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故事精选10篇
阅读历史故事可以引发你对⼈⽣的深⼊思考,帮助形成⾃⼰的价值观,⼈⽣观,好处多多。⼤可⽤以治国,⼩⾄学会如何做⼈。下⾯就是⼩编给⼤家带来的著名历史故事精选10篇,希望能帮助到⼤家!
假负载著名历史故事1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贪腐贿赂的风⽓⼗分严重;⼀些皇亲国戚更是肆⽆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次,县⾥发⽣⼀个案件,有个农民夜⾥把耕⽜拴在⽜棚⾥,早上起来,发现⽜躺倒在地上,嘴⾥淌着⾎,掰开⽜嘴⼀看,原来⽜的⾆头被⼈割掉了。这个农民⼜⽓⼜⼼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的⼈。
这个⽆头案该往哪⾥去查呢?包拯想了⼀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按当时的法律,耕⽜是不能私⾃屠宰的。但是⼀来,割掉了⾆头的⽜也活不了多少天;⼆来,县官叫他宰⽜,也⽤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杀掉了。第⼆天,天长县衙门⾥就有⼈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包拯问明情况,⽴刻沉下脸,吆喝⼀声说:“好⼤胆的家伙,你把⼈家的⽜割了⾆头,反倒来告⼈私宰耕⽜?”
那个家伙⼀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实实供认是他⼲的。
原来,割⽜⾆的⼈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去告发⽜主⼈宰⽜。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任地⽅官,每到⼀个地⽅,都取消了⼀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贿赂赂。包拯上任以后,决⼼把这种腐化的风⽓整顿⼀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写状⼦,还得通过衙门⼩吏传递给知府。⼀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包拯破了这条规矩,⽼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声⼀响,府衙门就⼤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来,衙门的⼩吏要想做⼿脚也不敢了。
有⼀年,开封发⼤⽔,那⾥⼀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排泄不出去。包拯⼀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去催促,那⼈还强词夺理,拿出⼀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伪造的。包拯⼗分⽣⽓,勒令那⼈拆掉花园,还写了⼀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看事情闹⼤,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作⽍。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提醒他,别⽩操⼼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肆搜刮,私下贪腐⼀批,去讨好那些权贵⼤⾂。搜刮去的端砚⽐进贡的要多出⼏⼗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要过⼀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少,没有⼈不知道包拯是个⼤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阎罗”是传说⾥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他做靠⼭,他⼀点也不照顾。⽇⼦⼀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也不敢再为私⼈的事情去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官,家⾥的⽣活照样⼗分朴素,跟普通百姓⼀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份遗嘱说:后代⼦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腐罪,不许回⽼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做官清廉,不但⽣前得到⼈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说。虽然其中⼤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们对清官的敬慕⼼情。
著名历史故事2
清朝的时候,江南⼀个⼩镇上住着⼀位姓龙的铁匠,龙铁匠腰圆膀粗,⼒⼤⽆穷。
这天,龙铁匠关了炉⽕后,准备买点酒⾁犒劳⾃⼰。刚上街,冷不防迎⾯冲来⼀头发狂的⽔⽜,眼见着就要撞上⼏个⾐着华贵的路⼈,就在这当⼝,龙铁匠⼀个箭步上前,伸出双⼿,紧紧抓住了⽔⽜⾓,随即⼜左右⼀扭,把那个庞然⼤物掀翻在地。
四周响起⼀⽚叫好声,此刻,龙铁匠还惦记着酒⾁呢,根本没把⾃⼰救⼈的举动当回事⼉。他⼀路奔向酒铺⾁摊,买好东西回家时,才发觉⾝后跟着⼏个⼈,正是刚才被⾃⼰救下的那些⼈。憨厚老实
那⼏⼈拦住龙铁匠的去路,上下打量着他,龙铁匠感到奇怪,双眼⼀瞪,喝道:“你们跟着我⼲吗?”旁边的⼀个精瘦汉⼦对龙铁匠猛喝⼀声:“⼤胆,不得⽆礼!”
龙铁匠正要发⽕,只听其中⼀⼈抬抬⼿说了声“罢了”,说罢,他⼀脸和蔼地问龙铁匠:“不知壮⼠在何处⾼就?可有家室?是否想过为朝廷效⼒?”龙铁匠愣了⼀下,直⾔相告:“我是打铁的,单⼈⼀个,为朝廷效⼒吃皇粮当然好,可我⼀介匹夫,哪有门路?”
