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解读-----柴静
柴静,女,出生于山西临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知名记者,主持人,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柴静的印象吧。而我对她的印象还要从2015年说起,当时她主持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了社会热烈反响,我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了这部纪录片,从而认识了这位在镜头面前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的新闻人。而随着我对她认识的加深,也是越来越被她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柴静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没有煊赫的出身,也没有硕士博士的文凭,中专毕业且年仅16岁的她,面对长沙电视台招聘,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一纸信笺发给当地著名电视主持人:“尚能也曾有梦,能否帮我实现梦想?”这封信蕴含的勇气和对梦想的执着成为柴静踏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敲门砖,她如愿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之后,她开始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广播任主持人,主持《夜温柔》。一个人,一辆单车,一间租用房,一台CD机,每天早出晚归,这是柴静在长沙工作的写照。虽然孤独疲累,但对她来说,却是“充实而快乐”的。1998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新闻水平的柴静选择了进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辑专业进行深造,并开始在湖南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持《新青年》,也是从那时去,她真正走进了新闻人这个体。
2000年,她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改变了她今后的生活。在陈虻的影响和帮助下她进入了新闻工作者的圣地----中央电视台。但是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初入电视台的她在自己的第一期节目就遭遇了惨败。节目恶评,领导批评,同事哄笑,只主持过文艺节目的她对于每天的工作无从适应。面对这些困难,柴静咬牙坚持,她加班加点的工作,力求改进自身,她将不满和焦躁转化成自己的动力,为自己之后的蜕变打下了基础。
课题来源2003年,全国非典肆虐,柴静作为央视《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主动要求前往第一现场进行调查采访,成为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在北京非典严重的那个时期里,她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这是一次危险的尝试,但是,也是她记者生涯的一个巨大转折,从此她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开始逐渐蜕变成为央视的知名记者。
在柴静所著的《看见》一书中,详细的记载了她在央视十年工作的所见所闻,也让我们了解了柴静是如何成为一名知名新闻工作者的历程。曾经,我在看新闻报道时对于记者我总是既钦佩又敬畏的,因为他们无论报道什么事情,总是能够以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卒然临之而不惊”态度将事件平和的说出。而在《看见》中,柴静二零零四年福建采访非法排
污,她仅仅在结尾委婉的对非法排污工厂厂长的做法表达了一点讽刺便被审片主任说:“要疑问,不要质问。”是啊,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新闻记者有责任去记录持任何一种观点的人,评判是观看者自己的事。柴静早期评论是尖锐,对抗性强的,而后期却逐渐转变风格变的越来越稳定克制,有人说这是她变的更成熟了,但其实是她越来越融入记者这个角,因为“稳定克制是新闻人的职业要求,你成不成熟都得这么干。”
安娜-波莉特科夫斯卡娅,俄罗斯知名女记者,她曾经进入七百多人质被的莫斯科剧院,车臣绑匪信任她,让她充当与政府之间的调停人员,这充分展示了她的人格魅力。意大利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的采访风格以犀利,尖锐出名。她们两人的报道对社会影响很大却称不上是一名出的记者,反而更像是一名煽动人心的政客。法拉奇和安娜,他们甘冒林弹雨,为一次采访可以倾注生命,性烈如火,同情心极深,但也容易将世界分为掌权者与被侮辱者,将历史的发生归功或归罪于某一个人,容易将好恶凌驾于事实之上。法拉奇后评价自己对“九-一一”的报道《愤怒与自豪》-------这不是报道,甚至不是文学,而是一篇檄文。怀孕的特征
女字成语
什么是记者?记者应该做些什么?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而不是评价这个世界,因为评价是公众该做的事,而记者需要的是对客观真相的探寻。那么新闻记者是如何“探寻”的呢?“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寻”。”这是柴静对于“探寻”这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
朋友1记者对于事物的报道是建立于“观察”上的,而“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自重”,“能持”这是大多数记者的必备品质,正如《金刚经》中所写“念起即觉,觉即不随。”人要对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念头起来要能察觉,察觉以后你就不会跟随它,而新闻记者最需要的也正是准确与真实。
现在的新闻媒介大多具有上层建筑思想意识形态的属性,记者这个职业要求你直言不讳,但是这在很多时候是与官僚系统相冲的,那么作为记者要如何让你的报道被人们接受呢?答案便是准确,正如《看见》书中Ann对柴静所说:“Doing the right right thing is the best defence.”--------准确是最好的防御。要知道没有夯实的报道做基础,评论只是沙中筑塔,
所以新闻采访是最考验内容的真实性与因果关系的。在这里引用柴静《看见》中的一句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通过柴静,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首先,记者是一个客观严谨,几乎不能掺杂一丝个人情感的职业,我们只是一个对事实真相的揭示者,而不是一个评论者。其次,记者的报道应该追求真实,准确,要有完整且严谨的因果链条对一件事情进行阐述。最后,在我看来采访对于记者来说不仅仅只是一项工作,在它背后的是采访过程中的感动、思考与成长。
lol新版本改动 -----------18文5 袁欣成
公共事务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