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华⽂化历史久远,有⽂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地上演绎出了⼀幕幕激动⼈⼼的故事,出现⼀个个叱咤风云的⼈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历史⼈物故事10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中国历史⼈物故事
孔融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学家,字⽂举。鲁国(今⼭东曲⾩)⼈,家学渊源,是孔⼦的⼆⼗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之⾸,⽂才甚丰。孔融是当时⽐较正直的⼠族代表⼈物之⼀,他刚直耿介,⼀⽣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时候家⾥有五个哥哥,⼀个弟弟。
有⼀天,家⾥吃梨。⼀盘梨⼦放在⼤家⾯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的,只拿了⼀个最⼩的。爸爸看见了,⼼⾥很⾼兴:别看这孩⼦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的,只拿⼀个最⼩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应该拿个最⼩的;⼤的留给哥哥吃。”
⽗亲⼜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你还要⼩吗?”
孔融说:“我⽐弟弟⼤,我是哥哥,我应该把⼤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亲听了,哈哈⼤笑:“好孩⼦,好孩⼦,真是⼀个好孩⼦。”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家都很称赞他。
2.中国历史⼈物故事
范仲淹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分⾼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怀⼤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或者做⼀个医⽣,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有⼀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官,见海⽔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参加运⼟、夯⼟。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在家中,⼼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结果得罪了⼈,好⼏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中⽤⾃⼰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义宅,救济穷⼈,还办了⼀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弟上学,可他⾃⼰的
孩⼦连⼀件像样的⾐服都没有。有⼈不明⽩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篇叫《岳阳楼记》的⽂章,作了回答,表⽰⾃⼰要“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
这就是说,⼀个爱国爱民的⼈,要⽢⼼情愿⽐别⼈先吃苦,⽐别⼈后享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历史⼈物故事
郭⼦仪
郭⼦仪是历史有名的唐朝⼤将,为平定安史之乱⽴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765年,曾为唐朝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唆使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领对唐朝发动叛变。⼗⼏万⼤军⽓势汹汹⼤举向唐都长安进攻,⼀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长安危在旦⼣,朝野上下⼀⽚慌乱。
这时,郭⼦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数差距太⼤了。郭⼦仪下令坚守阵地,不准同敌军交锋。
营帐内,郭⼦仪与将领们商讨破敌的办法,就在⼀筹莫展的时候,打探情况的侦察兵报告了⼀个好消息,说仆固怀恩暴病⾝亡。吐蕃、回纥已经分开扎寨,闹得很不团结。郭⼦仪听后,⼼头⼀喜,机会来了,回纥与吐蕃内部⽭盾极深,他决定采⽤分化⽡解的⽅法。
郭⼦仪派⼿下的⼤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说郭⼦仪愿意和回纥王⼀道攻打吐蕃。回纥王听说郭⼦仪还活着,半信半
疑:“先前仆固怀恩说郭公已被_⼈害死了,你不是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你能让我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情况向郭⼦仪汇报了。郭⼦仪听后,对众将领说:“眼下敌我⼒量悬殊,难以⽤武⼒取胜。从前我和回纥有很深的交情,不如我去说服他们退兵。”
将⼠们担⼼他的安危,主张选500名精锐骑兵随⾝保护他。郭⼦仪坚决拒绝,“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会把事情弄糟。”
郭⼦仪就要动⾝,⼉⼦郭晞拦住⽗亲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亲是三军元帅,怎么可以把⾃⼰送⼊虎⼝呢?”
郭⼦仪说:“⽬前要是开战,不光咱们⽗⼦性命难保,⽽且整个国家也难免遭殃。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谈判。万⼀不成功,我也算捐躯报国了。”
郭晞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仪扬起马鞭,在⼉⼦⼿上猛击⼀鞭,喝道:“⾛开。”跃马出了军营,直奔回纥军营。
看到郭⼦仪,回纥⼈⼤惊,回纥王出来了,弯⼸搭箭站⽴在军营前。郭⼦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向回纥营中⾛去。回纥王也连忙放下⼸箭⾛出来迎接。
郭⼦仪握着回纥王的⼿说:“你们替唐朝⽴过⼤功,唐朝也对你们不薄,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呢?”