那⼈轻摇纸扇,呵呵⼀声,不再说话,倒是旁边的⼏个⼈低声催促道:“还不快跪下谢恩!”有⼈咬住龙铁匠的⽿朵说了⼏句后,他惊得张⼤了嘴,赶紧双膝跪地。
刚才问话的⼈,正是微服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龙铁匠做梦也想不到,⾃⼰居然成了皇上的救命恩⼈。
知道了这⼏个⼈的⾝份后,龙铁匠不敢⾔语了,虽说他长得像莽夫,但⼼⾥亮堂着呢。只听乾隆皇帝问了⼀句:“还不知壮⼠贵姓?”龙铁匠想了想,⼩声答道:“草民姓……蛇,⽔蛇的蛇。”
乾隆皱了皱眉,问左右:“百家姓⾥还有这个姓?”他⾝边的⼈都摇头不知,龙铁匠吞吞吐吐地说道:“草民本姓……龙,但在皇上⾯前,不敢放肆,只敢姓蛇。”
原来是这么回事,乾隆开怀⼤笑,说:“没想到⼀介草民也懂得礼数,但这姓⽒是从古⾄今、⼀脉相承的,这也是祖宗的礼数,壮⼠还是姓龙吧,哈哈……”
乾隆⼜问龙铁匠有何抱负,龙铁匠毫不犹豫地说:“想当将军。”乾隆爽快地满⾜了他的愿望:“就封你做个先锋将军吧,归在‘平远⼤将军’帐下,望你能有所作为。”
龙铁匠穿上甲胄后不久,外族侵犯中原,朝廷派“平远⼤将军”率部退敌,龙铁匠也跟着上了沙场。头⼀回明⼑明槍地上阵,龙铁匠既兴奋⼜害怕,他冲啊杀啊,胆⼦也渐渐⼤了起来,越努⼒越勇,打退敌军的进攻后,竟不顾鸣⾦收兵的号令,抡起⼤⼑,把敌军掉队的⼠兵打得⼈仰马翻,这才作罢。
“平远⼤将军”⽓得⽕苗⼦腾腾直冒,不听号令,那是要受到军法处置的,可龙铁匠仗着⾃⼰救过皇上,在军帐中同⼤将军⽃起嘴来,⼤将军只得忍⽓吞声,平定战事后,他把这事⼉禀报了乾隆皇帝。
龙铁匠被押上了⾦銮殿,看着怒⽓冲冲的⼤将军和眉头紧锁的皇上,龙铁匠吓得⼤⽓不敢出。当着⽂武百官的⾯,乾隆沉默了⼀会⼉,他传下⼝谕:“龙前锋罔顾军纪,⼤将军可按军纪论处,若有再犯,⽆须请奏,直接处置。”
⼤将军暗暗得意之时,乾隆⼜开了⾦⼝:“将⼠出征,得论功⾏赏,此次龙先锋破敌有功,朕赐⾦⼑⼀把,封龙先锋为‘⾦⼑将军’,望为朝廷再建奇功。”
这下,轮到⼤将军傻眼了,这龙铁匠才打了⼀仗,便被封为“⾦⼑将军”,看来皇上对此⼈恩宠有加,得罪不起啊!
龙铁匠得到乾隆御赐的⾦⼑后,⼼⾥好不开⼼,⼏乎⼑不离⾝,连睡觉都要抱着。
⼏个⽉后,战事⼜起,龙铁匠背着那把⾦⼑上了战场,哪知道这回差点连命都丢掉。原来,皇上赐的那把⾦⼑只是个华丽的摆设,中看不中⽤,才对砍⼏下便卷了边,好在他勇猛如虎,缴获了⼀名敌军的兵器后,才杀出⼀条⾎路。龙铁匠捡回了⼀条命,这⼀下他打定了主意,说什么也不当这个提着脑袋玩的将军了。
龙铁匠带着累累伤痕,⾯见了乾隆皇帝,请求道:“皇上的⼤恩⼤德,草民没齿难忘,如今只想回乡过个安稳⽇⼦,望皇上成全。”乾隆叹了⼀⼝⽓,摇摇头说:“也罢,不过这军营不是想来就来、想⾛就⾛的,你告伤回乡吧,朕赐你黄⾦百两,⾦牌⼀块。凭此⾦牌,可以出⼊紫禁城,有什么需要,你可以带上⾦牌来⾯见朕。”
话虽这么说,龙铁匠⼼⾥却直犯嘀咕,江南离京城路途遥远,哪能说来就来?想到这⾥,他硬着头⽪说:“草民现在还有⼀事求皇上。”乾隆点了点头,龙铁匠赶紧说出了⾃⼰的想法:“草民有个⼼愿,想开⼀家酒楼,请皇上……为草民御赐⼀块招牌,草民早在民间得知,有了皇上御赐的招牌,草民就不担⼼酒楼没⽣意了。”
乾隆忍不住抿嘴⼀笑,这⼈真够精明的,好在这要求不难满⾜,便挥毫写下“好酒家”三个⼤字,命⼈刻于⼀块⾦丝楠⽊上,并通体鎏⾦,赐给了龙铁匠。
龙铁匠如获⾄宝,乐呵呵地回到了江南⼩镇,⽤乾隆皇帝赏赐的黄⾦,开了⼀家酒楼。开张那天,龙铁匠迫不及待,把那块御赐的⾦字招牌⾼悬于酒楼⼤堂正中,逢⼈便得意地说:“瞧,当今圣上御赐的⾦字招牌,够响亮吧!”
