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YellowRiver),以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曲果为源,全长约5 464千⽶;以拉浪情曲上游那扎陇查河为源,长度为5 778千⽶。流域⾯积约79.5万平⽅千⽶,是中国第⼆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呈“⼏”字形。流经青海、四川、⽢肃、宁夏、内蒙古、⼭西、陕西、河南及⼭东9个省区,最后流⼊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原地区,因此夹带了⼤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类⽂明带来了巨⼤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中国⼈称其为“母亲河”。
对于黄河河源的考察,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很久远的年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古地理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河河源记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回来说黄河源头在银河,那⾃然是神话和传说,但寻河源却真有其事。据《史记⼤宛列传》第六⼗三回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报告他在西域的见闻,其中谈到当进西域的⼈们认为塔⾥⽊河就是黄河的上游,塔⾥⽊河的东⽀流⼊盐泽(今罗布泊),盐泽之⽔潜⼊地下,到东南的布尔汗布达⼭南测才重新流出,成为黄河。这种错误的认识到晋朝便得到纠正。晋朝张华的《博物志》便有了黄河“源出星宿”的说法。唐朝官吏李道宗、侯君集、刘元⿍等于公元635年和822年曾先后到达黄河源头附近的星宿海,观察过那⾥的⼭川和地形。当年⽂成公主⼊藏时,松赞⼲布也曾亲⾃到河源处迎接。
中国历史上第⼀次专门组织考察队,去黄河上游对黄河源进⾏考察的是在元朝。公元1280年,元世祖命都实⼒招讨使,带领考察队去寻黄河河源,当年他们从河州(今⽢肃临夏)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黄河跋⼭涉⽔,⼀直追溯到黄河河源区。元朝翰学⼠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叙述的情况,整理编写了《河源记》⼀书,书中对黄河河源区的情况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认为河源区是⼀望⽆际的草滩和沼泽,在这个长20~30千⽶,宽约10多千⽶的草滩⾥,散布着⽆数⼤⼤⼩⼩的湖泊,阳光⼀照,好像绿⾊的天幕上镶嵌着⽆数闪烁的星,⼈们形象地称之为“星宿海”。
在《河源记》⼀书中,还记载“星宿海”西南有⼀条⼩河,从盆地外流⼊沼泽,当时考察队曾沿此⼩河上⾏,向西南⽅向追溯了百余千⽶,到达现在称为卡曲的地⽅,其实这才是黄河的正源。当时限于各⽅⾯的条件,并未准确地确定下来。清朝年间,清政府曾多次派⼈组织考察队去河源地区考察、测量、绘制地图,并综合前⼈的考察资料和他们⾃⼰的调查结果,于1761年由齐召南写成《⽔道提纲》⼀书。在书中指出,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北麓,有两条泉⽔汇合后向东南流,河流名叫阿尔坦河(“阿尔坦”意思是⾦),并在地图上标出河源区的位置:晷度为西⼆⼗度,极度为三⼗五度(即今东经95.8°,北纬35°)。
