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布克赛尔历史沿革
叶尔达 (和布克赛尔县党史办主任)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称和布克赛尔县)位于准鳴尔盆地西北部,塔城地区东北部,地理坐标位置北纬45°20~4712,东经8437~87°20。县境东西长210千米,南北宽207千米,总面积为30589.2平方千米,占全疆总面积的1.82%。东与福海县歌邻,南与昌言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沙湾县接壤,西南接克拉玛依市,西与托里县、额敏县以白杨河为界,西北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斋桑县交界,北连吉木乃县以赛尔山(萨吾尔山)为界,县城距克拉玛依市195千米,距查电市327千米,距昌吉市489千米,距乌鲁木齐市495千米。乌(乌鲁木齐)一同(阿勒秦)公路穿越全境经和什托洛盖镇、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而过。
和布克赛尔县历史悠久,早在两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境内的光其根乌必勒砾石岩画,长达10千米:加林塔然300余座石室石棺古墓均为2500年以前的古迹。光其根乌必勒砾石岩画线条清断,虽经2500年的沧桑变异,仍保存比较完整,雕刻立意鲜明,形象通真,充分表现了古代民族的狩猜和游牧生活,其面积之大,实属少见,可称之为“岩画走”,具有一定
的考古价值。和布克赛尔公元前60年西汉时期开始加入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世纪以前多为古代少数民族的游牧地。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从俄罗斯伏尔加河东归祖国的土尔胞特部进驻和布克赛尔,乾隆帝封其首领策伯克多尔济为和硕亲王,赐号布延图,称“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北路盟”,从此实行亲王统治的扎克盟旗制,历经九世,长达213年,隶属塔城参赞大臣。民国4年(1915),在和什托洛盖设县佐,隶属沙湾县。民国5年(1916),隶属塔城道。民国8年(1919),和什托洛盖县佐改称设置局。民国22年(1933),塔城道改为塔城行政区,和什托洛盖设置局隶属行政区。民国30年(1941),改和什托洛盖设置局为和丰设治局,北部仍是亲王统治,形成双重管理局面。民国33年(194),和丰设治局升格为和丰县。同年,和丰县治由和什托洛盖迁往今和布克赛尔镇所在地。民国34~37年(1945~1948),三区革命政府时期称和丰县,隶属塔城公署,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塔城专区。1954年9月,成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区。1955年2月,改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和布克赛尔”为蒙古语,以境内“和布克河、赛尔山”而得名。“和布克”蒙古语意为“梅花鹿”,
“赛尔”指和布克谷地北面的赛尔山,哈萨克语为萨吾尔山。县城和布克赛尔镇,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境北部谷地中央,平均海拔1291.6米,总面积36平方千米,工商业繁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较齐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和布克赛尔县地貌比较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荒漠。县境海拔最高点是赛尔(萨吾尔)山的木斯套峰,海拔3835米,终年积雪;最低点为南部边缘,位于准噶尔盆地已于涸的玛纳斯湖,海拔249米。
干热风和布克赛尔县物产丰富,矿产资源有煤、盐、芒硝、膨润土、石英沙、石灰岩、花岗岩、铁、金等十余种。植物有西伯利亚落叶松、胡杨、白杨:药材资源主要有贝母、甘草、黄麻黄、青兰、锁阳、列当、大黄、掌参、芍药、鸟头等近百种,迪伦山一带有发菜。
和布克赛尔县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属大陆性北温带干旱气候,由于纬度及地形的差异,和布克赛尔县分为两个大的不同气候区。北部山地气候区,包括和布克谷地在内,≥10℃的积温在2100℃左右,年平均气温只有3.1C~3.5℃,无霜期短,仅135天左右:降水量除中山带以上稍多外,一般降水都在150毫米左右:积雪不稳定,有明显的冬季逆温层,有利于牲畜越冬和喜凉作物的生长,但春秋多有偏西大风,常受风灾之害。南部平原气候区,
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7.0℃~7.3℃,10℃的积温在3300~3350℃之间,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达180~190天:降水少,年平均降水只有88.5毫米,蒸发量大;夏季炎热,有干热风之害;冬季严寒,降雪少,积雪薄。县境日照充足,全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3006.4小时,5~8月,日照时数均大于305小时,其中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达310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161.1小时:1~8月递增,9~12月递减,年日照百分率为68%。全年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最大年较差44.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