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2 、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学、一曰社会学。谭嗣同于 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章太炎于 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学肄言》)为“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也,故曰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该理
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本世纪 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cpu风扇加油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互动、符号的互动。
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
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1、 社会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 社会唯实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齐美尔和法国的迪尔凯姆等。这一派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社会。
3、社会唯名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达尔德和德国的韦伯等。这一派社会学家注重个人行为的研究。
4、 社会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在社会关系的结构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家庭、教育等等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次生关系。全部社会关系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
5、 生产关系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6、,礼俗社会又称"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传统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习俗和传统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后者指现代社会。阖家幸福什么意思
7、 法理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8、转型社会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社会的特征。中国目前的社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9、社会整合又称"社会一体化",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社会的各
个部分、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对人的行为起制约、控制作用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制度及其它社会规范)的存在是社会整合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社会整合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明确提出来的,主要的社会整合形式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等。
个性名10、生态环境指直接影响一定社会人们生活的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特定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
11、人口指生活在一定时空内,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由一定社会关系组合起来的人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构成的中心要素,具有社会性和具体性的基本特征。人口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和人口变动等。
12、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指 一个社会(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体质、智能与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综合因素。它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13、文化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它是指语言、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道德、风俗等一切无形的或抽象的精神产品,我们通常称之为非物质文化。
14、物质文化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改造物质世界的一切产品或者说它是 类作用的第二自然物。物质文化一般来说是有形的、具体的,它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15、制度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组织、制度和构成组织与制度的相关理论等。制度文化既有精神的因素,也有物质的因素〔组织与制度的构成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因此,它构成整体文化的心物结合层。
16、精神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它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指语言、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道德、风俗等一切无形的或抽象的精神产品,我们通常称之为非物质文化。
17、理念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或"深层文化",指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一般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等,是文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
18、文化特质又称文化元素,指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文化特质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文化特质既可以是物质文化,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
19、文化集丛又称"文化丛"或"文化结?quot;,指功能上相互联系而整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暧昧的网名
20、文化模式指由各种文化特质和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它有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种类型:前者指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各自不同的文化,后者指各种文化模式在基本结构或构成要素上共同的因素。
21、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指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代表并支配着一个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引导着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主体方向。
22、亚文化又称"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指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人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体所特有的文化。
23、反文化指对现存主文化抵触或发生对抗的文化,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24、价值观指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表现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它支配并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有为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所
接受的普遍价值观,也有为社会一部分人或某一体所接受的特定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25、社会规范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它规定人们行为的方向、方法和式样,是价值观念的外显。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宗教和约制等。规范有正式的,如法律及各种规章制度;也有非正式的,如社会习俗。非正式的规范往往是不成文的。
1、代沟: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诸方面的差别,是文化环境变迁的产物。代沟是客观的,对双向向的影响极大。
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重,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的过程。可分为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两阶段。
3、个性:个性(人格)适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个性的中心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的完善程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