1978年青海省组织了考察队⼜进⾏过⼤规模考察,对黄河源⼜有了新的认识。原1952年的河源考察队认为约古宗列玛曲是黄河的正源,在此以西的雅合拉达合泽⼭是黄河的源头。据此次考察有⼈发现雅合拉达合泽⼭和约古宗列曲之间不仅有⼀相对⾼差约100⽶的分⽔岭,还有两条由南往北流⼊格尔⽊河
的⼩河流。所以他们认为黄河的正源是卡⽇曲,⽽不是玛曲。
卡⽇曲,过去称“喀拉曲”,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原的巴颜喀拉⼭脉北麓。早在1 300多年前就有⼈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古时沿卡⽇曲逆流⽽上,⼀直是我国内陆通往西藏的⼤道。唐贞观九年唐代将军侯君集、李道宗奉命出征吐⾕浑,贞观⼗五年⽂成公主进藏,清乾隆四⼗七年阿弥达“穷河源”,都是⾛的这条路,他们都认为卡⽇曲是黄河的正源。这次考察还发现卡⽇曲⽐玛曲要长30千⽶,汇⽔⾯积约700平⽅千⽶,流量也⼤2倍以上。卡⽇曲源头泉⽔丰富,最⼲旱年份也不曾断过流。⽽玛曲的泉⽔在⽔量最⼤的7~8⽉份还有两处断流。
美丽富饶的黄河河源区⾃古以来就是我国各族⼈民世世代代聚居和⽣活的地⽅,我国各族⼈民对黄河河源区的考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禹贡》⼀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河河源的记载了;以后汉朝的张骞、晋朝的张华、唐朝的侯君集等,都先后到黄河河源区考察过,并着书⽴说作过详细的记载。元朝以及后来的清朝对河源地区的考察更加频繁系统,规模更⼤,内容更全⾯。《河源记》、《清⼀统志》、《河源纪略》和〈皇兴全图〉等重要历史⽂献,分别详细地记载了各个时期的考察情况和结果,还在图上⽐较精确地标出了黄河河源区的位置。
黄河河源考察的历史及河源区的地理历史早在2 000~1 000年前就已载⼊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民才是黄河河源的第⼀个考察者。沿着阿卿⼭麓的黄河逆溯⽽上,越过巴颜喀拉⼭,直达⽟树州州府结古镇;⽽沿黄河西北⾏,便可溯到黄河的源头。
⼀、三⼤源头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流分别是扎曲、玛曲和卡⽇曲。
1.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南麓,河长70千⽶,河道窄,⽀流少,⽔量有限,
⼀年中⼤部分时间断流。
2.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以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约古宗列盆地东缘位于马多乡正西约10千⽶处。从乡所在地出发,正前有⼀道宽约3千⽶的沼泽地,以前须绕道乡南边的⼩⼭边缘,经郭洋村南北横穿沼泽地再沿北⼭边缘进⼊这⼀段约10千⽶的路程基本要⾛2⼩时。2008年,政府投资在川泽中央靠北处修了⼀条公路,这条公路直接东西穿过沼泽地,翻越盆地分⽔岭,在盆地中央略偏南依河⽽⾏,直达玛曲曲果。
约古宗列盆地,藏语意为“炒青稞的浅锅”根据藏族同胞讲,“约”,指这⽚⼟地;“古”,相当于汉语连词;“宗列”,是藏族炒青稞⽤的圆圆的平平的锅。。这个名称准确地反映了这个盆地的特征。在⼭连绵、河汊交结的⾼原上,约古宗列⼀带确实是视野开阔的较⼤盆地,它东西长60千⽶、南北宽约30千⽶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岭环绕。除了玛曲在其东北⾓切割的芒尕峡⾕外,它的四⾯均被缓缓的丘陵包围。假若晴空时节,站在⾼端放眼望去,这⾥的景⾊尽收眼底。
