出斯美塔那心中丰富多彩的祖国,也反映了斯美塔那在艺术上强大的创新精神。
  2.1 以自然风光展现风土人情
  《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交响诗中最通俗、演出次数最多的作品。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长的一条河流,源于波西米亚森林,自南向北穿越波西米亚,注入易北河。斯美塔那以沃尔塔瓦河为主线,把这条河流和它两岸的风土人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
  《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是一首浸满乡土情深的音画。1875年,丧失听力的斯美塔那在雅布肯尼查居住时,优美的风景唤起他早年的愿望,要写一首赞颂祖国山河、人民生活的交响诗。
  2.2 以历史事件歌颂民族精神
  《塔博尔》与《布兰尼克》都取材于胡斯战争,歌颂了捷克勇士们威武不屈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塔博尔》复活了胡斯战争时代的历史。15 世纪,捷克受到教皇和德国的双重迫害,宗教改革领袖胡斯被罗马教会处死引发了这场反对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农民战争。而《布兰尼克》歌颂了勇敢的战士。“胡斯战争中的英雄们长眠在布兰尼克山中……在最困难的时刻,布兰科尼的英雄们从睡眠中醒来,走出深山为捷克挺身而战,他们赢得了这个斗争,为人民夺回了失去的幸福和自由。无论是谁,无论在什么时间都剥夺不了人民的
幸福和自由”。
  2.3 以民间传说赞美悠久文化
  《维舍拉德》取材于捷克古老传说。传说在沃尔塔瓦河畔陡峭的山崖上屹立着维舍拉德城堡,它是捷克民族祖先的居住地,也是捷克历史的起源。象征着争取国家独立、捷克人民的光荣。
  《沙尔卡》是交响套曲中最短、最富有戏剧性的作品,题材借用捷克民间故事“娘子军和勇敢的沙尔卡”。相传7 世纪,以沙尔卡为首的一姑娘设计打败了武士们。用自己美貌使武士们疏于防范,在夜中她和她的女伴们消灭了熟睡中的武士。
  3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的音乐特点
  3.1 珠联璧合的曲式
  斯美塔那使多种曲式结构相结合,丰富了交响诗的表现力。《沃尔塔瓦河》融合了奏鸣、回旋、并列结构,还呈现出三部性曲式的特点。全曲结构为“引子-A-B-C-D--A1-E-A2- 结尾
”,主题A 多次再现,表现为与回旋原则相结合。同时特意安排了调性的再现,而中部的调性也与之形成对比,集中体现了“三部性”原则。《布兰尼克》是变奏、回旋等结构结合形成的并列曲式。《布兰尼克》的第一部分是变奏曲式结构,30-49 小节为这一主题的第一次变奏,49-69 小节为主题的第二次变奏。两次变奏在调性上并没有变化,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乐器的密度和力度上。斯美塔那在音乐开始就通过对“士兵行进的主题”的变奏,使听者牢牢记住这个主题。《布兰尼克》的最后一个部分为“E,插部1,E,插部2,E,插部3,E”,体现出回旋曲式结构特点。
  3.2 独辟蹊径的和声
  混合调式和变和弦的大胆运用,提高了交响诗的审美性。《塔博尔》的曲调源于古老圣咏,斯美塔那在圣咏旋律中加入伊奥尼亚调式、爱奥利亚调式、多利亚调式,造成和声中的大小调与同主音调的混合应用。
  《沙尔卡》中“茨狄拉德军队”主题之前的和声终止为bSII6-b3DDVII7-K64-D4,古典主义时期终止式中重属变和弦的运用典型的做法是增六和弦的形式,而斯美塔那在套曲中创新地使用减三和弦,低音声部采用半音级上行。
  3.3 别具匠心的配器
  同主题的不同音组合和场景中灵活运用的配器,增强了交响诗的画面感。
  《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的“森林”主题在全曲中共出现四次,斯美塔那在每次出现时都做了不同的音处理(如下图所示),使每一次主题的出现都成为必然。
  《沃尔塔瓦河》“乡村婚礼”开始时,作曲家用小提琴细碎的弓法和木管乐器连断音的奏法引入乡村婚礼的场景,逐渐加入木管组、圆号、打击乐器等用来推向高潮,最后乐器递减使这一热闹的场景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4《我的祖国》的影响
  4.1 对交响诗体裁的影响
  (1)创新了交响诗的题材。
  李斯特的交响诗,题材多选自戏剧、诗歌等文学题材,而《我的祖国》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传说、历史、风光等都可以成为这部套曲的创作题材。其原因有二,首先是他的爱国
主义精神。斯美塔那再次回到布拉格时是带着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及为民族音乐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我怀着一颗无比激动的心暗暗地庄严宣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孜孜不倦地为家乡的艺术工作”其二,创新思维的驱使。“我敢说在这些诗篇里我大胆地确定了一种个人的形式……,那就是交响诗。因此,对于那些不想听到半点艺术的进步,永远只愿走老路的人来说,这些交响诗简直就像怪物一样可怕。”
  (2)首创了套曲交响诗。
  《我的祖国》以四乐章交响乐为基础,将既独立又相连的六首单乐章作品套曲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响诗套曲,有力地推动了交响诗体裁的发展。
  套曲化首先体现在主题的再现使全曲得到统一。维舍拉德的主题在沃尔塔瓦河的最后部分出现,使听众感受到回归。其二,整首套曲类似于一部四乐章交响乐。维舍拉德类似引子;沃尔塔瓦河体现主题呈示特点,类似第一乐章;沙尔卡一直处于快节奏中,类似四乐章交响套曲中谐虐曲部分;波西米亚的平原与森林与其他乐章相比属于田园牧歌式的基调,类似慢乐章;塔博尔与布兰尼克都运用了胡斯战争为题材,演奏中两者被传统的无间断方式演奏,因此常被当做一个结构实体来看,类似终曲乐章。斯美塔那之所以不以《波西米亚的平原
我的祖国诗歌和森林》为终曲,是因为当时人民的状态不能处于美好的波西米亚和平生活,战斗精神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4.2 对捷克的影响
  (1)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
  斯美塔那在《我的祖国》中体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性,为表达民族精神开辟了一条新的音乐道路,使捷克民族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成为辉煌的一刻,斯美塔那也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如果说《黄河大合唱》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那么《我的祖国》就是捷克人民心目中的“黄河大合唱”。著名捷克指挥家佩塞克说:“说实话……移民后,我一直避免演奏《我的祖国》,因为我怕自己会太情绪化,我一定无法控制面对观众时的情绪……”。
  (2)发扬了捷克民族民间音乐。
  《沃尔塔瓦河》的B 部分运用了捷克民间的波尔卡舞曲,在小提琴和单簧管的演奏下,将河边乡村婚礼的美好和纯净表现得淋漓尽致。《塔博尔》中引入胡斯战争时期的胡斯战歌
《你们都是上帝的战士》作为音乐创作的基础,鼓舞了人民坚持战争胜利的信念,成为战士们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全曲如下:
  (3)成为后世捷克音乐家的典范。
  《我的祖国》为之后的捷克音乐家的创作树立了典范。德沃夏克继承了斯美塔那的民族风格并将它深化,他的《英雄之歌》是英雄性与民族性的融合;亚纳切克的歌剧《耶奴法》将捷克语言的特点运用到音乐当中,使民族含义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约瑟夫·苏克的交响诗《布拉格》也引用了《你们都是上帝的战士》的旋律,既展现了捷克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对斯美塔那创作风格的一种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