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分析摘要:《红楼梦》以传统写法的打破,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对人物性格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揭示,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立体的特殊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物性格的无穷魅力,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
关键词:典型异端人物多余人意淫比较文学
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集大成的作品,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最璀灿的明珠。在思想内容方面,丰厚的社会内涵和强大的历史力量使它成为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积淀了四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比如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写真实,作者在第一回中公开声明: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是《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如鲁迅所说:总之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在这一创作手法下塑造的典型形象身上,《红楼梦》既克服了类型化的贫血症,又不使典型变异,将人物的各种性格层面作了全方位的展示,写出了人物所处环境和未来的冲突,碰撞、相应、相协和相逆,从而构建起中国小说史上的最完美的人物画廊〔1〕。
二
鲁迅历来认为,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是真实,不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而《红楼梦》则正因为写实,转成新鲜。作者始终以严格的唯物主义态度去正视客观存在的一切社会矛盾,穷追不舍地去捕捉它、擘肌分理地去剖析它、一丝不苟地去表现它。传统写法的打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2〕,即突破清官与赃官斗争的模式;写一丘之貉;突破一见钟情、郎才女貌,写知己之爱;写大团圆;写惊心动魄的悲剧;突破单一化,类型化;塑造真的人物正邪两赋之人。……曹雪芹把清代社会的本质用五彩缤纷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在人物描写手法上,采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使人物性格塑造深刻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贾府四妹,她们的出身是相同的,都是封建贵族小,但她们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格的不同,决定了命运发
展和归宿的不同。元春的雍容华贵,她是贵族家庭献给皇室的祭祀的羔羊,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迎春是逆来顺受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果;探春是敢作敢为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惜春是孤僻冷静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收昔年妆。薛蟠与薛宝钗,探春与贾环,不仅出身相同,且是同母所生,但也出现了不同的个性。
袭人与晴雯,同为宝玉的丫环,但晴雯的勇,晴雯的纯正刚直,任性任情,不出卖自己也不倔从别人,成为《红楼梦》中一个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反奴性的典型,晴雯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反抗,惨痛的牺牲,始终表现出她为自身地位的平等和人格的尊严的不可损害的本质——骨气,
个性名缺少媚骨的一个站着的人,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正是对她一生的总结。从晴雯身上,可以看出作者超越浊世,晴雯的命运的同情惋惜化为美的永生的愉悦。至情、至真是这个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正如脂砚斋语:晴雯者情文也,正不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也。而袭人的俊,袭人的一千个小心,一万分涵养,事事求其妥协,人人求其和好成为委屈求全以媚主求荣的奴才代表,枉如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作者在袭人身上也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否定了奴性的温柔。晴雯与袭人迥然对立的性格,正体现了巴尔扎克这句话:如果人物写得一模一样,这是对作者的判决。
再比如,宝钗与袭人,黛玉与晴雯,她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涵养是截然不同的,但她们的思想观点又有一致地方,人们可以从袭人身上更认识宝钗,从晴雯身上更理解黛玉。可以说,她们已成为两种立场两种性格的代表。这种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古典小说中经常出现而被曹雪芹运用到极致之处的。八字属性
在人物性格刻画方法上,作者还采用多层次、多镜头的描写方法。正如戚序本在《序言》中说:一喉二歌,一手二牍手法。多层次多镜头的一笔多用,从广度深度方面进行人物刻画。以贾雨村为例,作者采用层层深入,从各个方面解剖这个典型形象。第一层,作者虽然把贾雨村描写成一个反面官吏的形象,进行批判揭露和鞭挞,但没有丑化、脸谱化,没有把他写成鼠目寸光,面目可憎的人,而是相貌英俊,谈吐不俗的人。第二层,接着写他入官场的时候,暴露他贪婪狡诈的本质,这便是虚烟寻事;如乱叛葫芦案。他包庇薛蟠、草菅人命,又采取哄诈手段,将石呆子一家弄得家破人亡,而满足
了贾赫对古扇的贪求,连平儿都骂他饿不死的野。
兔和什么相冲第三层,进一步揭发他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丑恶本质,如他的官职是靠贾府推荐的,当贾府出事时,他又狠银踢了一脚,这才促使贾府的被抄家而加速灭亡。第四层,贾雨村这个反面官吏在当时社会青云直上,当了大司马,还在军机处行走,这一切都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所以这一人物的描写,在《红楼梦》中是个很突出的典型。