盆地看似⼀马平川,其实⾛进去就会发现,⾥⾯的地形千变万化,精致景观⽓象万千,只见丘陵矮崖相间、草甸湖盆互映、溪流泉眼遍布。远远地你看到⼀座⼩⼭岭,⾛到眼前却⼀⽚平坦之地,远处看有丘塬,⾛到眼前却是⼀道⼭脊,⼀条下河绕着崖脚像躲迷藏⼀样回环往复,甚⾄切割了岸崖,深深躲在硬崖下⾯;草甸中受⾼寒反复冻融形成的⽔泊(⽔潭),被形象地称作“马蹄坑”,盆地内有100多个⼩⽔泊,远看象是⽆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有时⽔量⼤⼀点,⼀个马蹄坑的⽔溢向另⼀个马蹄坑,形成⼩⼩的瀑布,瀑布相连形成⼀条⼩流,这似乎就是某条河流的源头了,盆地⾥坡降很⼩,泉渍遍布、⽔流缓慢,可以看到⾼原寒、鱼裸鲤俊俏的⾝影,这种鱼都只有⼀指来长,⾮常细⼩,在平缓的⽔中啧嘴⼉,丝毫不、惧⼈⾊。夏⽇⾥,盆地⾥有凤⽑菊、垂头菊、⾦莲花、龙胆、马先蒿、藏蒿草等,组成、绿茵如毯的⾼寒植被,其间各⾊鲜花点缀,华丽俏美,所以,这⾥还被称为“五花草、甸”;野驴、黄⽺、⽯⽺、藏羚⽺、红狐,甚⾄还有狼和熊等出没,显⽰出盎然⽣机。冬季,瑞雪覆盖,⼀⽚冰清⽟洁的世界,弯弯曲曲的河上冰凌闪烁,如银蛇乱舞,天、空中鹰隼徘徊,狩猎着它的⾷物。
玛曲曲果就在盆地中间线⼀带偏西南的⼀隅。
在盆地西部略偏南耸⽴着盆地最⾼峰----海拔5 214.8⽶的雅拉达泽峰,呈⾦字塔形,在开阔的盆地内独树⼀帜、昂⾸向天,在⽓候多变的⾼原上,它时⽽耸⽴于清澈的蓝天之间,时⽽被浓云笼罩,时⽽薄云如纱缠系⼭腰,似乎是⼀位⽆论风云如何变幻亦坚守诺⾔的武⼠。当地牧民传说,雅拉达泽是阿尼
玛卿雪⼭的⼉⼦,由于远离河源,就派遣他的⼉⼦雅拉达泽来守候源头。这固然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但是,在当地牧民的⼼中,玛曲曲果确实是⾮常神圣的,⽽且表明了黄河流域最⾼雪⼭阿卿⼭与黄河源之间的密切关系。有意思的是,⿇多乡东边的“卡⾥恩尕卓玛”是位“银⽩⾊仙⼥”,在辽阔⾼远的黄河源头,西⾦童东⽟⼥,遥遥相视,双双守护着母亲河的源头,也可以说,寄托了华夏各族⼉⼥对黄河源图腾般的极度崇敬。环雅拉达泽⼭峰的盆地西部,属于柴达⽊盆地流域,其⽔流流经昆仑⼭到格尔⽊,注⼊察尔汗盐湖。
在盆地的西南部,距雅拉达泽⼭约30千⽶的地⽅,即巴颜喀拉⼭脉⽀脉卡⽇杂穷(⼭岭)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源头处为⼀箕形缓坡丘陵,当地藏族居民称之为“玛曲曲果
⽇”(“⽇”意为⼩⼭)藏语意为“孔雀河源头⼭”,海拔4 698⽶。顺北约0.9千⽶即见长流⽔,继续向北,汇集⼭坡及⼭前的众多泉流。泉⽔汇成溪,主要有3条,中间⼀条最长即主流,主流右侧的⼀条⽔量最⼤,冬季不结冰。在⼩⼭的东坡附近有⼀处满⽉形泉眼,两⾯缓形⼭坡与泉眼形成双⼿捧⽉之势。这就是黄河源头第⼀泉。有⼀个⾯积为3~4平⽅⽶的⼩泉,清澈的泉⽔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是为玛曲曲果,黄河为正源(海拔4 640
⽶,E95°59′25″,N35°01′35″),只有⼀个泉眼,⽔量甚⼩,为宽1.0~1.5⽶,深0.1⽶~0.2⽶的⼩溪。“玛曲”,藏语,意为孔雀河,即指黄河。“曲果”,藏语,⼩河源头之意。玛曲曲果,即黄河源头。