“好酒家”酒楼就这样开张了,不过,龙铁匠不是做酒楼⽣意的料,他舍不得花⼤价钱请好厨师,⽽且,他平⽇⾥喜欢下厨,就⾃创了⼏道⾃认为堪称⼀绝的菜式,常常引以为傲,把这作为酒楼的招牌菜。
刚开始,酒楼⾥宾朋满座,慢慢地却变得门可罗雀了,叫龙铁匠好⽣纳闷⼉。有⼀天,来了⼏位顾客,叫了⼀桌⼦酒菜,每样却只夹了⼀两⼝便停下筷⼦,有⼈尝了⼀⼝,竟直接把菜吐了出来。
这个举动让龙铁匠很不⾼兴,他耐着性⼦,堆起笑来,问道:“⼏位客官,不知本店的菜是否合胃⼝?”有⼈毫不客⽓地摇摇头:“我们不是来喝酒吃菜的,⽽是来欣赏这块招牌的。”说罢,那⼈指了指⼤堂正中的⾦字招牌。
听这话的意思,就是酒楼的菜不怎么样了,龙铁匠好不恼⽕,说:“当今皇上都说了,我这⾥是‘好酒家’,难道你们的⼝味⽐皇上还讲究?”
那⼏个客⼈“扑哧”⼀笑,有⼈开⼝说道:“我说铁匠,皇上说‘好酒家’,可没说是菜做得好,你这⾥的菜不是⼀般的难以下咽。听说你的酒楼刚开张便挂上了这块⾦字招牌,你敢说皇上吃过你做的菜?欺君犯上可是要掉脑袋的!”
这么⼀说,龙铁匠不敢做声了,再细细⼀想,若不是这⼏位坦诚相告,⾃⼰还被蒙在⿎⾥。看来他的确不是⼲这⾏的料,再这么下去,不亏得脱裤⼦才怪,龙铁匠只好恋恋不舍地关了张。萝卜丸子汤的做法
俗话说坐吃⼭空,终于有⼀天,龙铁匠的⼝袋⾥开始闹饥荒了,这时,他猛地想到⾃⼰还有条后路呢,当年皇上赐的⾦牌,还秘藏在家⾥头。于是,龙铁匠取出⾦牌,千⾥迢迢来到京城,⼏番周折,好不容易才见到了皇上。
听了龙铁匠的诉说后,乾隆皇帝想了好半天,终于记起这位当年的救命恩⼈,他踱着步⼦,好久才吐出⼀句话来:“这样吧,你有何要求尽管提,但事不过三,这是最后⼀次机会了,你要想好。”
这下龙铁匠可犯难了,总不能⼀开⼝就要⾦要银吧。不过,龙铁匠⼼⾥也有个⼩九九,他把这个难题⼜推给了乾隆:“皇上,草民⿏⽬⼨光,毫⽆远见,请皇上为草民拿个主意,不求荣华富贵,只求三餐温饱。”
乾隆皱着眉头思索⽚刻后,说:“当年朕封你为⾦⼑将军,可惜你错失了建功⽴业的⼤好机会;后来朕⼜赐你⾦字招牌,但你厨艺不到家,⼜是⼀败涂地。这样吧,朕再赐你⼀件好东西,包管你今后⾐⾷⽆忧、细⽔长流……”
龙铁匠接过皇上御赐的物件⼉,美滋滋地打道回府了。路上,他解开黄绸⼦⼀看,嘴巴张得⽼⼤,原
来皇上赐给他的,是⼀个饭碗啊!龙铁匠捧着饭碗张⼝⼀咬,差点没把⽛齿给磕掉,这个饭碗,⾮⾦⾮银,就⼀铁疙瘩。捧着这个铁饭碗,龙铁匠失望透顶,⼼灰意冷。回到家后,他⾐⾷⽆着,只好⼜燃起了炉⽕,“叮叮当当”,打起铁来。
时间⼀长,龙铁匠⼜回了曾经惬意的⽇⼦,卖⼒地打铁,使劲地喝酒。
这天,他闲来⽆事,拿出皇上御赐的铁饭碗把玩。这个饭碗虽说是铁制的,但做⼯精细,光洁如⽟。摩挲⽚刻后,龙铁匠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皇上为何要赐给他⼀个铁饭碗了,皇上是要他好好⼲回本⾏啊,守着⾃⼰的⼿艺,⼀⽣不就⾐⾷⽆忧了?
