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的前世今生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尤擅行书。他所书的《兰亭集序》,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当然艺术审美情趣是一种相对主观的东西,到了极高的层次,很难分出上下高低,更遑论评出第一。但无论如何,《兰亭集序》能够被后人奉为第一,足见它不朽的艺术价值。有意思的是,这份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墨林瑰宝,却始终不到真迹,很有可能已经失传。它是怎么来的?又到哪里去了?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兰亭集序》的前世今生。
创作背景
王羲之是东晋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多,分裂混战多,统一治理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首先,汉代官方学派儒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二是士大夫阶层想帮助国家却得不到,整体上产生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于是,就有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那就是魏晋风流生活。
魏晋名士谈吐优雅。他们不同于积极入仕的儒生。他们喜欢探索天、自然、宇宙、生死等玄学,塑造一种超然物外的趣味和高贵典雅的人物形象。当然,这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体风格。王羲之是一个著名的人。
在东晋穆帝时期,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阴兰亭参加修禊的集会。集会上有“曲水流觞”的游戏,将酒杯放入弯曲的水流中,停在谁身旁,谁就取杯饮酒,然后进行吟咏。这些诗作被整理成集,即《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即《兰亭集序》。
深藏昭陵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创立南朝宋,拉开南北朝的序幕。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反叛不断,是一段政治黑暗、饱受荼毒的乱世。乱世对百姓是灾难,对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兰亭集序》的命运一波三折。
《隋唐嘉话》中记载,南朝梁发生动乱时(大概是“侯景之乱”),《兰亭集序》流失在外;到南朝陈文帝时期,《兰亭集序》被王羲之之后,也是著名书法家僧永得到;南朝陈宣帝时期,《兰亭集序》被进献给陈宣帝陈顼;后来隋朝南下灭陈,杨广得到《兰亭集序》,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僧果向杨广借取《兰亭集序》,杨广一直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登基称帝也没有想起索回;僧果去世后,《兰亭集序》就传到他的弟子僧辩手中;唐朝时期,李世民听说《兰亭集序》在僧辩那里,派萧翼求得。
在取《兰亭集序》的过程中,还有一件轶事。僧辩将《兰亭集序》视为至宝,不敢示人,李世民想用高价收购,没有成功,开始动歪脑筋,也就是用诈力。萧翼就是执行者,他打扮成普通书生,带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书帖,来到会稽永欣寺,与僧辩交好。等到熟络以后,两人无话不谈,就逐渐转到书法上来。萧翼拿出二王的真迹,僧辩也有炫耀的心思,就拿出《兰亭集序》。萧翼确定其为真迹,趁僧辩出门的时候,取得《兰亭集序》和借出去的二王书帖。此事出自何延之《兰亭始末记》,传奇彩较浓,与《隋唐嘉话》所记大体相同,稍有出入。
李世民酷爱《兰亭集序》,在位时期,还将《兰亭集序》拓本送给近臣作为赏赐。他临死前,嘱咐太子李治,要将《兰亭集序》陪葬。等李世民去世后,《兰亭集序》被埋入昭陵。
毁于盗墓
站在李世民个人立场来看,他是在处理自己的财物,没有什么问题;而跨越时代,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李世民此举无疑是暴殄天物,让宝物蒙尘。到唐末时期,又是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兰亭集序》得以“重见天日”,但紧随其后的则是灭顶之灾。
五代十国时期,有一次影响极其恶劣的、军阀主导的大规模盗墓行为。这个盗墓贼名字叫做温韬。温韬少年为盗贼,后来跟随唐末军阀,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后来李茂贞和朱温为了争夺唐昭宗,发生“凤翔之战”。朱温围攻凤翔,李茂贞处于劣势,温韬投降朱温;后来温韬又回归李茂贞;等到唐朝气数已尽,温韬又投降朱温。从种种表现来看,温韬是一个毫无节操的朝秦暮楚的投机者。
在这几次反复横跳中,温韬担任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等地节度使,利用这段时间,将关中诸唐陵洗劫一空,里面就包括李世民的昭陵。《新五代史》中记载,温韬在昭陵中发现大量前代的书籍墨宝,“钟(钟繇)、王(王羲之)笔迹,纸墨如新。”而有笔记杂言中记载(小编曾经读过,但名字实在忘记了),温韬看不懂这些书画作品,反而对“价值不菲”的装裱饰品感兴趣,做了一个“买椟还珠”的行为,把饰品取走,书画委之于地。在这个过程中,温韬大抵用暴力手段,恐怕不可避免地对书画作品造成破坏。
乾陵之疑
《兰亭集序》真迹至今难以寻觅。有乐观的人认为,《兰亭集序》并没有毁于温韬之手,而是埋藏在乾陵之中,保存完好。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并未听从李世民的请求,或者使
用摹本充数。温韬在盗墓的时候,“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但接近乾陵时却发生超自然现象,风雨大作。于是乾陵就被保存下来,给《兰亭集序》真迹完好留下一丝虚无缥缈的可能性。
真伪质疑
事实上,历史上不乏对《兰亭集序》的质疑声音。著名学者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就认为《兰亭序》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文中还引用清代书法家李文田的观点。
其一,《兰亭集序》的行书非常成熟,异于各晋碑上的笔意笔势;其二,在《世说新语·企羡类》中有一则:时人将王羲之《兰亭集序》与石崇《金谷诗序》相比,王羲之有欣然之。然而刘孝为《世说新语》做批注时,引用《兰亭集序》,与后世的《兰亭集序》有较大差异。后世《兰亭集序》明显长于前者,增加的部分是对“生死之事”的思辨。
除此之外,郭沫若还有补充依据。其一,南朝梁时期的《文选》未收录《兰亭集序》;其二,相对于谢安相比,王羲之更为锐意进取,与《兰亭集序》中的消极情绪不符。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问题,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小编不置观点。
小结
中国人对《兰亭集序》耳熟能详,推为行书第一。然而经历无数战火,长时间的历史迷云后,《兰亭集序》已经真迹难寻、真伪存疑。但小编以为,即便是摹本、即便是后人托名伪作,种种外在因素并不能影响《兰亭集序》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反而平添很多书法之外的情趣,为其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留待后人去探寻、揭开、一睹真容。
参考文献:《兰亭集序》、《新五代史》、《隋唐嘉话》、《兰亭始末记》、《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