此泉⼤⼩若脸盆、深浅约竖掌,其⽔清冽、平静,夏不狂溢、冬不⼲涸,映着蓝天⽩云,源源不断涌出⽢露。眼下游为草甸沼泽地,众多⼤⼩泉逐步汇流成溪,向北偏西流淌,在1 000⽶左右处与其左边西南隅另⼀股泉⽔——青鸟龙洼相汇合,形成宽约0.7⽶、深约0.2⽶、Y字形的溪流,即为约古宗列曲(玛曲)。⾃黄河第⼀泉涌⽔,约古宗列曲(玛曲)先向北,再向东,约2.1千⽶进⼊约古宗列盆地,在约古宗列盆地内回环曲折,在盆地中央经常会形成沼泽草滩和⽔泊地,其⼤⼤⼩⼩的草甸⽔潭,呈绿⾊扇形分布,俨然孔雀开屏,⾏过此地,玛曲与偏南⽽来的青鸟龙洼(旧地图标为约古宗列曲,不确切,当改)和其他⼩溪汇合,喷涌⽽出的泉⽔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条宽6⽶~9⽶,深约0.3⽶的潺潺溪流,⽔流缓慢,泥质河床,初具⼩河规模。在距源头23千⽶处转向东流,⼜约7千⽶⾄盆地的东北⾓,接纳右岸⽀流约宗曲,源头⾄此流程约30千⽶。此后称做玛曲,当地藏族众叫孔雀河。然后汇⼝处海拔4 463⽶,其下河床宽约9⽶,⽔深约0.5⽶。然后⼲流过汇⼝即转向北流1.1
千⽶⼜转向东流进⼊进⼊盆地东北⾓芒尕(峡)。“芒尕”,藏语⾳译,意为“孔雀峡”,因为玛曲通过⽽得名。芒尕(峡)是黄河上游第⼀峡,长约18.4千⽶,宽约0.2千⽶~1.2千⽶,两岸⼭头相对⾼度150⽶~260⽶,峡⾕中河床为⽯质,海拔在4 440⽶上下。⼲流接纳右岸⽀流⽑玛绒曲后,即⾄峡⾕出⼝,⼲流⾄此总长约49.5千⽶。冲出峡⾕后,进⼊玛涌(滩)。“玛涌”,系藏语⾳译,意为“孔雀滩”,因玛曲流经⽽得名;另⼀说,因玛涌(滩)中状如孔雀开屏的⾃然景观⽽得名。玛涌是⼀平坦的草滩,
长约50多千⽶,南北宽约20多千⽶。这⼀段河道,河宽⽔浅,流速缓慢,因⽽形成⼤。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泊。登⾼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般,因⽽称为玛涌滩。玛涌滩的西部牧草丰盛,西边⼭麓前约有10平⽅千⽶的沙化⾯积;中部是沼泽草甸区,即星宿海;东部牧草⽐较疏松。
关于年的传说
玛曲由茫尕(峡)出⼝(海拔4 406⽶)向东流约6.5千⽶处,⽔深约0.4⽶,⽯质河床,有流经6.8千⽶,纳右岸⽀流加核曲,汇⼝海拔4355⽶,以下为沙质河床,河宽约21⽶,⽔深约0.5⽶;⼜东流约11.2千⽶进⼊星宿海西边。星宿海是⼀⽚宽5~6千⽶、⾃北向南然后转东长约20千⽶⽔泊集可通⾏的沼泽草甸区,藏语称“措岔”,意思是“花海⼦”即斑斓湖,其景⾊犹如繁星罗列,因⽽⼜汉语“星宿海”之称。玛曲后转向东南流,蜿蜒8.2千⽶接纳左岸⽀流阿棚鄂⾥曲,⼜3.5千⽶接纳右岸⽀流加核尕玛曲,随即斜向穿过星宿海,⼜转向东流,沿南边属星宿海的⼀⽚沼泽(错岔)流经7.8千⽶后离开沼泽区,⼜3千⽶接纳左岸⽀流曲果查仁。这段⼲流河宽约25⽶,⽔深约0.7⽶,流速仅约0.3⽶/秒沙质河床。⼜曲折东流9千⽶接纳左岸⽀流杂曲,⽔量显增,再下⾏,东南蜿蜒6.2千⽶接纳左岸⽀流玛卡⽇埃,⼜0.6千⽶多接纳右岸较⼤⽀流卡⽇曲(扎陵湖⼝约20千⽶处)⽔量⼤增,汇⼝处海拔约4 303⽶,距玛曲曲果源头112.3千⽶,落差395⽶。汇⼝以下数千⽶,⼲流即出玛涌(滩),逐渐分汊达7股,向东南散流于“布⾁加千”滩上,最后合为3股进⼊扎陵湖,以中股为主流。从卡⽇曲汇⼝⾄扎陵湖⼊⼝间河段长22.4千⽶。