著名历史故事3
明世宗即位四⼗⼏年,尽情享乐,但是他⼜担⼼⾃⼰⼀天天衰⽼下去,有朝⼀⽇死掉,快活⽇⼦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百计寻⼀种长⽣不⽼的药⽅。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的医⽣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qí)⼈。他的祖⽗、⽗亲都当过医⽣。⽗亲李⾔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受⽗亲的影响,常常跟⼩伙伴⼀起上⼭采集各种药草。⽇⼦⼀长,他能认得各种草⽊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做⼀个普通医⽣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闻⾃⼰是医⽣,却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亲督促下,在⼗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姓治病的好医⽣。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意跟他⽗亲学医。正好在这⼀年,他的家乡发⽣⼀场⼤⽔灾,⽔退以后,⼜流⾏疫病,⽣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俩都很同情穷⼈,穷⼈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医治,不计报酬。⽼百姓认为他们医术⾼明,治病热⼼,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写过⼀本《神农本草经》,以后⼀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医看病的⽅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明了。
李时珍的名⽓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到处宣传李医⽣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次,楚王的⼉⼦得了⼀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是楚王的命根⼦,楚王怎么不着急?有⼈告诉楚王,只有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看病⼈的脸⾊,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
调理肠胃的药⽅,叫⼈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吃药,病就全好
了。
楚王⼗分⾼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正碰上朝廷征求⼈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英语万能句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批骗⼈的⽅⼠,在宫⾥做道场,炼⾦丹,想凭这些办法使⾃⼰长⽣不⽼。李时珍是⼀个正直的医⽣,看不惯那种乌烟瘴⽓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胜地。他上⼭不是为了欣赏景⾊,⽽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的药⽤性质。有⼀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去,听说那⾥产⼀种榔梅,吃了能使⼈返⽼还童,⼈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样,要地⽅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只不过像⼀般梅⼦⼀样,有⽣津⽌渴的作⽤,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
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编写⼀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写成了的医药著作《本草纲⽬》。在这本书⾥,⼀共记录了⼀千⼋百九⼗⼆种药,收集了⼀万多个药⽅,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的贡献。
《本草纲⽬》出版以后,⼀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德⽂、英⽂、法⽂、俄⽂、拉丁⽂等许多种⽂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于那个迷信炼丹、⼀⼼想长⽣不⽼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不⽼,却因为误服了有毒的“⾦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朱载垕(⾳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著名历史故事4
明朝洪武年间,南京城有位养马的冯⽼头,⽼⼈育有⼀⼦,爱传闲话爱吹⽜,外号“冯⾆头”。
⼀天,冯⽼头感染了风寒,卧床不起,马厩⾥的⼏⼗匹好马都由冯⾆头照料。他拍着胸脯说:“爹,你放⼼,有我在,马饿不着!”冯⽼头没料到,⼉⼦只说不做的⽑病根本没改。开始,冯⾆头还给马匹按时喂草料,后来,他便溜到书馆听书去了。半个⽉下来,⼏⼗匹马都瘦得像⼩⽑驴。
这天,马厩⾥来了⼀位⿊脸⼤汉,要买马。他瞅着⼀匹⿊马,上下打量⼀番,摇了摇头,说:“马是好
马,但太瘦了,你是不是没照顾好?”
