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习惯1
爬门头
⼤年三⼗晚上,吃过晚饭后,⽼扬州要点上⾹炉蜡烛守岁,⼤⼈⼩孩穿上新⾐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会关上⼤门,让家中个⼦⼩的孩⼦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式的⼤门是⽊制的,门后⾯从上到下有⼏根横⽊,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风俗就是爬门头。⽼年⼈说⼩个⼦三⼗晚上爬门头能长个头,爬得快长得快,爬得⾼长得⾼。⼩孩多的⼈家孩⼦们还互相展开⽐赛,既锻炼了⾝体,⼜增加了节⽇的喜庆⽓氛。
⾛⼤局
三⼗晚上,长辈们都要把云⽚糕、苹果、橘⼦等摆在每个⼈的床头供新年第⼀天早上起床吃,吃云⽚糕取其寓意“⾼⾼爽爽”,吃苹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这些风俗全国许多地⽅都有,但吃橘⼦却有着扬州独特的寓意。因为在扬州话⾥,运⽓叫做“局⽓”,⾛运叫做“⾛局”,橘⼦的“橘”和局⽓的“局”谐⾳,所以赠⼈橘⼦,就含有把好的运⽓带给他⼈的美好寓意,扬州⼈新年请⼈吃橘⼦,就是祝福对⽅⾛⼤运,诸事顺利。
⾃称“我是扬州⼈”的现代著名散⽂⼤师朱⾃清先⽣那篇脍炙⼈⼝的名篇佳作《背影》⾥就写到朱⾃清的⽗亲⼩坡公在办完⽼母亲丧事后,亲⾃到浦⼝车站送⼉⼦去北京,拖着肥胖的⾝体艰难地爬上爬下特地为⼉⼦买来橘⼦,深谙扬州民俗的⽗亲给⼉⼦买橘⼦本⾝就饱含了⽗亲对⼉⼦的美好祝福,他希望⼉⼦能⼀帆风顺,处处⾛运。⼩⼩的橘⼦竟也承载着⼀个屡遭不幸的⽗亲对⼉⼦的⼀⽚深情厚意。
要糖
⼤年初⼀早上,扬州民间有⼤⼈⼩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最忙的是⼩孩,他们成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长辈们看着满脸稚⽓的孩⼦,听着孩⼦们七嘴⼋⾆喊着“⼤妈”“⼤⼤”“爹爹”“奶奶”,在⼀⽚“恭喜发财”“恭喜⾝体健康、精神⼒壮”祝福声中,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孩散发各⾊糖果、云⽚糕、橘⼦、苹果等,也顺祝孩⼦们“上⼤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的优良传统。
隔年陈
在⼤年初⼀早上吃圆⼦和⾯条,圆⼦寓意团圆,⾯条寓意长久,⼤年初⼀中午也不新做饭菜,⽽是把三⼗晚上的剩饭剩菜端出来热⼀热再吃,这叫做“隔年陈”,按⽼年⼈说法,⼤年初⼀到初五这五天年当中都不能新做饭菜,寓意年年粮⾷有余。
扫地聚财
⼤年初⼀民间不作兴扫地,正⽉初⼆才可以扫地,这⼀天扫地也有讲究:扫帚要从⼤门⼝往屋⾥扫,⽽不是像往常⼀样把灰尘垃圾朝门外扫,初⼆这样扫地就是要把⼤年初⼀聚集起来的财⽓往家⾥扫,先堆在⼀处然后才清扫出去。
挑财神⽔
正⽉初五这⼀天,民间传说是财神菩萨⽣⽇,这⼀天天没亮,扬州民间有⼀个风俗:⼀家的男主⼈要起⼤早去附近的河边或井⾥去挑⽔,这个⽔叫做“财神⽔”,传说谁抢到第⼀名谁就能在新年发⼤财。笔者曾问过熟知这⼀风俗的母亲:“谁能证明究竟是哪⼀个去得最早?深更半夜也没⼀个⼈在河边见证啊!”母亲说:“财神菩萨知道。”
七锥⼦⼋夹⼦九锥⼦⼗挖⼦
扬州民间认为正⽉初七是⽕星菩萨的⽣⽇,这⼀天民间不作兴动针,怕针戳到菩萨的眼睛。正⽉初⼋不能动剪⼦,初九不能动锥⼦,初⼗不能动锹,否则下⽥栽秧劳动时蛇⾍等就会来夹⼈、咬⼈、蜇⼈。扬州民间也有初⼗是“⼈初”的说法,也就是初⼗这⼀天⼈⼈都过⽣⽇。
春节的风俗习惯2
“粽⼦⾹,⾹厨房。艾叶⾹,⾹满堂。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这⼉端阳,那⼉端阳,处
处都端阳。”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为纪念诗⼈屈原的。吃粽⼦、悬⽩艾、菖蒲、戴⾹草驱五毒、射柳是端午节传统风俗习惯及活动。妇⼥和孩⼦们喜欢⽤丝绸之类缝制成⼩⼩的粽⼦、鸡⼼、葫芦、樱桃、桑葚以及⼩猴、⼩虎形状的⼿⼯艺品,或⽤丝线缠成⼩⼩的粽⼦,端午节时和⾹包⼀块⼉,选出⼀两件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
屈原的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诗⼈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夫靳尚为⾸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抱负的屈原倍感痛⼼,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座城池,接着⼜派使⾂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声,投⼊了汨罗江的滚滚激流中。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夫投江⾃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打捞,并纷纷拿来了粽⼦、