玛曲注⼊扎陵湖后,靠近湖的西南岸向东南⽅流约6.1千⽶进⼊果洛藏族⾃治州玛多县境,⼜约19.1千⽶流⼊与扎陵湖南端紧相连接的⼀个⽿湖,横穿⽿湖约3.5千⽶,出湖东流4.4千⽶,右岸接纳河源区最⼤⽀流多曲,⼜向东南流17.8千⽶接纳右岸⽀流勒那曲,并进⼊沼泽地,随后在巴颜郎玛⼭南⾯,进⼊⼀条300多⽶宽的很长的河⾕,河⽔在这⾥分成9股⽔道,散乱地穿过峡⾕,折向东北流3.2千⽶,流⼊鄂陵湖。两湖之间河段的河宽⼀般在26⽶~42⽶之间,⽔深在0.5⽶~1.4⽶之间,多为碎⽯河床,左岸傍⼭,右岸是⼴阔的勒那河汤岔玛(草滩)。玛曲⾃鄂陵湖的西南⾓向东北穿湖35千⽶,在湖的北端出湖,继续向东北流4.1千⽶转向东流,经21.3千⽶转向东南流,经36.3千⽶⾄黄河沿玛多黄河桥,以下出河源区。鄂陵湖出⼝⾄玛多黄河桥间的河段宽24~42⽶,⽔深0.6~2.0⽶,上半段为砂⽯河床,下半段为沙质河床。玛曲曲果⾄黄河沿⼤桥长285.5千⽶,河⼝海拔4215⽶,落差483⽶。
3.卡⽇曲,居于南部,由较⼤两⽀流----拉浪情曲和卡⽇曲曲果汇集。
卡⽇曲曲果,发源于巴颜喀拉⼭⽀脉各姿各雅⼭的北麓(海拔4 830
⽶,E95°55′18″,N34°55′52″),有5处泉⽔从⾕中涌出,汇成宽约3⽶,深0.3~0.5⽶,流速约3⽶/秒的⼀条⼩河,河流终年有⽔,⽔源更加丰富。下⾏70千⽶接纳了拉郎情曲。再续⾏约60千⽶,受卡⾥恩尕卓玛⼭的⽀脉努尕冰赛⼭的阻挡,折向西北⽅向前⾏40千⽶,绕过此⼭后再向东,⾏约20千⽶后与玛曲汇合,汇合点坐标为海拔4300
⽶,N96°51′48.4″,E35°00′15.1″。
拉浪情曲最上源那扎陇查河,源头在巴颜喀拉⼭北麓塔鄂热西北2.2千⽶处的那扎仁⼭麓(海拔4 852⽶,E96°20′23″,N34°30′29″),有3眼泉⽔涌出。以此算计,⽐卡⽇曲曲果源头长15.8千⽶;⽐玛曲曲果源头长39.430千⽶。
玛曲与卡⽇曲在巴颜和⽋⼭附近(海拔4 300⽶,E96°51′48.4″,N35°00′15.1″)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根据⼗万分之⼀航测地图测量,卡⽇曲⽐玛曲长25千⽶。卡⽇曲流域⾯积为3 126平⽅千⽶,玛曲流域⾯积为2 372平⽅千⽶。在卡⽇曲的和玛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曲流量为6.3⽴⽅⽶/秒,测得玛曲流量为2.5⽴⽅⽶/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曲为黄河正源。(据黄河⽔利委员会1985年测量后更正,卡⽇曲⼜为“玛曲”的⽀流,玛曲才是黄河的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竖⽴河源标志)。
在玛曲与卡⽇曲两河间,有⼀座⼭峰,⼗分神秘。清乾隆四⼗七年(1782年),为下游堵⼝成功,皇帝派遣他的侍卫阿弥达探寻河源并祭告河神。阿弥达在星宿海之西南发现⼀座蒙古语称为“阿勒坦葛达素齐⽼”的⼭,他对此⼭进⾏了详细的描述:“此⼭崖壁⾚黄,壁上有池,池中'流泉喷涌,酾为百道,皆为⾦⾊,同⼊于阿勒坦郭勒……为黄河之上源也’。”并且他认定黄河发源于此⼭,经星宿海后下⾏。1952年,黄河⽔利委员会科考队抵达河源区,有意识地在附近寻此⼭,但是费尽周折也未到叫这
个名字的⼭峰。询问当地牧民得知,很多年前,这⼀代是蒙古族放牧的地⽅,现在蒙古⼈已经离去,蒙古语的这座⼭他们也不能肯定是哪座,⽽附近有⼀座藏族⼈称为“喀喇阿尕拉卓玛”的雪⼭,意为“⽩脸⼥神”。此⼭峰环绕,像是有很多⼤荷叶倒扣在上⾯,极为美丽专管,⽅位也与阿弥达的描述接近。于是,科考队疑此峰为彼峰。在
2008年青海基础地理信息中⼼印制的1:230 000的地图上,这⾥标有⼀座“卡⾥恩尕卓玛”,海拔5 047⽶的⼭峰。当地藏族语⾔是“银⽩⾊仙⼥”。两种翻译接近,但后者更为完善、更加浪漫。由于藏语有卷⾆⾳,加之异地⼈对当地⼝⾳记录上总会有些误差,因此可以断定,此⼭就是1952年科考队看到、清⼈认定的黄河发源于其上的“阿勒坦葛素齐⽼”⼭。
⼆、星宿海
