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根源写景散文三层级解读
作者:***
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年第02期
        【摘 要】写景散文的释义层研究课文“说什么”,目标是理解课文,首先需要弄清楚描写对象——景物是什么与描写内容即景物的特征,然后解读作者对描写景物的情感;解码层研究课文“怎么说”,目标是揭示写景散文的建构奥妙,包括文体特性、篇章特性;评鉴层研究课文“
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在互文阅读中评价课文的独特性与高低优劣,并吸收内化,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迁移运用,丰富与深化情感体验,实现自我建构。释义层是基础阅读,要求能读懂课文;解码层是专业阅读,要求能读透课文;评鉴层是高阶阅读,要求能够读有所用。
        【关键词】写景散文;释义;解码;评鉴
        【作者简介】莫先武,文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写景散文,是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内容、抒发对景物的情感为内核的一种文体,它是散文重要的形态之一,也是教材重要的选文对象。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一个写景散文教学单元,除《古诗三首》外编排了《富饶的西沙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本文以该单元课文为主要对象,结合其他文本,尝试从释义层、解码层与评鉴层对写景散文进行三层级解读。
干锅茶树菇        一、释义
        写景散文释义层解读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次是景物——形象层解读,需要弄清楚写景散文的主体内容,这是课文直接呈现的显性内容,也是写景散文最浅层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情感——主题层解读,需要深入研究作者投射在所写景物中的情感,这往往是课文没有直接呈现的隐性内容。
        1.浅层释义:景物——形象解读
        写景散文的景物——形象层解读,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描写对象——景物是什么,二是描写内容——景物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1)描写对象:景物
        写景散文的阅读,首先需明确描写对象即景物。因此,写景散文的解读,首先要把握课文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写景散文描写对象——景物的梳理,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作为描写对象,景物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区域,作者为了将其描写得丰富饱满,往往采用分解描写的策略。从空间上分解,从“景”这一特定的空间领域,寻特定的一个个或一类类具体的“物”并对其进行描写,如《富饶的南沙岛》等。从不同感官的角度进行分解,
可以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描写其形状、颜、声音、气味等。从时间上分解,可以按特定的时间点,如按照春、夏、秋、冬或早、中、晚的顺序分别进行描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对景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可以描写其不同时间点的特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如《火烧云》。
        (2)描写内容:景物特征
        景与物是描寫对象,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构成了写景散文的骨架,对这些景与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则是写景散文的具体内容,也是写景散文的血肉。因此,在阅读写景散文时,寻到描写的景物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景物的形态特征即景物是怎样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有时直接点明其形态特征,这时学生只需要在文中直接圈划摘录即可。如《富饶的西沙岛》,第一段说西沙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第二段说海水“五光十”;第三段说海底岩石上的珊瑚“各种各样”,大龙虾“威武”;最后一段说西沙岛“美丽”“富饶”。又如《海滨小城》最后一段说海滨小城“又美丽又整洁”;《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段说小兴安岭“景诱人”又“美丽”,是一座“宝库”。但有时作者只会呈现景物的形态,而不会直接点明形态特征,这时就需要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进行归纳、提炼。如《火烧云》
的描写对象是火烧云,对于火烧云的多样化特征,有的已经直接点明,但有的则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火烧云的第一特征是特别红,可称之为“火红”,其名称“火烧云”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晚霞之红,第一段与第二段都是描写火红的特征,文中虽一直描写其红,但没有直接明说,需要我们进行归纳;第三段描写火烧云颜的“变化极多”,且在开头第一句已直接点明;第四至第六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时只是呈现了其各种不同的形状,但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特征,这时就需要归纳提炼:“一会儿”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描写“马”时先说“一会儿”来了一匹马,“过了两三秒钟”马大起来、腿伸开、脖子长了、尾巴不见了,“正在”马尾巴时马已经模糊了,“一会儿”“忽然”“接着”以及“过了两三秒钟”等词说明时间极短,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很多、很快,因此其特征可以归纳为“瞬息万变”。
        (3)言象转化:景物形象的还原与创造
        写景散文浅层释义解读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想象力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成景物的具体形象。植物传播的方法
        写景散文的创作过程,是作家将具象的自然景物转化成抽象语言符号的过程。郑板桥