鸡蛋投⼊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江中,以便药昏蛟龙⽔兽,使屈原⼤夫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农历五⽉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楚地⼈民都到江上划龙⾈,投粽⼦,以此来纪念伟⼤的爱国诗⼈。这种风俗渐渐扩展开了。杭州市蒋村的划龙船⽐赛远近闻名,今年规模听说更⼤。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
每逢农历五⽉初五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吃粽⼦遍及全省城乡。只要有湖、河、江的地⽅,⼈们早早就把龙⾈修整或清理好,⼀⾄初五,龙⾈便纷纷下⽔了,⼀条条“黄龙”、“⽩龙”、“红龙”、“青龙”劈波斩浪,箭⼀般前驶,锣声、⿎声、吆喝声、喝彩声响成⼀⽚,江河两岸观看赛龙⾈⼈们⿊压压⼀⼤⽚,那场⾯实在壮观极了。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故乡乡亲秭归⼈做了⼀个梦,梦见屈原⾝体消瘦了,便⽤箬叶包⽶饭做成有⾓的⾓⿉(粽⼦),⽤龙⾈装上投⼊江中,因⽔中⽔族属龙管,以为是龙王送来的⾓⿉,便不敢⾷。这就可让屈原⾷⽤了。这就是赛龙⾈和吃粽⼦的由来。
描写赛龙⾈的段落
1、
参赛的龙⼿毫不畏惧,在欢呼声和声中,乘风破浪,你追我赶,⼒争夺冠。看!他们划得很整齐,总是⼀块抬桨,⼀块落下桨,连桨抬得⾼度都⼀样。岸边的观众都伸长脖⼦,看着这⼀场精彩的⽐赛,还⾼声地喊:“加油,加油。”⼩龙艇像离弦之箭直射向前,溅起许多⼩浪花。经过,⼀个钟头左右,运动员个个还是同⼼协⼒地向前奋进,他们满头⼤汉,但他们仍咬着⽛关,你追我赶。
2、
“啊!”江⾯的龙船真是漂亮宏伟,⾈长三丈⼆尺,每⾈设舵⼿,⿎⼿,锣⼿各⼀⼈,桨⼿三⼗六⼈,分两列排坐在⾈中两侧,他们的额头上,腰上都结着⼀条红⾊红带,穿着同样的⾐服,他们个个都精神奕奕,船头是⼀只龙头,红红的,看起来活⽣⽣的,江⽔很平静,好像等待着,突然惊动得响起。
时间如流⽔地流逝,赛龙⾈快开始了,岸上的⼈拥得更加紧了,有的⼈蹬着脚看,有的⼈举着⼩孩看,等⼀些观看动作。
赛龙⾈开始了,炮声⼀响,龙⾈如离弦之箭,宛如蛟龙出海,众桨⼿聆听⿎声,⿎响桨落,争先恐后,波澜迭起,⽔花飞舞,江岸上的⼈响叫着“加油!加油!”声势很⼤,犹如排⼭倒海似的,⼈越拥越
紧,再次把我压得透不出⽓来,龙⾈顺⽔划下,船上的⼈越来越起劲,⿎声越来越猛,好像禁不得⽴刻到达终点,时间过得总是快些,船只很快到达了指定的地点,拔下旗帜,⼜掉转船头,逆江⽽上,
其它的船只为了奋勇夺标也紧跟着追。好像⼀场激烈的⽔上战役,你追我赶,精彩得让岸上看热闹的⼈助威喝彩,响彻江天,盛况空前,船上的⿎声,⼀时猛⼀时热,使得桨⼿⽤⼒拔打着⽔,⽔速推船向前前进。
3、
阵阵敲锣打⿎声不断传来,哇!两岸是⼈的海洋,河⾥是龙⾈的世界。“黄龙”、⽩龙“??整齐地划着浆,犹如出征的战⼠,显得格外精神。
赛龙⾈开始啦!龙⾈像离弦的箭在⽔⾯上飞⾏。岸上的欢呼雀跃,击掌喝彩,不同颜⾊的龙⾈你争我赶,⼒争上游,谁也不⽢⼼落后,那奋勇争先的场⾯激动⼈⼼、催⼈振奋。划浆健⼉们使⾜⽣平⼒⽓,⽊浆上下飞舞,动作整齐⼀致,像⼀条蛟龙,劈波斩浪,向前奋进。敲锣打⿎者锣⿎催劲,观众⿎劲、呐喊助威声响彻塘河两岸的上空,给参加竞赛的龙⾈加⾜了劲,这种热闹欢快的情景真是百闻不如⼀见。
春节的风俗习惯3
今年的春节,有三天是我特别难忘的。除⼣夜做汤团,正⽉初⼀爬⼭,正⽉初三放烟花。
除⼣夜,我们在家做汤团。姨⽗先把⾯粉做好,再把⾯粉捏成⼀⼩块⼀⼩块,最后由我们捏成⼀个饼,
放进馅,包成⼀个个⼩汤团。汤团有桃⼦形的,有圆形的,还有露馅的,虽然样⼦很难看,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是我们⾃⼰做的。
正⽉初⼀的早晨,⽕红的太阳从东边慢慢升起,我们⼀家⼋个⼈去爬有名的保俶⼭。当我们爬到半⼭腰时感到很饿,就到了⼀个休息的地⽅,把带来的⽔果都吃完了。
接着我们⼀⼝⽓爬到了⼭顶——初阳台,站在⼭顶上往下看,看到了完全不⼀样的风景,西湖边的⼈是多么地⼩呀,⼩得像蚂蚁⼀样看也看不清;西湖边的⼈是多么地多呀,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
最后我们继续往前⾛,⾛了⼀会⼉,就拍了⼀张合照。外婆笔直地站着,妈妈看着我,我在想我的作业,阿姨在想单位⾥的公事,阿舅在看别的游客,姨⽗在欣赏周围的美景,在拍苏堤和⽩堤。我觉得我们⼀家⼈的表情真丰富!
正⽉初三,我回到了我向往的⽼家——新昌。⼀⾛进爷爷家,就看到了门⼝放着很多⼤箱⼦。爷爷说:“这是晚上准备放的烟花。”
我等呀等,等呀等,终于把天等⿊了。只见爷爷先把烟花搬到了室外,接着叫我们躲到⼀旁,最后拿起打⽕机,果断点燃了导⽕线。只听“嘭”的⼀声,烟花从地上飞快地飞到空中。有的烟花绽放出美丽的
花朵;有的烟花化⾝成“蝴蝶”在空中盘旋;还有的烟花划出不同的颜⾊形成了美丽的彩虹。我们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烟花竟然这么神奇,能够变化出这么多的花样。