冯⾆头扯淡的⽑病⼜犯了:“我每天给它加五次料,跟照顾我⽼⼦⼀样,不是我不尽⼼,是马匹品种的问题,有的马怎么吃也是瘦。”
⼤汉⼜问:“那你这马跑得快不快?”
冯⾆头吹⽜道:“我养的马都是千⾥马,这马⼀眨眼能跑六丈。”这⽜吹得可不轻,“⼀眨眼”相当于⼀秒钟,六丈约是⼆⼗⽶,速度够快了。
⿊脸⼤汉说:“要是这马不能跑那么快呢?”
冯⾆头道:“绝对没问题,我的马就是死了,也⼀眨眼跑六丈。”
⿊脸⼤汉被逗乐了,他从怀中掏出⼗两银⼦,爽朗地说:“这马我订了,这⼗两银⼦是它的草料钱,要勤加⽟⽶和麦⼦。等到马养肥了,我再来取,那时另付五⼗两银⼦。”冯⾆头倒吸⼀⼝冷⽓:这年景,⼈都吃不上⽟⽶和麦⼦呢。移动硬盘不显示
这匹被⿊脸汉看中的⿊马,俗名“尖嘴驹”,脚⼒极好,跑起来不知疲倦,是不世出的千⾥马。好马嘴也挑,只吃好粮⾷和最新鲜的草,⼀般草料看不上。这年头南京遭受蝗灾,很多⼈家都吃不起粮⾷。冯
⾆头开始还给尖嘴驹喂⽟⽶麦⼦,后来他买来粮⾷,⼆⼀添作五,拿出⼀半⾃⼰吃了,⽤⼀些枯草料拌着给马吃。尖嘴驹吃不下,⼀连⼏个⽉,眼瞅着瘦下去了,后来⼜⽣了病,没⼏天就死了。
说来也巧,死马还没来得及收⼫,⿊脸⼤汉来了,瞅了眼瘦成骷髅的尖嘴驹,长叹⼀声:“你把马喂死了!”
冯⾆头急了:“马是我们家的,喂死了也不关你的事。”⿊脸⼤汉道:“我已经买下来了,钱我都拿来了,这是五⼗两。我说话算话,你也得说话算话,当时,你怎么说的?你说马死了也能⼀眨眼跑六丈远,现在还能吗?”
冯⾆头这个后悔啊,脑门上的汗出来了:“我是说过,不过……”
⿊脸⼤汉说:“⼤丈夫⼀⾔九⿍,说话要算数!”
冯⾆头急了,⾛到尖嘴驹⾯前,弯下腰来,两膀⼦⼀晃,⼀使劲,竟然把尖嘴驹抬到了肩膀上!虽然尖嘴驹饿得⽪包⾻
头,但再瘦也有三四百⽄。冯⾆头竟然能扛到⾝上,可见其有神⼒!
冯⾆头额上青筋凸出,⼀咬⽛,竟然在院中跑起来,虽然远达不到⼀眨眼六丈的速度,但已然把⿊脸⼤汉惊呆了。冯⾆头喘着粗⽓说:“我没说错吧,我的马死了也能⼀眨眼跑六丈。”
⿊脸⼤汉仰天⼤笑:“原来我以为尖嘴驹是千⾥马,其实最厉害的‘千⾥马’让我到了。”
其实,这⿊脸⼤汉是位叱咤疆场的将军,他看冯⾆头虽然喜欢吹⽜,但勇猛过⼈,实在是⼈中吕布,马中⾚兔,便把他招⼊军中。
10个历史故事简短
冯⾆头在⿊脸将军⼿下作战勇猛,⽴功⽆数,但就⼀点,这嘴巴太碎叨,惹了不少祸。
有⼀回,冯⾆头来了兴头,在军营⾥说了段评书。本来明天要打仗,⼠兵是要早休息的,但他讲得眉飞⾊舞,⼠兵们个个听得⼊神,结果第⼆天战⽃,⼤伙⼉困得不⾏,上战场没半点杀⽓,死的死,伤的伤。⿊脸将军⽓得不轻,把冯⾆头屁股打开了花,半⽉没敢动地⽅。
好了伤疤忘了疼,冯⾆头好了之后,还是我⾏我素,吹⽜扯淡说评书。⿊脸将军爱将惜才,“⾔多必失”的道理说了千百遍,可冯⾆头就是改不了。