星宿海位于曲⿇莱县⿇多乡境内⿇涌草原的北⾯,离⿇多乡有20多千⽶。星宿海藏语称“错岔”,意思是“花海⼦”即斑斓湖,因湖⾯波纹闪烁着奇光异彩⽽得名。这⾥的地形是⼀个狭长的盆地,海拔4 300⽶,东西长30多千⽶,南北宽10多千⽶。玛曲河(黄河源流)进⼊星宿海盆地后,地势平缓,河⾯骤然展宽,流速也变缓,四处流淌的河⽔,使这⾥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不等、形状各异、难以计数的⼩湖泊。⼤的有⼏百平⽅⽶,⼩的仅⼏平⽅⽶,登⾼远眺,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星宿海之名⼤概即由此⽽来。随着玛曲河流的涨落和天⽓的变化星宿海的形状
和光泽亦发⽣着奇妙的变化,时⽽好象⽆数个晶莹闪亮的珍珠宝⽯英钟镶嵌在巨⼤的⽟盘上⼀样,绚丽多彩,时⽽如天上的繁星落到⼴阔的草原上,熠熠闪光,景观⼗分奇丽、迷⼈。星宿海的周围还繁衍栖息着⿊颈鹤、丹顶鹤等近百种鸟类和藏羚⽺、藏野驴、黄⽺等⼗余种珍稀野⽣动物。星宿海,位于黄河源头地区,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黄河源流玛曲相接。星宿海地区海拔4 000多⽶,⽐五岳之⾸的泰⼭还⾼许多。“星宿海形如葫芦,腹东⼝西,南北汇⽔汪洋,西北乱泉星列,合为⼀体,状如⽯榴迸⼦。每⽉既望之⼣,天开云净,⽉上东⼭,光浮⽔⾯,就岸观之,⼤海汪洋涌出⼀轮冰镜,亿万千百明泉掩映,⼜似⼤珠⼩珠落⽟盘。少焉,风起波回,银丝散涣,眩⽬惊⼼,真塞外奇观也。”这是《西宁府新志》中记载的星宿海。
星宿海,是⼀个略⼩于约古宗列的狭长盆地,东西长30多千⽶,南北宽为10多千⽶。在这不⼤的盆地⾥,星罗棋布似的密集着⽆数⼤⼩不⼀、形状各异的⽔泊和海⼦,其中⼤的有⼏百平⽅⽶,⼩的只有⼏平⽅⽶。乍看上去宛如⼀⾯⾯熠熠发光的宝镜,镶嵌在翡翠的⽟盘上。玛曲河流到这⾥后,便汇⼊了这些散乱的⽔泊和海⼦,分不清哪是河道,哪是⽔泊,天⽓晴朗时,那⼤⼤⼩⼩的⽔泊和海⼦,⼀个连个⼀个,恰似天上的繁星落在了盆地。
星宿海的⽆数湖沼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如同孔雀开屏,⼗分美丽壮观。因⽽藏族同胞把黄河源流称作玛曲,意即“孔雀河”。在星宿海的碧绿的滩地上,紫⾊的⾼⼭紫苑、黄⾊的垂头菊、粉⾊的马先蒿、还有点地梅、报春花、紫云英等,⼀丛丛,⼀簇簇;在⼭坡⼭,野牦⽜、藏羚⽺等⼀任情游
荡;溪流⾥,斑头雁、黄鸭拨⽔嬉戏,⽆鳞湟鱼成游⼽,真是美景天成。
史载,唐朝贞观年间,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览观河源。”唐宋以来,曾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后,说河源在“尕⽢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沮如散涣,⽅可七⼋⼗⾥,且泥淖溺,不胜⼈迹,弗可逼视,履⾼⼭下瞰,灿若列星”,说的就是星宿海。直到清代专使拉锡,阿弥达才西逾星宿海,经过实地勘察,认为阿勒坦郭勒河(今卡⽇曲)为黄河上源。星宿海的⽆数湖沼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如同孔雀开屏,⼗分美丽壮观。因⽽藏族同胞把黄河源流称作玛曲,意即孔雀河。在星宿海的碧绿的滩地上,紫⾊的⾼⼭紫苑、黄⾊的垂头菊、粉⾊的马先蒿、还有点地梅、报春花、紫云英等,⼀丛丛,⼀簇簇;在⼭坡⼭,野牦⽜、藏羚⽺等⼀任情游荡;溪流⾥,斑头雁、黄鸭拨⽔嬉戏,⽆鳞湟鱼成游⼷,真是美景天成。
