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
孙云晓: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会孩子爱(2011-06-03 07:16:53) 转载 标签:
孙云晓媒体报道
文化
教育
分类: 我的访谈及消息
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学钢琴、解奥数?还是鼓励孩子参加选秀博一夜成名?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看来,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
一个孩子的悲剧,其实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悲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解放周末:近来,药家鑫杀人、留日学生刺母等极端恶性事件屡现报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再度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孙云晓:确实,这些恶性事件令人忧心忡忡。而且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个孩子的悲剧,其实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悲剧。
解放周末:有人说,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剧痛。这就引发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孙云晓:在我看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公共教育,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学校教育由国家培养的教师执行,有统一的教材,体现国家的意志与方针;而家庭教育是由父母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是千差万别的。当然,国家对家庭教育也有指导,但都是比较宏观的、软性的倡导,比如2010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不过很多父母可能未必知道。
解放周末:家庭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孙云晓:学校教育侧重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生活教育、人
格教育,浓缩成一个字,就是“爱”。
解放周末:家庭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孙云晓:对,就是那么简单。一个家庭本就由爱而生,孩子本来就是父母爱的结晶。人类社会要生存下去,就需要爱的传承。爱是教育的最大秘密。生态环境破坏
解放周末:如何理解这个“爱”?
孙云晓:有两个层次: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人最难忘的记忆往往不是父母教给的道理,而是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这是一种亲密的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最容易为孩子理解的感情。你看婴儿吃奶时脸上的那种满足、露出的那种微笑,此刻在他(她)眼里无论怎样的母亲都是最美的。其次,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爱,由爱自己、爱他人,推及到爱社会,不能把自爱变成自私。
解放周末:但爱是容易失控的。
树的照片孙云晓:所以家庭教育是有风险的。每一种动物都会疼爱自己的后代,人类也不例外。然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若停留在动物对后代的疼爱,那就极易失去节制,陷入爱的误区。
爱的最大误区,就在于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解放周末:现在很多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孙云晓:爱的最大误区,就在于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
卢梭有一个观点,要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我赞同这个观点。假如你让孩子过得像个君王,那就不正常了。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比如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常常会说“这个我来”,这就说明他(她)有独立的需要。如果你不能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还是一味地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权利。这样的爱,只能爱出一个废物,因为孩子丧失了独立的能力。
解放周末: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
运动员致辞孙云晓:对。我一直认为,一个家庭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该对孩子过度满足。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节制能力,要敢于向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这一点在儿童2-4岁阶段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他(她)开始
在头脑中建立规则意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有一些不好的举动,比如打人、骂人、睡觉前非得要吃糖等,任凭孩子怎么哭闹,做父母的都要果断拒绝。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原来这么做是不可以的。
解放周末:很多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孙云晓:他们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是幸福的。其实不然。一个被过度满足的孩子,不一定是快乐的孩子,因为快乐来得太容易了,他(她)觉得理所应当。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延迟满足”,就是说训练孩子为了更重要的目标,可以暂时放弃眼前的诱惑。澳大利亚有一位心理学博士在北京的一次心理学大会上讲了他所做的一个“糖果实验”,我听后深受震撼。他从澳大利亚和中国抽取了一些4、5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面前都放两份糖果,一份多,一份少。然后给孩子们两个选择:可以马上吃掉少份的糖果,也可以等待15分钟后再吃多的那份糖果。小孩嘛,谁都想吃多的,但条件是你必须等待。结果,70%的中国孩子等不到15分钟就提前吃起了糖果;而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能等到15分钟以后,从而吃到了更多的糖果。
解放周末: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
孙云晓:这很值得我们中国父母注意,它或许能反映当今中国孩子特别是备受溺爱的独生子女的潜在危机。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那些能够经得起诱惑的孩子,往往比无法自制的孩子更有忍耐力、更加独立、更有作为。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是难以抵御诱惑、克制欲望的,而现实生活是充满诱惑与欲望的。
解放周末:小时候不能抗拒糖果的诱惑,长大了就可能无法抵御其他诱惑。
孙云晓:对。这样的小孩踏入社会后可能会不知所措。
承担英文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智力的偏瘫
解放周末:但是,现在的父母似乎更关心对孩子应试能力、才艺技能的训练。
孙云晓:我们的研究发现,80%以上的中小学生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而把道德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用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只会变成没有情感的分数机器。
解放周末:比如药家鑫就是一个极端的个例。
孙云晓:确实,他的家庭教育从表面看挺成功,孩子考上了大学,也比较有礼貌。但却缺失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而这是一个人最关键的素质。这种缺陷平常看不出来,在关键时刻就会暴露无遗。开车撞了人,具有正常人格的孩子最本能、也最明智的反应就是马上把被撞者送去医院抢救,但药家鑫首先想到的却是“农村人难缠”。他不知道尊重、爱护别人,甚至认为可以为了保全自己去伤害别人。所以我说,这是个“丢了魂的孩子”。
解放周末:或许父母也有苦衷:如今社会的竞争现实而残酷,孩子不得不面对入园难、入校难、就业难等现实困扰。作为父母,总希望孩子多学一点,多会一点,比别人强一点。
孙云晓:在如今这样的激烈竞争下,我也很能理解父母的期望和无奈。但是,提升竞争力不能违背孩子成长的规律。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又怎能不关心孩子的心理、人格发展是否完善呢?
现在,小学教育中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把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我碰到过很多父母跟我说,自己家的孩子智力超常,是“神童”。即使孩子智力并不超常,他们也按照超常的方式送孩子去训练,深信“神童是可以培养的”。
鹿车解放周末:真的可以后天培养吗?
孙云晓:有研究表明,天才儿童的.比例一般是1%-3%,这就是说,神童是后天无法培训出来的。孩子在学前阶段,其认知水平决定了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和运动。过早让孩子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全没有必要。一方面孩子学得特别吃力;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其实等到一定的年龄,这些东西孩子很容易就能够学会。如果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我们的调查就发现,在厌学的孩子当中,学前儿童占30%以上。所以,知识教育的提前介入,可能造成智力的偏瘫。
解放周末:急功近利的父母,往往成为童年恐慌的制造者。
孙云晓:这源自一种错误的逻辑。这种逻辑认为,孩子的童年快乐了,成年后的生活一定不会幸福;因此,为了今后的幸福,只好让小孩子童年受点苦。
解放周末: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孙云晓:很多父母都认同这样的逻辑。事实上,这句俗语需要正确解读。人生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一个幸福的人,童年一定是充满爱的。而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那些问题成人大多可以追根溯源,到童年时受到的身心
扭曲。大量事实表明,学业的成功不能决定人生的幸福;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才是一个人幸福的决定因素。
解放周末:当前,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乐此不疲地让孩子参加各种选秀,希望孩子能早日成名。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孙云晓:“失控”、“小周立波”、“五道杠”、“忐忑童”……这样的孩子值得推崇吗?为了获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孩子们抛媚眼、装性感、张口就是成人化的语言,离孩子应有的童真越来越远。我认为这些孩子的父母难逃其咎,他们在聚光灯的诱惑下被“出名要趁早”的心态裹挟,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实际上扰乱了孩子自然的成长环境,打破了孩子童年的平静。而有些媒体也热衷于搞这种选秀活动,频频把孩子当猴耍,丧失了媒体应有的良知。
爱的教育不能简单化、形式化
解放周末: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里,一些学校组织孩子们给父母下跪、洗脚,引发了不同的声音。您对此怎么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