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作品⼤全
季羡林作品⼤全
  季羡林是我国当代⽂学⼤家,在⽂学上的成就⾮常⾼。
  季羡林的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集》《清塘荷韵》《听⾬》《清华梦忆》《九⼗述怀》《母与⼦》《三个⼩⼥孩》《⼀双长满⽼茧的⼿》《夜来⾹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
曾经最爱的那个人
  《留德⼗年·迈耶(Meyer)⼀家》《垂钓》《⽉是故乡明》《林腊梅》《病榻杂记》《天竺⼼影》《朗润集》:《〈⼤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事》《中世印度语⾔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好看的经典小说
  《原始佛教的语⾔问题》《〈福⼒太⼦因缘经〉的吐⽕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法)、
  《印度古代语⾔论集》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说集》等。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影》《朗润集》《季羡林散⽂集》《⽜棚杂忆》
  季羡林,⼭东省聊城市临清⼈,字希逋,⼜字齐奘。国际著名东⽅学⼤师、语⾔学家、⽂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学名誉校长、北京⼤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学唯⼀的终⾝教授。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集》,共24卷。
  季羡林的故事
季羡林散文  恩师朋友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中开始学德⽂,并对外国⽂学产⽣兴趣,1929年,⼊⼭东省⽴济南⾼中,其国⽂⽼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师之赐,季羡林毕⽣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编译馆去看望⽼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臧克家第⼀次见到季羡林。1949年春,臧克家从⾹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相见。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持季羡林⼊党。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1980年再次会⾯,已满头⽩雪。于是臧克家顿⽣感慨,随即赋诗⼀⾸,赠给季羡林:年年各⾃奔长途,把⼿欣逢惊与呼!朴素⾐裳常在眼,遍寻⿊发⼀根⽆。
  苦涩童年
文强 重庆
  季羡林,字希逋,曾⽤名齐奘,1911年8⽉6⽇⽣于⼭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个⼩村庄——官庄。
  该县在⼭东西部⼏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乎是最穷。季羡林出⽣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年吃⽩⾯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粱⾯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扫起来,在锅⾥煮⽔,腌咸菜。⼀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在6岁那⼀年,他离开⽗母,离开故乡,叔⽗把他接到济南上私
主题班会活动塾。季羡林当时并不⽤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当时英⽂对他来说,是⼀种⾮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样,居然能发出⾳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
  季羡林在⼗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念书。对课堂和⽼师的重视远远⽐不上他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等前⼏名,在班上总还是⾼才⽣。
  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五岁,考⼊⼭东⼤学附设⾼中,后转⼊⼭东济南⾼级中学。中学⽼师胡也频最让他难忘,季羡林从他那⾥没有学到什么国⽂知识,只学到了⼀件事,就是要⾰命,⽆产阶级⾰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讲⽆产阶级⽂学。
  负笈清华
自我介绍500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的⼈,唯⼀的⽬的和希望就是能抢到⼀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能⽣产“铁饭碗”:⼀个是邮政局,⼀个是铁路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都掌握在帝国主义分⼦⼿中。在半殖民地社会⾥,只要⼀碗在⼿,好好⼲活,不违“洋”命,则会有饭吃。
  这样的情势下,季羡林的家庭希望他在⾼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只“铁饭碗”。⾼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可惜没有考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才报考了⼤学。在出国⽅⾯,季羡林以为清华条件优于北⼤,所以舍后者⽽取前者。
  清华四年,季羡林认为有两门课对他影响最⼤:⼀门是旁听⽽⼜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的“佛经翻译⽂学”,另⼀门是中⽂系朱光潜先⽣的“⽂艺⼼理学”,是⼀门选修课。陈、朱⼆师的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受⽤不尽。1934年,毕业于清华⼤学西洋⽂学系,专修德⽂。
  清华⼤学毕业后,⼭东济南⾼级中学校长宋还吾托⼈游说季羡林回母校任国⽂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季羡林已⽆路可⾛,于是于1934年秋天到了济南⾼中。
  留德⼗年
  当⼀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远⾮季羡林的梦想,他急切希望店铺,于1935年夏⼊德国哥廷根⼤学读书。
  季羡林认为,在他⼀⽣六⼗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德国⼗年是⾄关重要的⼗年,他的学术研究发轫不是在清华⼤学,⽽是在德国哥廷根⼤学。
  在哥廷根的⼗年,对于⼀介穷书⽣的季羡林来说,他所拥有的就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正好给了他空前绝后读书的机会。这个时期,他⼤致阅读两⼤种类,⼀类是有关梵⽂、巴利⽂和吐⽕罗⽂等书籍,另⼀类是中⽂书籍。这⼀时期,除了星期⽇和假⽇外,季羡林都要阅读,对当时世界上梵⽂、巴利⽂和佛教研究的情况,⼼中有了⼤致的轮廓。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学位,并留校进⾏研究⼯作。
  1945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到了瑞⼠,等候机会回国。
  谦和待⼈
  有⼀个秋天,北⼤新学期开始了,⼀个外地来的学⼦背着⼤包⼩包⾛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
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位⽼⼈⾛来,年轻学⼦就拜托⽼⼈替⾃⼰看⼀下包,⽽⾃⼰则轻装去办理⼿
续。⽼⼈爽快地答应了。近⼀个⼩时过去,学⼦归来,⽼⼈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两⼈分别!⼏⽇后是北⼤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看⾏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