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阶段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中考是初三学生所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高原现象”。文章针对这一现象原因的分析,寻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力求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原现象 高原期 自信心 心理素质
许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在最近初三进行的一次中考模拟测验中,成绩下滑严重,只达到了班级中游水平,特别是数学,仅得了90分。她自己也觉得很惭愧:“我已经非常努力的复习了,在考场当中,怎么也想不起来,教上试卷后,就想起来了。”她的数学老师也很为难:“学习中的问题她几乎都会,如何辅导呢?”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学习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会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高原现象”。学生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多数会出现“高原现象”,只不过是经历的时间长短、轻重不同而已。如何帮助学生战胜困难,让其顺利度过”高原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原期”的原因分析
1.家长期望过高,中考生不堪重负
望子成龙,一直是我们中国多数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愿,于是,作为学生的家长,不切实际、不分场合的推销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杜娟是一位初三学生,学习非常用功认真,父母对其寄予厚望。原来成绩一直很好,在第一次模拟考中,成绩不很理想,开家长会时,他母亲失望的流下了眼泪,他的心理压力很大,出现了神情焦虑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做数学题时,老师站在他的跟前,竟然紧张的写不成字,更别说做正确了。
2.没有良好的心态,缺乏自信
导师
“中考对于你至关重要,如果考不好就……”社会、家庭、学校都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信号,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这一信号越来越强,学生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不知何时我才能告别痛苦”,“再不努力我的人生就完了”, “如果考不好怎么办?”明明是优秀学生,面对父母、老师的殷切的希望,强迫自己刻苦学习,这时却只能用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检查一道非常简单的选择题。部分学生心里真的没了底,内心十分焦虑、不安,有一种莫名的浮躁,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情绪郁闷,提不起精神来。如果模拟考试中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考得不理想,于是就感觉压力更大。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学习和复习效率降低。
3.目的不明确,疲于应付
陈奇的学习一直是跟着感觉走,毫无目的的学习,成就感不高,课堂上死气沉沉,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他只是听课做作业记笔记,变成了注入知识的容器,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大降低。课后,只是为了不受批评而写作业,一味应付。不管组织什么集体活动,也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的的提高和成绩的发挥。
4.知识不扎实,遭遇瓶颈
王允玲是一位学习非常用功的学生,上课非常认真,课堂笔记也无可挑剔,考试成绩相对不稳定,在一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他感觉很茫然,无所适从,学习陷入一片痛苦中。成绩忽高忽低暴露了其学习的不扎实性。
二、克服“高原期”的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坚实的知识基础、正确的引导为
前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力争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去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一年级班级公约>马达加斯加3电影
我们面对的是多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心理问题也呈现多样性,由此产生”高原期”的原因多种多样。要减轻负面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家长先要下来,正确面对中考,不要把自己对中考的焦虑和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家长和教师要学会真正的倾听,孩子就会乐于向你倾诉,倾诉是缓解孩子压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要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冷静、温馨、零压力的备考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建立他们的心理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出原因。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纠正他们错误认识,培养他们的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
(2)调整心态,强化信心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中考冲刺阶段,心态上要自我放松,淡化中考,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就否定自己,正确看待其他同学的成绩,不要任意放大别人的进步,导致自信不足。
可经常进行自我比较,每天取得了什么进步、做题正确率有提高吗?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信心;每天早起时对自己说声“我能行”积极进行自我暗示等。
(3)增强自信,优化情绪冬至暖心图片
积极增强自信要以平常心对待中考,出自己心情郁闷和压力所在,学会转移注意力,学会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跑步等,发泄不良情绪。每天早晨给自己加油,用莫名的兴奋,开心的事情,把积极情绪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2.教育学生学会复习
(1)用好课本
温习课本、研读课本、吃透课本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所有的考试,包括中考,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即课本是一切考试题目的母题。对课本内容不能似懂非懂,模棱两可,死记硬背,只有吃透课本,才能准确地、毫不含糊地掌握每一个概念、原理、定律的内涵,理解它们的实质、出内在联系和最基本的应用实例,理出脉络,形成知识系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制定复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学会做笔记,复习后做作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归纳、总结,规律,抓特点,和同学一起讨论、研究,不放过每一个疑点,不遗漏每一个重点,不忽视每一个考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查缺补漏的同时,不要忽视优势科目的复习。
(3)查缺补漏,温故知新
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复习。常翻前面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直到烂熟于心。对这些内容一项一项地归纳、整理,真正搞清楚,弄明白。然后,侧重能力测试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以求尽善尽美。
3.改进学习方法,及时进入状态
要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学会进入状态。要体验各考试的不同情景,考试时的感受体验,坦然面对考试成绩,及时总结学习中的得失,到中考的时候会很顺利地适应中考的考场。
总之,只要坚定目标,留给自己一份自信,自己去感悟答题的得失、打造好自己学习的坚实基础,一定能尽快走出”高原期”,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陈友松.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3]宛长编译.发觉成功的潜能.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4]程帆编译.战胜人性落点.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三)导师制的作用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否有必要?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我院04、05级93人中,有79%的学生认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培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82%的教师认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可见,绝大多数师生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结论
练毛笔字通过调查和比较分析,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化程度较浓厚,活动方式比较单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师生间沟通交流较少,本科生导师制难于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导师制指导内容不够规范。导师对自身职责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部分导师难于做到尽职尽责。三是导师制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且与之配套的制度不健全和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结合实际,加强针对性指导
指导方式应结合我院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等实际,选择不同类型。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分为综合导师制、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等不同类型。由于我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度的存在,与综合导师制必然产生职能上的重复,难于协调两种制度的职能,加之生师比问题突出,因而不适宜采用。而英才导师制由于其覆盖面过小,闲置和浪费了导师资源,因而也不适宜采用。相对而言,年级导师制由于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学习方法、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有效
河南2020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地克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加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就不再需要配备导师了,因而比较适宜。同时,为求得导师制的良好效果,应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如利用电话相互联系或网上交流、导师经常下寝室、学生经常登门请教等加强学生与导师间的交流与了解,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制订并实施具体计划,通过导师论坛、专题讲座、谈心交流、学业辅导等形式,采取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在指导要求上,既要倡导导师学生,也要要求学生主动导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以增强指导实效。
(二)强化导师队伍,明确导师职责
在进行导师筛选的过程中,挑选专业业务好、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当本科生的导师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随着我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与此相对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却严重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导师的数量不能适应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学生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导师队伍,激发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另
一方面可适当招收部分在读研究生来充实导师队伍,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状态。此外,应明确导师职责,这既是加强导师工作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和考评导师工作的客观依据。具体而言,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大概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计划,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选课过程给予指导。二是定期组织学习讨论,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三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充分地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评体系
一是学院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提供有关信息,使导师懂得如何去导。如为保证导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选课,教学管理部门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导师集中学习学分制的有关管理规定,使导师了解学分制的管理模式、选课过程的操作;学院和各系可组织导师学习,使其了解本专业培养计划,熟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安排情况;学院可为导师提供所指导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习、奖惩、家庭情况,以便于导师因材施教;学工部门应向导师发布毕业生就业行情及市场信息,以方便导师为学生就业出谋
划策。二是完善导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具体考评办法,对导师在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定期进行考核并记入档案,对导师的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金结合起来。学校可设立本科生导师奖励基金,对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三是建立健全监督体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如在学工或教科办设立意见箱,向广大学生做定期导师成果调查,接受学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加强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保障言路畅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