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
    佚名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是渚。乐彼之园,爰存有一棵檀,其下佩?。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照译文】
绿眼影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嘹亮上云天。微微渚滩游鱼沉,有时逃出渊潭嬉。在那园中真欢乐,檀树头顶枝叶墨,下面楮一棵狼又粗。他方山上存有尽如人意石,可以用以金玉玉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注释】
    ⑴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渊:深水,潭。
    ⑶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⑷爰(yuán):于是。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⑸?(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道“?”实乃枯落的枝叶。
    ⑹“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⑺?(gǔ):树木名,即为楮一棵,其树皮可以并作造纸原料。
    ⑻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观点。他分析第一章说道:“砌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容?(颇
心中的日月为)也;鱼潜在渊,而或是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存有一棵檀,而其下佩?,言快乐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归纳为四种思想:即为荣、理、快乐、不责。并指出从这四者衍生过来,可以做为“天下之理”——即为普遍真理。他的观点看上去很实事求是,都就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具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表述中看看得更加确切。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注册表是什么    再谈论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表述。程先生在《诗经评注》中说道:“诗中以鹤比归隐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归隐或仕官。”“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
比贤人。”“?,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启程,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勾,虽语带牵强附会,好像也合为一说道。
西安交通大学分数线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
    诗中从感官写下至视觉,写下至心中所感所思,一条意脉铺陈全篇,结构十分完备,从而构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著了诗意,念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读者便可以受诗的艺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故意谋浅,强作解人,未免存有高深莫测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