三、扎陵湖和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距玛多县城约40多千⽶,是黄河源头两个最⼤的⾼原淡⽔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现在,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和渔业⽣产基地。黄河从巴颜喀拉⼭北麓的卡⽇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名孔雀河),⾸先注⼊扎陵湖。
扎陵湖⼜称“查灵海”,藏语意为“⽩⾊长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只美丽的⼤贝壳,镶嵌在黄河上。湖⾯海拔4 294⽶,东西长35千⽶,南北宽21.6千⽶。⾯积526平⽅千⽶,⽔深平均8.9⽶,最深处在湖⼼偏东北⼀侧,蓄⽔量46亿⽴⽅⽶。湖的东北部较深,最⼤⽔深13.1⽶;西部较浅,⽔深⼀般只有1~2⽶,最浅处只有⼏⼗厘⽶。底质为砾砂⽯。扎陵湖⽔⾊碧澄发亮,湖⼼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条宽宽的乳黄⾊的带⼦,将湖⾯分成两半,其中⼀半清澈碧绿,另⼀半微微发⽩,所以叫“⽩⾊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距黄河⼊湖处不远,有3个⾯积1⾄2平⽅千⽶的⼩岛,岛上栖息着⼤量⽔鸟,所以⼜称“鸟岛”。这⾥的鸟⼤都是候鸟,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雁、鱼、鸥等鸟类从印度半岛飞到这⾥繁衍⽣息。现在,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和渔业⽣产基地。
鄂陵湖位于扎陵湖之东。⼜称“鄂灵海”,古称柏海。藏语意为“蓝⾊长湖”。位于青海⾼原玛多县西部构造凹地内,西距扎陵湖15千⽶。黄河切穿两湖间的巴颜朗玛⼭时形成峡⾕,长300余⽶。峡⾕以东⾄湖滨有⼴阔沼泽。湖⾯海拔4 272⽶,南北长处约32.3千⽶,东西宽处约31.6千⽶,⾯积628平⽅千⽶,⽐扎陵湖⼤100平⽅千⽶。平均⽔深17.6⽶,湖⼼偏北处最深达30.7⽶,蓄⽔量107亿⽴⽅⽶,相当于扎陵湖的⼀倍多。黄河上源⾃西南⼀隅流⼊,从东北⼀隅流出,因进湖泥沙少,湖⽔呈青蓝⾊。湖中盛产冷⽔性⽆鳞鱼类,其中以花斑裸鲤、扁咽齿鱼、黄河裸鲤、三眼鱼等为主,⾃1978年起已建⽴渔场捕捞。湖⼼⼩岛候鸟集,栖息着⼤雁、棕颈鸥、鱼鸥、青⿇鸭等多种候鸟,成为青海⾼原上另⼀
鸟岛。湖滨亚⾼⼭草甸为青海重要牧场。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个很⼤的宝葫芦。鄂陵湖⽔⾊极为清澈,呈深绿⾊,天晴⽇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岭,倒映在⽔中,清晰可见,因此
叫“蓝⾊的长湖”。
⼗分有趣的是,扎陵湖有供鸟类栖息的岛屿,⽽鄂陵湖有⼀个专供鸟⼉们会餐的天然场所,⼈称“⼩西湖”,⼜称“鱼餐厅”。原来,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消雪融,河⽔上涨,鄂陵湖的⽔漫过⼀道堤岸流⼊⼩西湖,湖中的鱼⼉也跟着游进来。待到冰雪化尽,⽔源枯竭时,湖⽔断流,并开始⼤量蒸发,潮⽔迅速下降,鱼⼉开始死亡,⽽且被风浪推到岸边的沙滩上。鸟⼉们吃鱼不需要化费⼒⽓去捕,只要到⼩西湖随便⼊座,就可以美美地饱餐⼀顿。鸟⼉最多的时候,飞翔在上空的鸟遮天蔽⽇,“嘎嘎”的鸣叫声,⼏⾥以外都能听到。
鄂陵湖烟波浩淼,波澜壮阔。上午,湖⾯风平浪静,纤萝不动;下午常常天⽓剧变,⼤风骤起,平静的湖⾯波涛汹涌,浪花拍岸。有时,还会出现天昏地暗的景象,⼀会⼉象连⽚的⿊⾊藏帐,旌旗猎猎,⼈声⿍沸,据说,这是当年吐蕃松赞⼲布在此迎候⽂成公主时的盛⼤场⾯;⼀会⼉⼜变成点点⽩⾊的风帐,由远⽽近,景象极为壮观。