通过吃汤团、爬⼭和放烟花这三个过年习俗,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传统⽂化知识,⽽且还让我渡过了⼀个快乐的寒假。
春节的风俗习惯4
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
吃带硬币饺⼦交好运
过年吃饺⼦是北⽅⼈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有守岁的习惯。⼤年三⼗晚上辞旧迎新,⼀定要吃饺⼦,在众多的饺⼦中只包上⼏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花⽣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就预⽰着在新的⼀年⾥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在“初五”这天也⼀定要吃饺⼦,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严寒,⼀些⽔果冻过之后,就另有⼀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果汁富⾜,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
年三⼗点长寿灯
东北⼈家在⼤年三⼗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年三⼗⼀直到正⽉⼗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且要点⼀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不停。此外还有正⽉不剪头、⽉朔初⼆不扫地等习俗。
华东——缠绵⽔乡的温柔
点岁灯
汉族节⽇旧俗,这⼀汉族节⽇旧俗流⾏于江南部分地区,⼀般在除⼣或正⽉初⼀⾄初五举⾏。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通宵燃灯,称“岁灯”。⼀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红萝⼘切成段作盘,插上⼩蜡烛,也有⽤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守岁的⼀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
这⼀习俗⼴泛流⾏于浙江杭州地区。每年农历正⽉⼗⼆,各路龙灯集中到吴⼭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
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年糕谐⾳“年⾼”,寄予了对五⾕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还有“年⾼”长寿、对⼩孩有“年年长⾼”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味,⼏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品。除⼣夜那天,有的家⾥还会做些糖年糕。⼿巧的⼀些⼈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甜甜蜜蜜。
听花⿎戏
花⿎戏⼜名挑⾹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是⽤当地⽅⾔演唱,具有浓郁的地⽅特⾊,所以在春节期间常⽤来增添节⽇⽓氛。
华北——古⽼习俗的继承
北京
正⽉⼀⽇到五⽇,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饺⼦”五⽇,北⽅叫“煮饽饽”。除⼀般年俗外,庙会则为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北京在春节期间有多处庙会,有众多⽼艺⼈表演绝活,有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吃,还有各种娱乐游艺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参加。
天津
从腊⽉⼗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的宫南宫北⼤街更是热闹⾮凡。腊⽉⼆⼗三,是灶王爷升天的⽇⼦,家家要买糖⽠⼉,等到夜⾥12点祭灶王爷。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的习俗。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西
