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第四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案例评选
雾凇》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二、查阅资料,了解雾凇的样子及形成的原因,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图片样本。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集体交流,试着自主解决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寥寥数语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雾凇的形成是文章学习的重点,如何体会,还是应该抓住文字。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这三个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
四、 教学方法
《雾凇》的第一、二自然段,像导游在游览前对雾凇景观的介绍。作者首先在为读者建立阅读雾凇的图像,紧接着通过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激活学生相似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感受雾凇美的兴趣。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真实场景的再现,让学生更深一层领略雾凇的美,体验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作者第一自然段,“奇观”一词引领全篇。它是全篇的关键词,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它进行叙述。
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这三个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这看似只是在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实在是为下文再写雾凇的美好景象服务,可以使勾起读者盼望再见雾凇的愿望,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伏笔。
最后一节的叙述,承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而来。面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赞叹,才能够吟出最后两句诗。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奇观”一词再现学生的脑海,使课文成为一个整体。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 指名背诵《九九歌》。
2 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 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 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图片。
travel.sina/china/2009-12-21/1049120126.shtml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www.lejiaoyun/Preview/000-035-894/0
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冬天里的春天
1 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2 释词。
3 指读长句。
4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可参照www.lejiaoyun/Preview/000-035-894/0
2、组词。
堤(          俗(          模(          凝(     
提(          浴(          摸(          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
桂林山水、www.3lian/gif/2012/09-03/27567.html
云南石林、www.3lian/gif/2011/05-09/16227.html
长江三峡www.3lian/gif/2011/07-21/17349.html
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www.1ting/player/65/player_113590.html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 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 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  ),灯光,树影(  )。这蒸腾的雾气,(  ),(  ),(      )、(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            )。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3、播放音乐《雪绒花》www.1ting/player/d3/player_107786.html,学生静静欣赏感悟。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八、板书设计:
22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 教学反思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自研读《雾凇》一课开始,我心里一直有种震撼:这美丽的精灵都是特定情况下的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若能引领学生细细地去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例如: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面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学生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课末,我为学生配以《雪绒花》这一背景音乐,他们在舒缓幽静的美妙中尽享着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总之,在学生的质疑和品读中雾凇这一奇特的景观再现于学生的想象之中。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    姓名:  张如林
职称: 二级教师    电话: 3785041
通讯地址:青州市庙子镇兴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