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4 300多⽶,⽐我国最⼤的内陆湖泊青海湖⾼出1 000多⽶,是名副其实的⾼原湖
泊。这⾥地势⾼寒、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然景观奇妙,是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盛夏季节,碧空如洗,苍穹⽆垠,玻璃般的天幕上,不时地飘荡着樱桃似的朵朵⽩云,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是那样青。蓝天⽩云之下,起伏连绵的青⼭和褶褶闪亮的碧波,交相掩映,分外妖娆。数以万计的天鹅、⼤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上嘻戏飞翔,数不清的⽜⽺象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醉。
鄂陵湖和扎陵湖。称之为姊妹湖。扎陵湖呈⽩⾊,鄂陵湖呈青蓝⾊,风光秀丽,黄河从两湖中间流过,把两湖接在⼀起,好象⼀根项链上的两颗珍珠。
姊妹湖有⼀种奇特的⾃然景观,这就是黄河从湖中穿过,但河⽔不犯湖⽔。只见湖中⼀条稍呈灰黄的带⼦飘滚⽽出,但灰黄带两边却仍是碧波粼粼,清澈如镜。所以藏族众说:“黄河与湖⽔不掺合。”这与汉族成语“泾渭分明”恰是异曲同⼯。
从扎陵湖向西溯20多千⽶,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星宿海。这⾥已是⽟树州的地界了。在东西30千⽶、南北10千⽶的盆地上,千百个⼩湖泊在阳光下明光闪烁,如同碧空星,故称星宿海。黄河就从⼤⼤⼩⼩的海⼦中穿流⽽东,看不出哪⾥是主河道。古⼈所谓“河上通于天,源出星宿”看来并⾮⽆稽之谈。
【⽩银仙⼥和扎陵、鄂陵两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巴颜喀拉是⼀美丽富饶的⼤草原,聚居着⼀个很⼤的游牧部落,牧民们过着⾃由⾃在的游牧⽣活。部落中有⼀个英俊、聪明、善良、勤劳勇敢的牧⽺⼈,他不仅是放牧的能⼿,⽽且能吹绝妙的好笛⼦。他⼀年四季每天都赶着⽜⽺,吹着笛⼦到⽔草丰美的巴颜喀拉⼭放牧,⽇⼦久了,远近牧民们都很喜欢这个会吹笛的牧⽺少年,喜欢听他悠扬悦⽿的笛声,都亲切地称他为“神笛⼿”。
有⼀天,专管为天神冶炼⽩银的⽩银仙⼥,路过昆仑⼭,为美妙笛声所打动,遂情不⾃禁地寻声⽽去,见⼀英俊少年在⼀个圆圆的⼭包上聚精会神地吹笛⼦。⼭下,⽺⼉听着笛声安静地吃草,⽜⼉卧在草地上闭眼“倒磨”。就连奔跑的野⽜、野马,觅⾷的狐狸、旱獭、梅花⿅和飞翔的天鹅、⼤雁、云雀、苍鹰都停下来侧⽿倾听他的笛声。不由使仙⼥产⽣了爱慕。于是,⽩银仙⼥化作⼀位美丽的牧⽺⼥,经常瞒着天神来和牧⽺少年相会,听牧⽺⼈吹笛,时时为牧⽺⼈伴歌伴舞,天长⽇久两⼈建⽴了真诚的爱情,⽣下了⼀对双胞兄弟。⼤的像爸爸,⼜⿊⼜⾼起名叫鄂陵;⼩的像妈妈,⼜⽩⼜胖,取名叫扎陵。不料此事很快被天神知道了,亲⾃来捉拿⽩银仙⼥上天问罪。但⽩银仙⼥舍不得牧⽺⼈,舍不得美丽的七彩草原,更舍不得⼼爱的两个⼉⼦,拼死不愿上天,更触怒了天神,天神命雷公霹死牧⽺⼈,⼜施展神威,降下漫天⼤雪,将昆仑⼭变成了冰天雪地,并将⽩银仙⼥打⼊雪⼭,让她永远在雪⼭中挨饥受冻。后来,⽩银仙⼥便化作了洁⽩的冰峰,伫⽴于⼭之上,⽇夜眺望着远⽅的两个⼉⼦。
此后,巴颜喀拉⼭的⽓候就变坏了,草原上不时狂风呼啸,夹着雪霰、冰雹向⽺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