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制的由来
班主任制的由来
导师制 班主任制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因为这样的教育形式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地为机器大生产培养所需的人才。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普遍采用了班级授课制。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1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里开始普遍推行。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班内学生年龄相同,教材相同,人数固定,教师按固定的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出现了专门管理学生的专职人员。在我国,1903年的学堂里设
置了“学监”,以后,设置过“管理员”、“主任教员”、“训育主任”等,而且,也不是每个班都设置一个专人进行管理,有时是一个年级设置一个人。1938年之后,我国的学校改为导师制,每个班级或每个年级设一名班导师或级导师。与此同时,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学校内,实行了级任制或班主任制。
前苏联在30年代就有了班主任,卫国战争之后,正式颁布了《班主任服务规程》,确立了班主任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教育上主要学习前苏联的理论,将原来的级任制或导师制一律改成了班主任制。195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中学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在各班教员中选聘,教导主任领导下,负责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从此,班主任制及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就在我国被正式确定下来。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班级授课制把数十名学生集中在一起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面临的就是管理的问题。因此,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最初出现的“管理员”、“学监”等,其最主要的职责就是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除了家长之外的,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因此,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就不仅仅是管理,而是学生人生的导师。依据班主任这一基本角定位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小学班主任的暂行规定》,其中,对班主任的基本任务和职责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按照德、智、休、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班主任的职责:
1.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
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小学,特别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行为习惯。
防晒哪款好 2 .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会同各科教师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于益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娱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特长。
5.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的团、队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把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6.负责联系和组织本班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评定和有关奖惩工作。
8.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本科学校排名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高夫男士化妆品 方向性原则: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原则。在我国,班主任工作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全面性原则:这一原则有两个含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热
爱所有的学生,不厚此薄彼。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种素质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而不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
情感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要通过关怀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疏导性原则:就是通过说服、熏陶、体验等多种途径,尽量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并保障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一是要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营造民主气氛,为学生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各种组织,指导班委会积极主动地工作。
集体性原则:首先是把班级建成班集体,其次是通过发挥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体辨证地统一起来。
表率性原则: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出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
响学生、教育学生。
班级与班集体是一个概念吗
班级和班集体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更好地把握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简单地说,学生入学分班之后,就有了班级,但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陌生,虽在室里学习,但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此时,还不能说,这些同在一起学习的学生是一个班集体。随着共同学习、活动的增多和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班级产生了班委会、活动小组等组织,同学之间开始彼此相识,逐渐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此时,班级就开始走向班集体。
班集体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前苏联,很多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经过实践和研究,概括过班集体这一概念的内含。比如,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规章制度等。建国以后,我国在教育上主要接受前苏联的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界对班集体建设的研究,班集体这一概念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由唐云增、李鸿基、陈锡生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经验全书》,综合各方面的观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对班集体这一概念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经过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高级班级体。
当班级成为班集体的时候,会对每个体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建设班集体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把握班集体建设的“纲”
畜牧业发展前景班集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谓千头万绪。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起决定性作用的“纲”,“纲举”则“目张”。只要我们抓住这些“纲”,就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进而使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在明确了班集体概念的基础上,为了对班集体建设的实际操作能有更强的指导作用,我们非常有必要从结构上将班集体这一概念进行分解,把握其“纲”。《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经验全书》(唐云增、李鸿基、陈锡生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综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用“班集体结构要素”这一概念,描述了班集体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纲”。参考本书的内容,我们对这些“要素”应该有如下的理解:
一、目标要素 包括班集体在德、智、体方面发展的总目标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班内各种组织的目标,学生个人的目标等等。确立目标时,其一,一定要通过多种多样民主的途径,使绝大多数人不仅明确,而且认同班级总目标,只有这样,班内各种组织的目标、个人的目标,才会与总目标相一致,并直接指导成员的行动;其二,在总目标的统帅之下,应该将目标分阶段细化,有远景目标和近期目标,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无地自容是什么意思
二、组织机构要素 包括班主任、班委会、少先队、中队委员会,团支部委员会和各种
小组(学习、值日、班报、考勤、课外兴趣、等小组)。这些机构的建立,一定要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使其在班级工作中确实发挥作用,否则,这些组织就会成为摆设而徒有虚名。
三、人际关系要素 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优秀的班集体都有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氛围,成员之间建立了友爱、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能保持个性的独立,又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
四、规范、舆论、班风要素 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班级要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班级实际,通过民主的途径制定能够实际操作的规范,并通过执行这些规范,营造健康的舆论,培养良好的班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