回纥王原本也不愿意和唐朝作对,听了郭⼦仪的⼀席话,答道:“我们是受了仆固怀恩的骗了,他说皇帝已死,郭令公你已被_⼈所害,因此,我们才跟着他进犯长安。”
“仆固怀恩是个叛贼,遭⼈唾骂,像他这样不知廉耻的⼈,能替你们做出什么好事呢?”郭⼦仪说。
回纥王有些胆怯了,说:“郭令公说得有道理,我们哪敢与唐军作对呢?”
郭⼦仪见事已成,喜上⼼头,但仍然不动声⾊,劝回纥王道:“吐蕃王不讲道义,趁唐朝有乱党,便抢占⼟地,掠夺财物。如果你们肯和唐军合作,⼀道打败吐蕃,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良机啊!”
回纥王既感激⼜羞愧:“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功赎罪。”
回纥王设下酒宴款待郭⼦仪,酒席上,两⼈举杯盟誓,⼀定精诚合作。
吐蕃王得到这个消息,连夜带着队伍逃跑。郭⼦仪派精兵同回纥兵⼀道追击,⼤败吐蕃军。
不久,回纥也撤兵西去。元宵灯的制作
就这样,郭⼦仪⽤他的智慧与胆略⽡解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长安之危也就顺利解除了。
4.中国历史⼈物故事
李世民
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明君。他⼼胸宽⼴,能够虚⼼接受⼤⾂的劝谏。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贞观年间,国家富裕了,边境也安宁了,天下太平,李世民对⾃⼰的功业有些陶醉,想效法古代圣君,去泰⼭封禅。封禅是⼀件⼤事,必定劳民伤财,⼤⾂魏征认为太宗好⼤喜功,便极⼒反对。李世民问魏征:“朕要你凭良⼼说,朕对天下功劳⼤不⼤?”
魏征点头回答道:“⼤!”
太宗有点得意地问:“那么,你为何反对朕去泰⼭?”
魏征说:“陛下治乱世,安天下,刚刚才开始,百姓还没得到⾜够的好处。天下是了,但还未曾令⼈满意,如今仓廪还空虚,丰收的粮⾷仅够消耗罢了。由于这些原因,现在还不是封禅的时候。”
太宗听完魏征的话,认为有道理,就取消了封禅泰⼭的计划。还有⼀次,李世民得到⼀只鹞鹰,⾮常喜欢,爱不释⼿。他正玩得⾼兴,远远地看见魏征来了,赶紧把鹰藏在了怀⾥。
魏征和他谈论国事,很长时间才告退。等他⾛后,李世民拿出鹞鹰,发现它已闷死了。这件趣事反映了李世民对贤⾂的尊重态度。
10个历史故事简短 后来,魏征去世,李世民悲痛地说:“⼀个⼈⽤铜做镜⼦,可以照见⾐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历史做镜⼦,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做镜⼦,可以发现⾃⼰做得对不对。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失去了⼀⾯镜⼦啊!”
