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作业设计案例:跨学科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01大单元 大主题
统编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页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可以读出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人文主题,本单元的文学阅读教学,就是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主要部分写清楚我国不同地域的不同的风俗习惯或不同的风俗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民俗文化自信,传承这样的民俗文化。
本单元创意表达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习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写自己家乡的风俗的特点,或者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和感受。于是我们从最后要达成的教的效果(习作的表达与交流要求),可以把“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了解、体验、感受、表达看法”作为本单元学习中要进行的学习实践任务,并将这些学习实践任务概括为“探究”,通过“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了解”去探究课本里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进行学科实践任务。“体验、感受、表达看法、分享、汇编民俗作品集”作为本单元学习中要进行的素养实践任务,并概括为“共
赏”,通过“体验、感受、表达看法、分享、汇编民俗作品集”,去共赏自己家乡独具魅力民风民俗,并进行传承。于是,“探究和共赏”就是本单元的学习实践任务;将“共赏民俗文化”作为素养目标;将“探究民风民俗”作为学科目标;拟定本单元的大主题为:探究民风民俗之趣,共赏民俗文化之美。
                  02大主题 大目标
本单元围绕主题“民风民俗”编排了北方地区的《北京的春节》的风俗习惯及风俗文化;南方地区沈从文的《腊八粥》写的是湘西农村腊八节的习俗。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则主要写了寒食节的传统习俗,《迢迢牵牛星》则写了七夕乞巧,民俗民礼,中国最具浪漫彩的传统节日;王建《十五夜望月》则写了八月桂花·中秋拜月这一中秋传统习俗。根据本单元的课文特点和总体要求,将本单元的目标拟定为:
【识字与写字】会写34个生字,会写38个词语,能够正确理解“万象更新 守岁 张灯结彩”等词语的意思。
腊八的诗句【阅读与鉴赏】
1.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2.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老舍的京味儿语言和沈从文细腻的语言),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表达与交流】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2.进行“探究民风民俗,共赏民俗文化”文化的新年交流会,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梳理与探究】
1.梳理探究古诗、名著里的民风民俗,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2.梳理探究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表达自己的节日感受。
03大情境 大活动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学习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写自己家乡的风俗,写出家乡风俗的特点,或者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为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借助学得的“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 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 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 生活交流沟通需要”。以习作“家乡的风俗”话题为设计大主题化情境为:新年“探究家乡民风民俗之趣,共赏家乡民俗文化之美”的民俗文化作品集评比活动,围绕这个大主题化活动情境,设置三个大项目活动:
一、单元主题化情境大活动一:探究民风民俗之趣,共赏民俗文化美
学习本单元教材内容, “分清内容的主次,了解主要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搜集自己家乡的主要风俗活动及风俗习惯之趣,体会其不同的风俗文化之美。
二、单元主题化情境大活动二:“探究民俗语言之趣,共赏民俗语言之美”
创设情境,品读课文不同地域的民俗语言特美,感受生活中“民俗语言”之趣。
三、单元主题化情境大活动三:探究家乡风俗之趣,共赏家乡民俗之美
手绘思维导图、手抄报、说一说、写一写,以“探究家乡风俗之趣,共赏家乡民俗之美” 为主题开展写作活动。
04大关联 大整合
围绕单元大主题进行关联整合重组教材进行比较阅读:
1.品节日风俗之趣。
(1)整合比较阅读:《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和《藏戏》都以现代文来写各地风俗,但又有不同,结合本单元最后要达成的教的效果:学会交流表达“自己家乡的风俗”,再结合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的学习提示了解各地不同习俗的寓意做如下整合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和《藏戏》都是学生进行习作时“介绍一种风俗”的范本。学生可以像《北京的春节》那样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这种节日风俗:从腊八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期内的春节习俗特点,但是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抓最有特的活动详细写出北京春节独特的习俗,表现“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也可以像《藏戏》这样写一种具有民族特风俗
中的一种“风俗”,可以像作者这样先通过查资料或询问长辈先来介绍和这种风俗有关的故事或来历,或者是词句段运用里提到的习俗的寓意,再抓住重点要介绍的一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其他略写。《腊八粥》则是引导学生写好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经历的范本,意味着学生在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在交流与表达上学生就可以像作者这样重点写一个具体的节日风俗里作者的活动经历中通过“等粥、盼粥”这两件事现场情况和作者的感受,表现对民俗活动和文化带给人们的美好向往。
(2)整合比较阅读《古诗三首》和《长歌行》再结合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了解不同习俗的不同寓意。梳理比较古诗中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及其他提到传统习俗的古诗,并了解每个习俗的寓意。
2.品民俗语言特之美:比较阅读《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北京的春节》中老舍先生用了很多民间的俗语,表现出了北京风俗和北京的语言特。《腊八粥》中沈从文对于八儿的描写特别细腻,加入了很多想象、写虚的元素。《藏戏》的语言则符合用贴近现代生活的语言来描述藏文化,更易于学生理解,这就启示在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交流时可以像老舍和沈从文这样适当融入具有本地特的民俗语言来彰显民俗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