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 |||||||
课题 | 探摇曳之法,品仁君之礼——《三顾茅庐》 | ||||||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 否 |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 否 | ||||
学科 | 语文 | 学段: 第四学段 | 年级 | 9年级 | |||
相关 领域 | 阅读教学与写作 | ||||||
教材 | 书名:语文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年 6月 | ||||||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学过程既可以采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教学设计已经过实施,则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学设计尚未经过实施,则应着重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
题及处理办法描述清楚。表格中所列项目及格式仅供参考,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教学背景分析 |
教学内容: 《三顾茅庐》一课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23课,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智慧的卓绝,以及在成就蜀汉大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整体目标为走进古代白话小说,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白话小说,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样、主题的深刻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助于学生理解摇曳的叙事手法,理解人物的形象,感受仁君的礼贤下士,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生情况: 在上课之前,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八年级时对《三国演义》的初步阅读,已经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是作者罗贯中是怎样巧妙地构思“三顾”的情节还不是特别明确,而第三顾中又是怎样刻画出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也不是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侧重通过几个任务的设定,让学生补写对联、填写表格、画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波澜曲折、摇曳多姿的情节,学习“摇曳”这一叙事手法,感受仁君刘备的敬贤之礼,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对联的故事教学方式:比较学习,合作探究,迁移拓展 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