5.中国历史⼈物故事
感谢信模板 张良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天,他散步⾛到⼀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位胡⼦全⽩了的⽼⼈。
⽼⼈⼀条腿搭在另⼀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眼,⽼⼈见张良瞧⾃⼰,忽然⼀抬脚,把鞋甩到桥下⾯去了。⽼⼈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很不⾼兴,可再⼀看,⽼⼈胡⼦、头发都⽩了,⼜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跟前。谁知那⽼⼈⼜把脚往前⼀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便蹲下来,替⽼⼈穿上了鞋。⽼⼈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摇⼤摆地⾛了。张良望着⽼⼈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要⾛,⽼⼈⼜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已经站在桥上了。⽼⼈⽣⽓地说:"你怎么让我⽼头⼦等你呀?这样可不⾏。要想学,再等五天吧!"⼜过了五天,张良⼀听鸡叫,就起⾝往桥上去,可⽼⼈⼜先到了。他只好认错。⽼⼈瞪了他⼀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会⼉,⽼⼈⼀步⼀步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兴地说:"年轻⼈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从怀中取出⼀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转过⾝,头也不回地快步⾛远了。从此,张良专⼼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位有名的军事家。
6.中国历史⼈物故事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东临沂)⼈,后迁会稽⼭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草、楷、⾏各体,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炉,摆脱了汉魏笔风,⾃成⼀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书”。在书法,他与其⼦王献之合称为“⼆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书”。王兼善⾪、草、楷、⾏各体,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炉,摆脱了汉魏笔风,⾃成⼀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常⽤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的时候苦练书法,⽇久,⽤于清洗⽑笔的池塘⽔都变成墨⾊。后⼈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代⼜⼀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悦诚服,因⽽他享有“书圣”美誉。
7.中国历史⼈物故事
美女大全
郑和
明朝时候,有个知名的航海家,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们历尽千⾟万苦,战胜过数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访问了三⼗多个国家,最远到过⾮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传播了我国古⽼的⽂化和⽣产技术,促进了中国和亚⾮各国⽂化、经济的交流,这些远航是世界航海的创举。这个航海家就是郑和。
郑和是云南昆阳⼈。⼩的时候,他的祖⽗和⽗亲曾经乘着⼤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每逢他们归来,⼩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的⼼灵⾥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也能驾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驾驶不了⼤船,他就经常做些⼩船玩。
⼩郑和来纸,叠了许多⼩船。他把⼩船放在⽔⾯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他⽬送着顺⽔飘荡的⼩船,⼼中有了远航的愿望。郑和暗暗下定决⼼:长⼤以后,⼀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和⽗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去。
大象的脚印图片 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只要⼀有空⼉,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法牢牢地记在⼼⾥。
这⼀天,郑和捡了⼀些碎⽊条和⼩⽊⽚,在屋后的空地上,⾃⼰悄悄地造起⼩⽊船来啦!
郑和⼀⼼⼀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多只⼩⽊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就甭提了!⼀天,他把⼩⽊船都运到湖边,⽤绳⼦⼀只⼀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系在⼤船后⾯。看着⾃⼰造的⼩⽊船排成了队,郑和⾼兴地⼜蹦⼜跳,嘴⾥喊着:“我的船下⽔啦!我的船下⽔啦!”
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都跑过来,⼀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个个都⾼兴得拍起⼿来。
郑和⼀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跟我去远航吗?”汉语拼音读音
孩⼦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
郑和让伙伴们上了⼤船,他⾃⼰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声说:“现在起航!”
孩⼦们⼀齐划起船来,三⼗多只⼩⽊船跟在⼤船后⾯,像⼀条长龙似的在⽔⾯上游动。郑和挺着⼩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
这⼀年,郑和才10岁。
8.中国历史⼈物故事
苏轼之房梁挂钱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块地,便⾃⼰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钱,他还实⾏计划开⽀: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份;每份中⼜平均分成30⼩份,每天只⽤⼀⼩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包,作为全天的⽣活开⽀。拿到⼀⼩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个⽵筒⾥,以备意外之需。
9.中国历史⼈物故事
蒲松龄
蒲松龄是清代的⽂学家,他⾃幼聪明好学,但长⼤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馁,⽽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荐,给当时德⾼望重的⼤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边教书,⼀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世,这使他悲恸欲绝,⽣活更加清苦。但⽣活的艰⾟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量,⾃作了⼀副对联来激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百⼆秦关终属楚”,下联
是“苦⼼⼈,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的夙愿,他全⾝⼼地投⼊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路旁的⼀棵⼤树下⾯,铺⼀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年,⽇复⼀⽇,他⼴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说集《聊斋志异》。这部着作通过说狐谈⿁的表现⽅式,对社会的⿊暗⾯进⾏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四种及其他杂著。
10.中国历史⼈物故事
唐伯虎潜⼼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知名的画家和⽂学家,⼩的时候在画画⽅⾯显⽰了超⼈的才华。唐伯虎拜师在⼤画家沈周门下,学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了⾃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下的窗户竟是⽼师沈周的⼀幅画,唐伯虎⾮常惭愧,从此潜⼼学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