曾经形象地描述过画家的创作过程:早晨起来去看竹子,看到烟光日影与露气,都在疏朗的竹子与茂密的树叶之间浮动,这就是“眼前之竹”,是自然的世界;受自然的触动,画家有了画下来的创作冲动,在脑海中形成竹子的形象,这就是“胸中之竹”,是主体将自然进行情感化后形成的意象,源于自然物的“眼前之竹”已经不再是它本身了;于是赶紧回来,研磨展纸,提笔作画,形成了画作,这就是“笔下之竹”,即绘画作品。“笔下之竹”来自于“眼前之竹”,但又不是它本身了,而是竹子意象的线条与笔墨的艺术表现,是将竹子意象符号化的抽象过程。绘画创作与写景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都受到自然之物的感发,在头脑中形成物的意象,并将其物化后表达出来。当然,两者由于物化时所用艺术符号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的符号是线条、彩、块,最终形成的艺术品是画作,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还是空间视觉艺术的景物形象;写景散文的符号是语言,最终形成的是文学作品,给读者呈现的不是具体的景物形象,而是抽象的语言符号。
        明白写景散文的创作过程,也就能够理解这一文体形象层解读的最终目标:根据文本中描绘景物形象的抽象语言符号,运用想象力将其还原成作者具象的“笔下之竹”。简单地说,写景散文的创作过程是象言转化的抽象化过程,即将具体感性的意象转化成抽象的语言符号;其解读则相反,是言象转化的具体形象化过程,也就是运用想象力将文本中静态的
、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成具象的感性形象。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段,读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要根据这些语言文字的指引,在脑海中想象还原出春天来了,树木长出新枝与嫩叶的场景;又如读到“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时,要将这些文字还原成这样的形象:积雪融化了,流入溪谷,汇成溪流,水面上涨,往前流淌,发出清脆的声音;读到“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时,要在脑海中还原出小鹿散步、喝水、侧身看溪水的画面。
        2.深层释义:情感——主题解读
        写景散文的景物——形象层解读,是研究文本直接呈现的内容,即研究文本直接说了什么;写景散文的解读,还需要从景物(形象层)进入情感(主题层),研究作者或文本究竟想说什么,即研读文本描写的景物形象背后作者隐藏的情感或感悟。
        为什么需要情感主题解读?写景散文需要情感主题解读源自于文学的特性。文学是形象表达,也是隐性表达,作者不会直接呈现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或情感,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或事件的叙述来指示或暗示。所以刘勰说,文学创作其实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1],即作者创作时是将情感转化为语言文字,而读者的阅读与解读则需要通过语言文字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散文是个性化的抒情艺术,在景物形象特性的描写中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或感悟,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所呈现的景物形象背后所隐藏的情感意蕴。比如,《富饶的西沙岛》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150,《海滨小城》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2]154,《美丽的小兴安岭》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2]158。这些其实都是对课文隐藏的情感主题解读。写景散文的人文教育,也正是通过课文隐藏的对自然山水与祖国江山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发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与情怀。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的单元导读说:“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2]142
        作者对于所写景物的情感有哪些?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共性情感,即作者对所写景物产生的与大众所共有的情感;二是作者的个性情感,即作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个性化情感;三是独特感悟,即作者通过景物感悟到的世态人情或人生哲理等。香港的大学排名
季羡林散文        (1)共性情感。写景散文的共性情感主要有四:赞美、热爱、向往与留恋,这些情感都源于景物之美,其生成肌理如图1所示。写景散文所描写的景物,当然是自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的景物勾起了人们欣赏的欲望并进而转化为行动,而作家欣赏美景之后还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将目之所及和心之所想转化为语言符号,形成写景散文。作者描绘景物之美,其实也是夸赞景物之美,写景散文中所呈现的景物之美与作者的赞美之情,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正面直接呈现的是景物之美,反面隐藏的是作者的赞美之美。当然,阅读时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读到景物之美时能将作者的赞美之情进行内在的转化与关联,是赞美之情产生的根源,也是写景散文赞美之情的生产机制与解读路径。同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景物,作者也很热爱,所以才会在欣赏之后将这种热爱转化为文字作品。所以,写景散文中对景物之美的描写,既是作者的赞美之辞,也是作者热爱之情的凝结与体现,“赞美”因“热爱”,“热爱”而生“赞美”。写景散文的另一常见情感是喜悦或愉悦。美能够令人愉悦,从而产生喜悦之感;丑令人厌恶,从而产生痛苦之情。因此,作者欣赏与描绘景物之美时,心情是愉悦的。景物之美吸引作者,让其“赞美”“热爱”,并在欣赏中获得愉悦之情,这就是这三种情感产生的心理根源。这三种情感也是写景散文最基本的共性情感。此外,写景散文的共性情感还有向往与留恋或遗憾,其产生的心理根源是:美好的景
物令人喜爱,未去之前定然心念之,这是向往之情;如果不能前去欣赏,就会留下遗憾之情;欣赏结束时,不想离开但又不得不离开,必然因不舍而生留恋之情。比如萧红的写景散文《火烧云》,火烧云这一特殊的景,其颜以及形状变幻所产生的美感,自然而然吸引了作者的目光,从而让作者赞美、热爱它;作者欣赏火烧云这一奇妙的美景时,心情显然是愉悦的;火烧云稍纵即逝,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并不能时刻与天地共生、与作者同享,于是作者便生发出遗憾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不舍,从而生发留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