半年后,冯⾆头因屡⽴战功,成为⿊脸将军的副将。能武能⽂的冯⾆头名声在外,不少⼤将都想招揽他这员猛将,但冯⾆头觉得⿊脸将军对他有恩,并不愿挪窝。
后来,⼀个王爷向皇帝说特别喜欢冯⾆头,要收为⼰⽤。⿊脸将军实在没办法,只能忍痛割爱。
到了王府的冯⾆头,脾⽓秉性⼀点没变,有时听到王爷谈论朝廷机密,也会添油加醋地说给外⼈听。⿊脸将军听闻,好不担⼼。
有⼀天,王爷接到情报,说有蒙古刺客要⼊宫⾏刺,王爷觉得这是个在皇帝⾯前邀功的好机会,便叫冯⾆头带⼈前去捉拿。
冯⾆头带了⼈马,想在半路截杀刺客。在⼀个⼭⼝,突然出现⼗⼏个⿊⾐⼈,他正要下令截杀,没想到,⼿下的⼈全都吓跑了,只剩冯⾆头⼀⼈单打独⽃,英雄难敌四⼿,他最后还是被⽣擒了。
⿊⾐⼈把他的眼睛蒙住,塞进⼀辆马车,东拐西拐,来到⼀个宅⼦。揭下眼罩,冯⾆头⼤吃⼀惊,⾃⼰⾯前有⼀⼝盛着⽔的巨⼤铁锅,直径有两丈,锅下烧着柴⽕。这时,⼏个⿊⾐⼈过来,把他的四肢紧紧绑在了⼀张⼤⽊床上,紧接着,⽊床被他们架进了铁锅中!
冯⾆头吓傻了,这是要蒸了⾃⼰啊!⼀个领头的⿊⾐⼈冷笑⼀声:“你要是能从锅这头移到那头,我就把你放出来。”
冯⾆头⾝⾼不⾜⼋尺,两脚离锅那头⾜有⼀丈远。这时,锅⾥的⽔越来越热,他急了,⼤骂道:“我⼿脚被绑住,动弹不得,怎么能漂到那头?屋⾥⼜没风。”
⿊⾐⼈说:“没风?你嘴⾥刮的不是风吗?你不是很能吹吗?你的嘴没堵住啊,你使劲吹锅⾥的⽔,你往北边吹,你就会往南⾯漂。”
冯⾆头有近⼆百⽄重,虽然⽔有浮⼒,但想⽤嘴吹动⾃⼰的⾝体谈何容易,⿎起腮帮⼦吹了半天,⽊
床却稳稳地纹丝不动,累得他脸都憋紫了。
蝼蚁尚且偷⽣,何况是⼈呢?为了活命,冯⾆头没命地吹,可使出九⽜⼆虎之⼒,⽊床也只移动了三四⼨。突然,他的眼前⼀⿊,累得失去了知觉。
再醒来,冯⾆头发现⾃⼰躺在⼀户⼈家。主⼈说有⼗⼏个⿊⾐⼈想杀他,报官后⿊⾐⼈逃⾛了。⼏天后,冯⾆头体⼒渐渐恢复,只是觉得⾆头⿇⽽⽆⼒,说话极为费劲。
⾃那以后,冯⾆头不再爱说话,有时他想说,⾆头也使不出⼒⽓。后来,他屡⽴战功,成为威震⼀⽅的⼤将军,别⼈都觉得他是个只做不说的“闷葫芦”。
再后来,疑⼼极重的洪武皇帝为了给⼉孙开路,⼤开杀戒,因⾔获罪的⼈都被杀头⾰职,⽽少⾔寡语的冯⾆头却因祸得福,躲过劫难。
⼏年后,冯⾆头成亲了,新娘正是⿊脸将军的⼥⼉。结婚那天,红蜡烛照得洞房格外明亮,新娘娇羞道:“官⼈,你把蜡烛吹了吧。”
冯⾆头凑到蜡烛前,使了半天⼒,还是觉得⾆头发⿇,连吹蜡烛的⼒⽓都没了,只能⽤⼿指掐灭灯芯。新娘笑道:“你不是很能吹⽜吗?”冯⾆头叹了⼝⽓说道:“不⾏了,吹不动了。男⼈做事,少说多做。”
后来,新娘跟冯⾆头说了⼀个秘密,那次“陷害”他的⿊⾐⼈,不是别⼈,就是爹爹派去的。原来,王爷在朝廷树敌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