三
中国计量学院怎么样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那就是打破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传统写法。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有的人物描写采用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一不恶的手法进行描写。因此,有的典型缺乏真实性,立体感。象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就很不真实。鲁迅曾批评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圣,欲状诸葛之多适中而‘近妖’。但鲁迅对《红楼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算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全是好,坏人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到还是在其次的事〔3〕。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红楼梦》共写了有名字的577个人物,鲜明而有典型的人物有四十多个,神情各异,仪态万千,关系复杂,变化万端,如一曲宏大的交响乐。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宏观的角度而言,《红楼梦》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红楼梦》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心理、历史、文化。把中原(北方)的理性精神(儒家)、写实精神、中和之美与南方楚文化所追求(屈原追求人格美,庄子追求遗世独
立,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东西综合起来了,且融合在一起。曹雪芹通过人物形象的完整体(具有完整体系的红楼梦社会,有内在联系)钱学森说: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个——一组——一——系统(体系)
形象:(三个) 女儿、爷儿、其他(社会各阶层)
中心人物:(宝玉)
警幻仙姑:虚构人物
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线索人物
宋林(1)女儿:以大观园的少女为主的女儿国,也在浊世中,相对洁净,理想的境地。大观园和浊世的关系是内切的关系,在浊世的包围中,相对洁净,独立的女儿国。大观园与大虚幻景都是理想的境界,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前者是后者在尘世的投影。作者多次把女儿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描写。混浊世界,天真浪漫的特征。
A、重人情:情被歌颂,是启发人觉醒的一种动力。生为情人,死为情鬼,来自情天,去自情地。黛玉为多情女、痴女儿,多情重愈斟,情烈死金钏,尤三痴情归地府;芳龄斩情归水月等等都是情。小到碎事,大到生死,都离不开情。女儿们与宝玉之间都是情的关系。同情与朱程礼学的理对抗,反映了人性的觉醒。
B、多才,女儿们的行止见识都超过爷儿们。宝玉说:山川日月精秀只钟于女儿。宝玉性情聪明,到女儿中没有夺过魁,宝钗的博学,湘云才思敏捷,晴雯机敏灵巧,还有香菱、王熙凤等。
C、薄命,晴雯的命比纸薄,黛玉的苦难、悲愁、漂零。凋零是女儿共同的归宿,说明当时的时代是个芳碎的时代。
(2)爷们:以男性的贵族为中心
A、重理:顽固维护宗法统治及伦理道德。特权的腐蚀,天生的特权,不想上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嫡庶之间产生的矛
盾,只有嫡族才能继承特权,贾环是嫡庶制度下的畸形儿,阴险、凶恶。再如贾政、贾赦、贾连的淫滥卑污,薛蟠的粗鄙横蛮,贾芸的钻苦营机变都生态欲活,如在眼前。
B、无能:寄生虫的生活,享受特权决定了他们是愚蠢无能。贾政只信赵姨娘(味在酸碱之外俞平伯)贾蓉连表面的尊严都不要,家学与家政就乱七八糟。
C、是女儿悲剧的制造者:时时刻刻监视女儿们的行动。为了他们的利益,把元春、迎春送向死亡。家庭腐朽,只能以女儿们为牺牲品。惜春的牺牲,是绝望的,彻底划清界限,变态的心理,冷的心。妙玉为高级摆设品。而黛玉代表了女儿们中生命最高的价值。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遇为自己为天下女子而哭,为自己写的挽歌。
苦开头的成语以上两组为对比对立关系。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最主要最成功的是对宝玉这一形象的塑造,宝玉是作者理想的典型,同时也是作者心灵人格的外化。但作者对这个人作的描写则显出性格复杂的多方面。宝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的中心人物,脂砚斋认为在《红楼梦》中的形象体系中写得最成功的可算古之未之有一人者是宝玉。他接近女儿,诸艳之冠,多情种子,女儿们都要与他挂号(有情感的联系)。他是女儿们一生不幸的观照。从宝玉这一人形象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多侧面性可看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艺术手法。
(1)宝玉是否为叛逆者,现在还是讨论的一个焦点。宝玉不符合阶级的要求,宝玉的时代,虽然是大动荡的前夜,但还没有形成决战的条件,时代也还没有为他提供叛逆的客观条件,家庭条件也束缚了他。叛逆者破坏的是有形的社会秩序(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如《李自成》中的李信,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公开地进行有组织的革命活动。而宝玉只是在无形的意识形态上与统治阶级格格不入。说他是叛逆者,不如说他是思想上异端的人物,他思想上有反封建的意识,但也保留了一些保守的政治思想,他把皇帝称为君父。但这些没有渗透到他情感的深处。这存在于他的政治思想与情感的矛盾,如对君权神授,宝玉虽不反对,但不会去效命。君主要圣要仁,天子授命于他,君主圣明,不必用死谏之臣。宝玉反对死谏也反对死战,死谏死战,皆非正死,否定了愚忠之臣,这也是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警告。宝玉认为坐享生平就行了,不想去补那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