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二、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三、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2.内容分析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1)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2)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做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兰亭集序书法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
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达标训练】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慨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粗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