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复习要点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按时间顺序写了北京的民风民俗。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好处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2.《腊八粥》作者是沈从文,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喝粥部分写得简略。
好处是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有点有面,表现了八儿的活泼可爱,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休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八儿的心情变化为:盼粥(迫不及待);分粥(狡黠);猜粥(好奇、急切);看粥(惊异不已);喝粥(心满意足)。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写景(白天)的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双重否定)想象(夜晚)的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流露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的讽刺。这首诗与寒食节有关,习俗有禁火等。
4.《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题目的意思:遥远的牵牛星。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最能表达织女思念之情的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人间离别夫妇的哀愁情思的诗句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与七夕节有关,习俗有乞巧。5.《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这幅中秋月夜图,让我们感受到安静又冷清。写景的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怀远、想念友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这首诗与中秋节有关,习俗有望月等。
6.课外关于月亮思乡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课外关于月亮思念友人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描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
(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7.藏戏课文介绍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带着面具演出、演出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8.《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写春天的诗句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写秋天的诗句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把光阴比作流水,突出时间一去不复返特点的句子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写光阴一去不复返,劝君惜时少年时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一律”“清一”“都”都是“全部”的意思,“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都是“得了第一”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了语言的重复性,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近义词:欣然怒放、吐露芬芳、绽放笑脸、傲然盛开(表示花开)
人头攒动、人潮汹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表示人多)
全军覆没、铩羽而归、折戟沉沙、败走麦城(表示失败)
眉飞舞、手舞足蹈、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表示高兴)
10.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迎新迎新年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11.阅读时怎么分清文章的主次?
(1)文章的主次,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2)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分清文章的主次好处: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12.《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勇敢坚强、聪明能干、积极乐观、内心强大的人。《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尔玛·拉格洛芙的童话作品。尼尔斯是一个知错就改、勇敢善良的孩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汤姆是,他是一个敢于探险、聪明机智的孩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
13.《鲁滨逊漂流记》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写了五件事情:流落荒岛、建房定居、
驯养培育、救“星期五”、救船长回国。
鲁滨逊克服了这些困难:无法估算日子、缺乏物资、缺乏工具、没有住所、没有食物、忧伤孤独沮丧。他的心态变化:苦闷失望——面对现实、理智应对——积极乐观。
14.日积月累:
我们在读书时要下一番苦功夫,因为书中的每个字都价值千金。所谓: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我最喜欢和哥哥交流,因为每次交流过以后,我都会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博文为比赛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没有获奖,而是班里的小明获奖了,班长对他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经历的事情多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要想认识一件事物,就必须近距离观察,把它了解透彻: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5.阅读名著如何对人物进行评价?
(1)借助故事情节
(2)借助人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3)借助环境描写
(4)立体、多面的评价人物。
16.怎样阅读名著?(读书方法))
(1)了解写作背景。
(2)写批注笔记。
(3)摘抄精彩片段
(4)画人物图谱
(5)了解全书结构
17.夸张句:
饿——我饿得简直能吃下一头牛了。
安静——教室里安静得连同学们的心跳听得见。
厚——这本书厚得我一年都看不完。
盼望——我们望眼欲穿,盼望着他早点到来。
喜欢——他太喜欢那幅画了,站在画前完全挪不动脚步。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课文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这样写的好处是畅快、直接,能紧紧吸引读者的目光,将时光的流逝写得十分有感染力,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史铁生,以“我的心情”为线索,写出了心情期待兴奋,焦急无奈,焦急惆怅,失望委屈的变化。
3.抒发感情的方法:
(1)间接抒情,即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2)直接抒情,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马诗》《石灰吟》《竹石》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中最能表达诗人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的诗句是(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咏叹马,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中,写石灰开采、烧制过程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清白正直的志向。
《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写的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出了竹石刚毅的特点,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
5.《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李星华)。课文采用(倒叙)手法,以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经过。李大钊是一个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人。这样的人物还有刘胡兰、董存瑞等。《金的鱼钩》里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尽职尽责的人。
6.《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它的作者是,是为悼念张思德烈士而写的,围绕中心论点为人民服务讲了四方面的意思,即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7(1)其中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的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腊八的诗句(2)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的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告诉我们要及时孝敬、陪伴父母的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4)告诫人们注意节约,不要浪费的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5)劝诫人们多读书、多实践、多积累、多取得真知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8.(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作者通过歌咏立根破岩的劲竹,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品格和志向。
(2)不要人夸好颜,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赞美了墨梅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格和志向。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盛赞了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表达了诗人孤高傲世、忠贞不屈的品格和志向。
拓展“托物言志”的古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青松,宁折不弯,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蝉,德行高洁
9.外貌和神态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加强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10.《学弈》的作者是孟子,出自《孟子·告上》,写了两种态度学习的人,一种是“其一人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专心致志),一种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三心二意)从而得出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诉我们的启示是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11.《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文中一个小孩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早近午远),理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近大远小),另一小孩子的观点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早远午近),从(大小)视觉角度来说的,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远凉近热),从(温度)触觉角度来说的。告诉我们的启示是做事情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说话有理有据,实事求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