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气压带和风带
必备知识
知识体系
学科素养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其影响。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季风的形成与分布。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示意图。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1)气压带
名称
成因
A赤道低气压带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C副热带高气压带
上空气流堆积下沉(动力因素)
E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
G极地高气压带
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
(2)风带
名称
成因
B东北信风带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D西风带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
F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7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干热风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而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部地区则降水较多。
辨析 大气环流并非单指三圈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
点拨 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
(1)热力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点拨 气压带或风带的性质
气压带或风带
气流运动
性质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湿润
信风带
高纬→低纬
干燥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
干燥
西风带
低纬→高纬
湿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
湿润
极地东风带
高纬→低纬
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
干燥
点拨 (1)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印度低压属于热力型气压。
(2)陆地上为高压说明为冬季;陆地上为低压说明为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