当地煤炭资源⽐较丰富,它与当地⼈的⾐⾷住⾏有着各种联系,。煤的作⽤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旺⽕就是当地的⼀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块煤炭垒成⼀个塔状,名⽈旺⽕,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放柴,上⾯贴个⼤红字条写着"旺⽓冲天"。
春节的风俗习惯5
【腊⽉⼆⼗九】除⼣前⼀⽇,叫“⼩除⼣”,家置酒宴,⼈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于户外,叫“天⾹”,通常要三天。在京津地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年30之前天津⼈有去天津古⽂化街乔⾹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纳福之意。
【腊⽉三⼗除⼣】是指每年农历腊⽉的最后⼀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初⼀)⾸尾相连。
除⼣的意思是“⽉穷岁尽”,除旧部新,有旧岁⾄此⽽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
个晚上,除⼣⽇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
【腊⽉三⼗除⼣】春联贴对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
譬如: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地神联:“⼟中⽣⽩⽟,地内出黄⾦”;财神联:“天上财源主,⼈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 五⾕丰登,六畜兴旺”;“⽶⾯如⼭厚,油盐似海深”;“ ⽜似南⼭虎、马如北海龙”;“⼤⽺年年盛,⼩羔⽉⽉增”等等。另外⼀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的对⾯贴“出门见喜”;旺⽕上贴“旺⽓冲天”;院内贴“满院⽣⾦”;树上贴“根深叶茂”;⽯磨上贴“⽩虎⼤吉”等等。
⼤门上的对联,是⼀家的门⾯,特别重要。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门神分三类:第⼀类是“⼤门门神”,第⼆类是“街门门神”,这两种门神都是⼀⿊脸⼀⽩脸两位尊神。⽩左⿊右,⽩善易,⿊狞恶,各⼿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有限,也是⿊⽩⼆神(也有⿊⽩⼆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这种门神,原本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作为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当午夜交正⼦时,新年钟声敲响,中华⼤地上空和全球各地华⼈聚集区【唐⼈街】,爆⽵声响起,迎接新年的来临。
在这“岁之元、⽉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还在庭院⾥垒“旺⽕”,以⽰旺⽓通天,兴隆繁盛。】屋内是通明的灯⽕,屋外是震天的响声,庭前是灿烂的⽕花,把除⼣的热闹⽓氛推向了最⾼潮。
爆⽵声中⼀岁除,春风送暖⼈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风俗习惯6
扫尘
“腊⽉⼆⼗四,掸尘扫房⼦”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统统扫出门。这⼀习俗寄托着⼈们破旧⽴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桃符等。每逢春节,⽆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幅⼤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氛。
贴窗花
过春节,⼈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喜庆的节⽇⽓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性于⼀体。剪纸在我国是⼀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们的喜爱,因它⼤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装点得红⽕富丽。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些⼈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福运,寄托⼈们对幸福⽣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幸福已到”“福⽓已到”。
挂贴年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