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
1.19世纪40—80年代
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设立企业(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起来。这些新现象又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政策放宽,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以及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权利的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经济便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存在3种经济形态: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经历了逐步瓦解的过程,但仍占中国社会的主体。餐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由前期的商品输出为让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这样的3个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2)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把农业生产放在了首位,并发展军需、民用工业。
2.抗日战争时期(1)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加强对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控制与掠夺:在农村抓丁扶亻夫 ,掠夺土地,抢占银行,控制金融机构,攫取中国大量资财。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庭的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工业纷纷
停产。
(3)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等措施,发展了生产,并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
(1)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把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加强对人民的盘剥,造成工商业倒闭,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
(2)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特权,独占中国市场和投资市场。
(3)中共中央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解放区广泛深入地进行,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
这一时期,中国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成份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1)封建自然经济处于消灭过程中,其他4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一战”后卷土重来,并向中国市场转嫁经济危机。
(3)官僚资本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份。它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制下日益走向萎缩,说明民族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它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最终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居统治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
(1)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活动总结范文
经济恢复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收回海关主权,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精兵简政;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发展农业生产;对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高管离职(2)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制度化确立的时期(1953—1956)
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化转变为公有制。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的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和挫折(1956—1978)
“全面建设”的15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但由于政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治上“左”倾错误的出现,1958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泛滥,中断了纠正工作,又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3年严重困难。
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以调整。“”10年,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由于周恩来、的调整和人民的抵制,经济上取得一些成绩。
阶段特征:1956—1966年总的情况是两头好、中间差。成就是主要的。1966—1976年的“”时期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1973、1975年经济恢复较快。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1992年“十四大”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
阶段特征: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转变,是这个阶段改革的根本突破。
【专题结构】
1.近代中国几咱经济成份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1)封建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
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实质是商品和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为了强占市场的掠夺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战争后,列强凭借在中国强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始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日本趁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3)洋务经济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近,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甲午中日战争后破产。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不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其产生的条件也不充分,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提供了市场,但几乎被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企业所垄断,民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近代中国既缺乏西方式的殖民掠夺积累资本,也缺乏近代化的集资方式,只是一批地主、官僚为利润所趋动,把一部分剥削所得转化为资本,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外国。以上两点决定了民族经济“后天畸形”的特点。这两点又使民族资产阶级带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
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潮流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更是举步维艰。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1956年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它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其特点与洋务企业相似。
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
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也叫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领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线路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等。
2.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土地政策
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广大农民造成极大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改革。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它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那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纲领。其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在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方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在新民主主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的是“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
(1)土改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了生产力。
我最喜欢的汉字(2)农业合作化
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发展取
得举世瞻目的成就。
4.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上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瞻目。
喋血黑谷(3)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专题启示】
1.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近代的一切政治、思想、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从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上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失去了
独立发展的机会,尤其是造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并最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说明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民族独立。
3.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在和平年代里,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重难点提示】无犯罪记录证明样本
1.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也瓦解着中国
发布评论