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书法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感受古人的盛会!(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生平以及本文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的知识讲解。
(了解评论者如何称赞王羲之的行书笔势明确《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知道《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2、朗读《兰亭集序12段,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
注意:
(1)实词:毕、咸、激湍、映带、次、信等。
(2)古今异义以为、其次等。
(3)词类活用:少、长、流、曲、极等。
(4)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95第一(12、3)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92
1、评论者称赞王羲之的行书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流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即《兰亭集序
2、翻译: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活动。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  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用场面,然而临流饮酒,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候,实在令人快乐。
书面检测:
1、(1)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玉、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修:动词,举行。(3)修:形容词,高。(4)其:代词,代“流觞曲水”。次:旁边。(5)所以:用来(......的景物)。(6)极:穷尽。(7)信:副词,实在。
2、(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然而临流饮酒,对酒赋诗,也足以畅叙幽雅的情怀。(2)抬头仰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3、这两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幕春之
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也);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贤毕至,少长咸集);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氛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和心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知道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同时也掌握毕、咸、激湍、映带、次、信等实词的大意和“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等特殊文言句式知识。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12段)
实词:毕、咸、激湍、映带、次、信等。
古今异义:以为、其次等。
词类活用:少、长、流、曲、极等。
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映带左右。(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
七、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背诵课文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翻译课3、4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重点)
2理清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复习上节课毕、咸、激湍、映带、次、信等实词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第3、4段重点字词知识。
2理清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自学指导:
1读《兰亭集序》第三、四,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三、四段。
注意:
1)实词:取诸、向、兴、期、临、喻等。
2)古今异义:怀抱、斯文等。
3)通假字:悟、趣。
4词类活用:老、一、齐等。
5)特殊句式:当其欣于所遇。
              死生亦大矣。
2、思考: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请出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95第(1、2)题(1、2)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95、96。
1、翻译: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聚集在室内,畅谈怀抱;有的人喜欢寄情于喜好的事物,放纵自己,不拘形迹。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虽然不一样,性格也有文静和浮躁的不同,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就随事情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就产生了。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所以古人说:“生与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大事情啊”,我们能不感到痛惜吗?
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天亡看做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多么可悲啊!所以我一记下这次参加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事情各异,但之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后来读到这个集子的人,也会对其中的作品产生同样的感慨。
2、抒发了(修禊)之乐一 (死生)之痛一(今昔)之悲的感情。
    语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书面检测:
二、 1、(1)或:代词,有的人。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悟言:对面交谈。悟:通“晤”,面对面。(2)于:介词,对。“于所遇”为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要提前。(3)犹:还,尚且。(4)修短:寿命的长短。期:至、及。
2、(1)等到他们对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就随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就产生了。
(2)原先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历史的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完全听凭造化的安排,终归要走到尽头!
三、 1、(1)嗟悼:叹息、悲伤。(2)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意动用法,把...作相等。(3)犹:如同。(4)所以:相当...的原因”。(5)于:对。“于斯文”为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要提前。
2、(1)每当看到前人抒发感慨的缘由,像符契那样相今,面对他们那些文章我没有不嗟叹悲悼的,而我自己也说不青为什么会这样。
(2)所以我一一地记下当时参加兰事聚会的人,抄录他们作的诗赋,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情趣一样的。
五、课堂总结,延伸升华。
节课我们重点梳理第三、四段的文句,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理清了作者感情的变化:(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同学们课下要及时巩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1、2)修禊之乐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 死生之痛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4) 今昔之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七、当堂训练,分层优化。
课时作业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深刻领悟作者的“乐”“痛”“悲”,体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复习上节课的作者所表达感情的发展轨迹: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导入。
(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 1、深刻领悟作者的“乐”“痛”“悲”,体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的表现手法。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二)自学指导:
    1、阅读《兰亭集序,思考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并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的?
2)第4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怎样步步推进的?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4)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导学案教参》P94。见《教参》P102
1、(1)文章第 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良辰、美景、乐事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
亦大矣”,自然就转而为“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