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一部伪作,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丰富复杂的思想的探讨,其蕴含的生态观念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也有很大启发,本文就人与万物的来源上探讨人与自然应平等、和谐相处,且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关键词:《列子》;平等;尊重;顺应;保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21-01
关于《列子》的真伪,学术界历来争议较大,冯友兰先生说“现在通行的《列子》这部书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那部《列子》,而是在晋朝才出现的安全意识心得体会”,本人倾向于这一说法。但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列子》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观念对于我们当今社会都是一种启发,其真伪与否也并不影响我们对其内在价值的探讨。
吊兰开花一、人源于自然,同于万物
干益母草的功效与作用 《天瑞篇》中认为,人同天地一样,皆是由气演化而来,“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人虽说是自然独特的组成部分,“怀五常之性,有生之最灵者也”,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有很多不如动物的地方,“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卫,肌肤不足以自捍御,趋走不足以从利逃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因此,“必将资物以为养”,人与动物一样,必须依靠外在的物质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列子》坚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如《说符篇》中借“有献鱼雁者”寓言,坚决驳斥了田氏的列子说符“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的思想,借年仅十二岁的鲍氏之子之言道出“类无贵贱”的主张。
《列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应只是根据形貌就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如《黄帝篇》中说,古之圣人选取相同的心智而忽略其形貌之异,而当今世人只注重形貌的差异而舍弃其相同的心智,“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如果长得奇怪,“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殊不知“禽兽未必无人心”,而“人未必无兽心”;之后列举了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他们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首虎鼻,但却有大圣之德,而像夏桀、殷纣、鲁桓、虽然和人形貌没有区别,却有禽兽之心,因此,“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之后又列举远古时期的事例,“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
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正是因为如黄帝和尧这样“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圣人,可以把动物与人平等看待,“故得引而使之焉”小学二年级屈原的诗,可以在关键得时刻利用它们;而且,圣人把动物与人完全平等看待,“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因此,《列子》认为,动物“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禽兽的心智与人是一样的,它们在争取生存这方面并不比人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